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爱诗的国度,而唐诗早就融入中国人的血肉里!</p><p> 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而每个人的人生,又有喜、怒、哀、乐、怨等多种情感,不同的年龄拥有不同的心境,它们共同交织成复杂而多彩的人生。</p><p>《蒙曼:唐诗之美》,这本书以普通人的情感为切入点,把唐诗中蕴含的力量娓娓道来,带领我们体会唐诗里的人情之美。蒙曼老师将唐诗的中的人文情怀与现代生活连接起来,为我们展现出唐诗的恒久魅力。</p><p> 如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的心灵变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麻木。在买房难、求职难、养老难等各种重压之下,每一天,我们都过得忙忙碌碌,一有闲暇,不是逛淘宝、打游戏、就是追电视剧,刷朋友圈。然而,当你玩了一整天手机,耗尽最后一点精力的时候,那种空虚感和焦虑感不但没有减轻,反而会加重。</p><p> 小时候我们都背过唐诗,那是为了完成作业,却不理解唐诗中的韵味。成年后,随着阅历的增加,才开始慢慢领悟唐诗的妙处。叶嘉莹说:“读诗的好处,在于培养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唐诗的妙处,就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有的,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一茶一饭,一花一草,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心不浮躁,再平凡的日子也能过成田园诗画。</p><p> 世俗生活充满着各种纷扰,生活乏味,言语粗俗,心灵麻木,使我们很多人失去了发现美的能力。而唐诗是治愈我们的心灵的良药,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看到那些美好的事物时,还能被触动,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情。读唐诗确实不能让我们升职加薪,然而,读诗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美的享受。还有什么比这个更珍贵呢?生活已经够不容易了,如果心中连一丝诗意都没有,那岂不是太悲哀了。</p><p> 诗人用他们敏感的心灵,铺捉到生活中的点滴之美,再用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生活画卷,唤醒我们对美的渴望。当我们读懂了一首唐诗,就仿佛在和千年之前的诗人进行心灵对话,心中有诗意,诗意便无处不在。即便身处黑暗角落里,你我也能心中有光。换一种角度看,读唐诗,就是读生活,读唐诗,就是读人生。唐诗中所描绘的诗意生活,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用心生活。</p><p> </p><p><br></p> <p>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蓝天白云,一花一木,一沙一土,都是美的,万物都很美。罗丹发现了美,于是他成为了大雕塑家,在我国唐代,也有一个人,他也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这个人,就是张若虚。张若虚生于唐朝初期,他为人低调,一生仅写了两首诗,一首是《春江花月夜》,一首是《代答闺梦还》。其中,《春江花月夜》成为了千古名篇。也是因为这首诗,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闻一多曾经评价《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古诗,一起来感受诗中的绝美之境地。</p><p>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p><p>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p><p>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p><p>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p><p>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p><p>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p><p>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p><p>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p><p>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p><p>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p><p>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p><p>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p><p>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p><p>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p><p>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p><p>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p><p>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p><p>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p><p>当我们忙完一天的工作后,不妨坐下来,沏一杯茶,读一首诗。在唐诗中,跨越千年时光,与诗人对谈,不世俗不功利,只为纯粹地体悟那份纯美和感动。我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董卿就是个极好的例子,主持《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时,董卿对各种诗词如数家珍,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生活中,如果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即使再富有,也无法感受到真正的幸福。而唐诗,恰恰就是我们练就慧眼的一件法宝。那不如打开《蒙曼:唐诗之美》这本书,一起走进唐诗的世界,来感受辞藻之美,意象之美,心境之美、生命之美,诗和远方,就在你的心里!</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