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p><p>追梦的路上,细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p> <p> 在这特殊的时期,老师们纷纷当起了“主播”。在线上集体备课,分享资源,授课,批改作业……</p><p> 初登网络教学的舞台,不免有些许的“手忙脚乱”。</p><p> 如果说孙晓红主任的第一讲是一场及时雨,那么第二讲就是拨开迷雾的引航灯,为我们指引方向。</p><p><br></p> <p> 结束了一周的网络教学,迎来了这个“特殊”的周末,我终于可以再次细细的观看学习孙主任关于《深度备课的研究与实践第二讲:细化两个读懂》。对于我这种有轻微“强迫症”的人来说,这种形式的学习我简直太喜欢了。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暂停,回看,分析,思考🤔</p><p> 恍然觉得,原来自己平时忽略了那么多有价值的细节。</p> <p> 笨拙的我仍然还有一些困惑的地方,需要反复学习和研究。下面就我粗浅的理解,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加法交换律》(例1)为例,对本次学习进行汇报。</p> <p>一、备编写意图</p> <p> 本单元没有大的单元主题情境图,开篇直接呈现的就是例1——李叔叔骑车旅行的生活化情境。也没有像“你知道吗”这样的拓展学习资料,所以本课时我主要关注例题、提示语和习题三个细节的意图。</p><p><br></p><p>🍀例题</p> <p> 特殊时期,手中没有纸质教材和教参,目前只能用电子版的🖥️</p><p> 不是特别清晰,我尽量把重点部分做了标记。</p> <p>🍀提示语</p> <p>我认为在例1当中,“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这句话就是所谓的“提示语”。提示我们,加法交换律的结论不能直接出示,需要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更多的“交换两个加数,和不变”的算式中发现规律,从而为归纳加法交换律做准备。</p> <p>而下面小男孩儿说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有了前面的铺垫,应该给学生足够的交流时间,观察对比,组织语言,归纳总结。</p> <p>接下来的环节关注运算定律的形式化表达,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模型思想。</p> <p>🍀习题</p> <p> 习题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学习的迁移,加深对就规律内涵的理解。突出算与思相结合。算不是重点,重点是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的转变。</p> <p>二、四个结点</p> <p> 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加法运算中应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运用这些经验完成知识学习的迁移。采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和总结,概括出运算定律。虽然是不完全归纳法,但是也不妨碍学生从运算意义的角度理解定律模型的正确性。</p> <p>思维对接点:</p><p>算数思维→代数思维</p><p><br></p><p>结构延伸点:</p><p>由旧知识,通过不完全归纳,抽象概括出新知识——加法交换律。通过举例、交流、观察、对比等一系列活动,初步形成新思维,用字母表示数。由算数思维向代数思维转变。</p><p><br></p> <p>三、教学建议</p><p><br></p><p>单元教学建议</p> <p>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第二学段,数的运算中,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并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p><p> 通过单元教学建议,我们知道本节课应注重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探究新知,教师只要做好引导即可,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交流时间,锻炼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p> <p> 本课教学重在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p><p> 教材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量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模型思想。</p> <p>四、教学策略</p><p><br></p><p><br></p> <p>以上是我的汇报,理解的比较浅显,希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p><p><br></p><p><br></p> <p>番外:</p><p> 为什么说这是个“特殊”的周末呢,听了我对大家的祝福你就知道了😊😊</p><p> </p><p> 大家女神节愉快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