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归本来,为什么这么难?

大森林

<p>明代教育家王阳明</p><p>在《训蒙大意》中说:</p><p>“古之教者,教以人伦”。</p><p>“惟当以孝悌忠信、</p><p>礼义廉耻为专务”</p><p>人伦是什么?</p><p>人伦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p><p>专务是什么?</p><p>专务就是</p><p>专门教“孝悌忠信礼义廉耻”。</p> <p>在儒家的理念里,</p><p>人和动物是有区别的,</p><p>并且这种区别是很小的,</p><p>孟子也说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p><p>《孟子.离娄下》</p><p>无恻隐之心,非人也;</p><p>无羞恶之心,非人也;</p><p>无辞让之心,非人也;</p><p>无是非之心,非人也。</p><p>这也是告诉我们,</p><p>人刚生下来只有动物性,</p><p>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p><p>只有经过教育,</p><p>懂得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p><p>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p> <p>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是有文化的。</p><p>这个文化不是指</p><p>读过几年书,有个什么文凭,</p><p>这个文化是人文教化,</p><p>其核心是“德”!</p><p>教育首先是人伦的教育,</p><p>这是真正的回归,</p><p>这才是恒古不变的真理!</p> <p>古人对人的成长规律</p><p>认识得很透彻,</p><p>分为四个阶段:</p><p>一是幼儿养性(0——3岁)</p><p>二是童蒙养正(3——6岁)</p><p>三是少年养志(6——13岁)</p><p>四是成年养德(13岁以后)</p><p><br></p> <p>幼儿养性阶段</p><p>是孩子生命的底色。</p><p>无论以后再涂什么颜色,</p><p>底色是永远存在的。</p><p>所以说“先入为主,深入人心,终身不移”</p><p>幼儿怎么养性呢?</p><p>古人用了一个字“怡”</p><p>也就是这个阶段一定让孩子开心快乐,</p><p>如果不快乐,</p><p>对孩子的一生都有深刻影响。</p><p><br></p> <p>第二个阶段童蒙养正</p><p>就是我们的孩子正处于的这个年龄段,</p><p>一直到他们小学毕业。</p><p>这个阶段孩子的特点是</p><p>知识略萌,性德仍净,</p><p>记性尤强。悟性微弱。</p><p>意思就是</p><p>这个阶段的孩子记忆力特别好,</p><p>理解力差点。</p><p><br></p> <p>近代教育的一个误区</p><p>就是让孩子理解,</p><p>教材中白话文多,古文少,</p><p>因为白话文孩子好理解,</p><p>所以教材显得缺少了文化含量。</p><p>童蒙养正怎么养?</p><p>古人用了一个字“蕴”,</p><p>蕴就是蕴藏,</p><p>蕴藏什么呢?蕴藏正知正见,</p><p>经典就是最大的正知正见。</p><p>不理解没关系,</p><p>只需强记,</p><p>到了一定的年龄自然就理解了,</p><p>错过最佳记忆年龄,</p><p>再背诵也很难记住。</p><p>古代教育之所以成功,</p><p>根本就在于“蕴养正见”,</p><p>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储备无尽的能量!</p> <p>第三个阶段是少年养志</p><p>13岁之后要注意给孩子树立榜样,</p><p>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p><p>第四个阶段是成年养德,</p><p>德业无穷,学无止境,</p><p>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了。</p> <p>用这张图片作为结束吧。</p><p>教育如何走得更远,</p><p>值得大家思考。</p><p>孩子到底应该怎样教育,</p><p>古人早就给出了答案。</p><p>对于家长,一方面引领</p><p>一方面还要迎合</p><p>…………</p><p>春天花会开,</p><p>教育也应回归本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