<p>分离派展览馆 Wiener Secessions gebäude</p><p>19世纪末,一批维也纳艺术家离开了保守的学院派,成立了“维也纳分离派 (Secession)”。分离派展览馆就是当时他们的“建筑宣言”。1985至1986年,展览馆被杂草覆盖的屋顶被重新镀金。后来,在知名建筑师阿道夫·克里施尼茨(Adolf Krischanitz)的指挥下,分离派展览馆重新装修。</p><p>金色镂空的树叶造型屋顶让这座建筑与众不同。</p><p><br></p><p></p> <p>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德语:Johannes Brah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雕像</p><p> 位于金色大厅南面卡尔广场的入口处。</p><p> 勃拉姆斯是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浪漫主义中期作曲家。出身于音乐家庭,他的大部分创作时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一些评论家将他与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排列在一起称为三B。</p><p> 勃拉姆斯一生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p> <p>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p><p>是当今最备受推崇的国际知名画家之一。</p><p> 彼得·多伊格于1959年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在近三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的绘画使艺术界焕然一新。他独创的艺术风格,感性的调色和富有暗示的构图使他在当代主流艺术中脱颖而出。多伊格善于运用色彩,其作品表现力丰富,具有层次感,受爱德华蒙克、莫奈和克里姆特等艺术家影响,具体和抽象的画风呈现在他的作品中并使之表现出回忆和幻梦般的画境</p> <p>1902年,分离派的第一任会长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为“贝多芬展”绘制34米长的“贝多芬长卷”,堪称对贝多芬“第9交响曲”精辟美妙的诠释。现在,该作品就陈列在分离派展览馆地下一层的一间新建的房间里,供游客参观。</p> <p>一个小展</p> <p>纳许跳蚤市场</p> <p>市场里的涂鸦很出彩</p> <p>维也纳查理教堂,距分离派展览馆很近。位于卡尔广场南侧,与金色大厅隔环城大道相望。于1715年开始建造,1725年费舍尔逝世,由其子约瑟夫继承,于 1737年完成。教堂长55米、宽40米,穹顶高约70米。它是阿尔卑斯山以北最为人瞩目的巴洛克教堂建筑之一,拥有加长的椭圆形穹顶。1713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六世宣布如果可怕的鼠疫能够停止,他就建造一座教堂,瘟疫一结束,皇帝就下令建造了这座壮丽的巴洛克教堂。</p><p><br></p><p>教堂的正面是古希腊神庙风格,两个边厢采用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风格。其穹顶和两侧刻有浅浮雕的圆柱格外吸引人。教堂内部装饰华丽庄严,穹顶的宗教壁画十分逼真,可以坐电梯登上穹顶,近距离瞻观华美的穹顶壁画。总体上看,建成的教堂属于巴洛克风格,突出的表现是相似于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大圆顶。但正如前文所言,教堂也综合了多种建筑艺术风格。从正面看,教堂的大门和门洞类似于古希腊神庙风格,两边的边厢采用文艺复兴风格建造。</p><p><br></p><p>教堂门前还仿照罗马图拉真记功柱,在教堂前方两侧竖立起两根记功柱,但柱顶上没有雕像,而是土耳其式的小尖塔,柱上刻有螺旋形浮雕,浮雕详细地叙述查理·波罗梅乌的生平事迹,由意大利雕塑家马蒂利雕刻。</p> <p>大桥两岸的涂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