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不误路,防疫不误读——关店乡中心学校教师居家读书活动(一)

凤台县第四实验小学教务处

&nbsp; &nbsp; &nbsp;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度过了一个加长版的寒假,上班的号角虽然还未吹响,但老师们早已蓄势待发。凤台县教育局教研室开展了“居家读书、抗击疫情”教师读书活动,接到通知关店乡中心学校就传达给每一位老师,希望老师们在疫情残酷居家隔离的同时,换个心情,用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阅读。<div>&nbsp; &nbsp; &nbsp; &nbsp;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一条捷径。 3月1日起,学校陆陆续续收到老师们发过来的读书笔记、读后感、读书掠影。<div><br><div><br></div></div></div> <h5></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导读的艺术》读后感<br>关店乡中心学校 张秀珍</b></font></h1><font color="#167efb">&nbsp; &nbsp; &nbsp; &nbsp;2020年的开局令人终生难忘,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发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今年的这个寒假过得不平凡。开学可以延期,生长不能暂停。<br>&nbsp; &nbsp; &nbsp; 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利用闲暇时间,我开启了阅读模式。让我品了又品的是钱老的《导读的艺术》这本书。当时决定阅读此书时,完全凭借的是对"导读"的肤浅认知。以为“导读”,就是课前“秀”,一如作文的开头“秀”。翻开阅读,便无法弃之,仿佛此书就是心中期待的朦胧意识中的“导者”。此书的内涵犹如孙悟空的"三昧真火",把我彻底燃烧。它烧去了一种寻找“自主与创新”的模式的愚念,烧去了一种“突显学生自主”,“轻视教师传授”的误观,烧去了一种刻意追求的“做秀课”的蠢为。点燃的则是新的教学方法,知道了“唤醒”求知欲比教给知识更重要的妙径。<br>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体系就是钱老三十多年探讨和实践的结晶。在近几年的教改中,我和同仁们自以为也很好地灌输了此思想于教育教学中,今阅罢此书,方知自己的肤浅与孤陋寡闻,方知自己纯粹是名初窥门道的门外汉。<br>  《导读的艺术》此书的理论,不是那种晦涩难嚼的高深,它的文字丰实而灵秀,渊深而澄清。令我受益匪浅的是钱老关于“知识的获得,要练;能力的培养,要练;智力的发展,要练;同时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无不需要通过练。这样,'训练为主线'便成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必然归宿了。”以前,我通常安排教后练,着眼于知识的巩固。而钱老把“训练”比做一条长河,他每教一篇课文,都要设计教前练,教中练与教后练。“练”不仅有明确的要求,而且有一定的序列。比如阅读课的训练,他采用疏通式、提要式、质疑式、评论式,大体形成了一个由易到难的训练序列,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这里钱老特别强调不是学什么,就练什么,而是设计开拓性的练习,要求学生能运用学到的知识作一次创造性的“再实践”。这种教学新观念势必引导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巧设计精练实用的"练习",做到减负不减质。梦想水到渠成的那一天,做到“主体、主导、主线”的辩证统一。掩卷而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继承像钱老这样大家的路子,继续累进式开拓,因为这是一条美丽的捷径!</font><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b>李子林老师的读书笔记</b></font></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167efb">读《爱心与教育》有感</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关店乡中心学校 吴纯景</font></b></div></h1><h5><font color="#167efb">&nbsp; &nbsp; &nbsp; &nbsp;在这个特殊漫长的寒假里,虽然师生们暂时还不能返校上课,但是我们一刻也没有松懈,坚持做到“停课不停学”。我每天除了在线上辅导孩子们学习,剩余时间还会找些书目去阅读。这几天我拜读了李镇西教授的《爱心与教育》,顿觉受益匪浅。这是一本成功的“实例教育学”。李镇西教授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无不渗透着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一读。<br>&nbsp; &nbsp; &nbsp;书中的一句话,让我终生难忘,他说“如果孩子是鸟,你就是天空;如果孩子是鱼,你就是大海;如果孩子是花,你就是春天。”这句话道出了我们老师的光荣与伟大,也暗示了老师的使命和责任。我看后心情澎湃,很想做好孩子们的天空、大海和春天。让孩子们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在大海中欢畅的嬉戏,在春天中感受勃勃的生机。虽然身在三尺讲台,但是心却放眼世界。我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凸显出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祖国,为社会贡献一份价值。<br>&nbsp; &nbsp; &nbsp;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教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如何帮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等,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让我深深震撼的。同时,从李教授的手记里,我们还可以得到重要启示:首先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稳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知识,更需要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而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font></h5><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9b54a">&nbsp; &nbsp; &nbsp;</font><font color="#167efb"> &nbsp;读完《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我也深深感受到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这样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会更好!《爱心与教育》是一本值得我们教师阅读的书籍,它会帮助提醒我们时时刻刻要以一颗无私的爱心去待学生、尊重学生,像李镇西教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责任心和耐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李讲授对学生倾注了毕生的爱心,是我学习的榜样,我将奉献出我的爱心,让爱心掌舵,扬起教育风帆,让学生们都能在我的引导和教育下开始幸福的人生。</font></h5>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关店乡中心学校 赵珊</b></font></div></h1><h5>&nbsp; &nbsp; &nbsp; <font color="#ed2308">&nbsp;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怎样在体育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这些建议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使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这条路上走着走着便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都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很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在这本书共涉及到100条建议,而我看到了与我的课堂紧密相关的问题。<br>&nbsp; &nbsp; &nbsp; &nbsp;对于作为体育教师的我来说看到这篇建议感受颇深,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可能对于这门学科一直以来的认识还是只停留在我只是“上一节课”,但是即便如此,这节课我上的可能也没有很好。而在体育新课标中所提到的德育教育应该贯穿课上所有的环节,在我们常规课上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在本书中提到让我们关注体育、智育、情感教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统一性以及相互依赖性。体育是可以使人的精神生活充实和文化知识丰富的起码条件,体育更是可以使人的其他一切方面变得高尚。<br>&nbsp; &nbsp; &nbsp; &nbsp;在我们的工作中贯穿的思想:体格方面的教育和自我教育是统一的。而我们应该从入学时就重视体格方面的教育,或者更早,从一个孩子具有学习能力的时候就应该刻意的去引导,比如孩子学说话,学会自己拿勺子吃饭等,而让其劳动,让其边想边做更能让其感觉到自己全部的力量。健全的精神取决于健康的体格,学会有意识的增强自己的体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孩子不是从小劳动,他们就不会敏感和兴奋的接受父母和老师的教导。<br>&nbsp; &nbsp; &nbsp; 在孩子们的课堂上我将会慢慢引导他们参与到班级的服务中,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而在课堂教学中我可能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我想这本书应该可以给我很大的帮助,而我应该从中慢慢体会,慢慢去寻找教育教学中问题的答案。</font></h5>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读《努力做最好的班主任》有感&nbsp;</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关店乡中心学校 刘丽</font></b></div></h1><h5>&nbsp; &nbsp; &nbsp; <font color="#167efb">作为一名走上教师岗位9年的老师,我深深地体会到做一名好教师的难度。不仅要完成各种各样的教学任务,还要与家长保持良好的关系并且与学生沟通好。记得刚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学校安排我担任七年级某班的班主任,那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孩子们刚从小学进入到初中阶段,离开温暖的巢儿,开始集体生活。学业负担重、想家 、想念父母,他们流泪,我焦虑。作为一名教学新手只能看着有经验的班主任是如何做的然后亦步亦趋地照葫芦画瓢。<br>&nbsp; &nbsp; &nbsp; &nbsp;一年暑假,有幸听取了于洁老师的讲座,她是全国模范教师,讲座中她那春风化雨般地语言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她对学生的爱护,坦诚震撼了我,原来班主任还可以这么做!讲座后搜取了关于于老师的信息,怀着崇敬的心情反复读了她的《努力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时隔几年,再次拿起这本书,仍带给我深深地震撼。于老师在这本书的开篇就说明了教育的目的:渡人,渡己。书中的每一个用爱心与学生相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事例都让人感动得流泪,即使是素未蒙面的学生,她都能用优美的文字、真挚的话语深入学生内心,让学生取得令人欣喜的进步。<br>&nbsp; &nbsp; &nbsp; &nbsp;书中的许多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为我的班主任管理工作点燃了一盏明灯,也为我能走出“教育误区”,下面我就谈谈我读书后的感受。<br>&nbsp; &nbsp; &nbsp; &nbsp;一、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首先要有与学生心灵相通的童心。<br>&nbsp; &nbsp; &nbsp; &nbsp;工作中常觉得自己和学生之间有一道无形的隔阂,总是不能与学生很好地沟通,换来的只是自己的感叹。每天总在想怎样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打成一片……读了于老师的书后,我认识到一个班主任最重要的是,做到如何与孩子的心灵沟通。告诉我们要想成为学生心灵的朋友,就要深入了解学生,从心底里去关心、爱护和帮助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并身体力行,做学生的榜样。<br>&nbsp; &nbsp; &nbsp; 二、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还要有宽容博大的爱心。<br>&nbsp; &nbsp; &nbsp;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读完这本书后,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又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一年或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拥有“博大的胸襟”,是“对学生的宽容”。教师的爱要发自心底,要与学生心贴心,要成为学生心灵的朋友。如果我们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那我们就能时常感觉到身为班主任的幸福与快乐。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这样,在“严师”面前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歧视情绪,而理解了老师的苦心。“师爱”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灵,同时也实现了爱的迁移,教给了学生们如何爱别人。</font></h5><h5><font color="#167efb">&nbsp; &nbsp; &nbsp; 三、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还要有极强的责任心。<br> 作为一名班主任,所谓真正的责任心既是班主任在日常点点滴滴的工作中,认真细致和绝不敷衍地做好每一件事,更是着眼于未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应该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有超越苦难的精神,有遥望未来的眼睛,有创新教育的理念。对工作负责就是敬业,对教育负责就是忠诚,对学生和家长负责就是守信,高度的责任心永远是最宝贵的财富。<br>&nbsp; &nbsp; &nbsp; 从于老师身上我汲取了力量,对未来的班主任之路充满信心,教育之路尚漫长,吾愿上下而求索!</font></h5>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读《师爱的智慧与艺术》有感</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关店乡中心学校 王红梅</font></b></div></h1><h5><font color="#ed2308">&nbsp; &nbsp; &nbsp; 师爱是学生树立良好品质的奠基石。我是爱每一个学生的,但是怎么去爱,其实我的方法不多,也许这是因为缺乏经验。在这个特殊的寒假里,我们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在疫情面前,我们的学习不能停,进步不能断。通过读了《师爱的智慧与艺术》之后,我被书中的精彩论述所折服,从而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师爱。我突然茅塞顿开,收获颇丰。<br>&nbsp; &nbsp; &nbsp; &nbsp;首先要用真诚去换取学生真心。一位教授给了我们一点提示:“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通过这样的假设,可以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我想学生是喜欢学习的,因为人天性好奇,但是对事物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是有差距的,所以我们作为老师就要去创造出他们喜欢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这里的方法方式值得我们去思索和研究。陈晓华还讲到了一点:“要认真、执着、民主地去爱,使他们充满自信地一步步走向成功。”我觉得很有道理,但是说实话,我做得并不好,特别是在执着这点上。比如,面对喜欢故意捣蛋的学生,我批评教育一两次后,如果效果不明显,连我自己都会丧失信心,觉得自己教育不好他了。我想,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一定会更加执着,更加耐心,去寻找合适的方法来关心帮助我的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br>&nbsp; &nbsp; &nbsp; &nbsp;其次要踏踏实实做个“教书匠”,要具有“匠心”。匠者,总有一颗“匠心”。一段普通的木头,在木匠的手里变成一把精美的椅子;一块普通石头在石匠手里会雕刻成一件举世无双的艺术品。为何在一般人看来普通的东西,在匠人的手里会变得异乎寻常?因为在匠人眼里,这段木头、这块石块,已经幻化出他们心目中的那件艺术品了,这就是他们“匠心”所在,即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作为教师,我们从一般的教育现象中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吗?一个不肯做作业的学生,家长无可奈何,而你却能作一番研究:是不会做?是作业太多?是讨厌老师?-------当你最终破解者这教育之谜,让学生回到学习正轨上的时候,你也发现了教育的秘密。我们常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爱也没有教育”,而匠者启发我们“你要看得到每个孩子未来可能的那个样子”,于是,我们就有了“爱的智慧与艺术”,也就有了匠者那样的“匠心”。<br> &nbsp; &nbsp; &nbsp; &nbsp;在平日的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认为师爱就是关心、爱护学生,读了《师爱的智慧与艺术》中的走出师爱的误区,让我认识到在教育中没有爱是不行的,但光有爱是不够的。师爱还应该充满智慧与艺术。我们只有关注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会让师爱有科学的方向。</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林国利老师的读书笔记</b></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活着》读后感</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关店中心学校 聂会会</b></font></div></h1><h5><font color="#167efb">&nbsp; &nbsp; &nbsp; &nbsp;上个月我看了《活着》这本书,它使我受益匪浅,无疑是心灵上的起伏。《活着》实际讲述的是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它富于的内涵和哲理太过复杂,非三言两语能够诠释清晰的。我只能说那么一点点感悟罢了。<br>&nbsp; &nbsp; &nbsp; &nbsp;这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成长于解放前期,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新中国成立、大跃进时代、文革时代、改革开放初期,他的一生实则是现代中国的演变史。虽然故事情节以他及他的一家为主,但反映出来的场景却是多方位的,它让我们见识了战争的残酷,见证了神化的中国,更让我们90年后的年轻一代了解什么是文革。作为21世纪的年轻人,是应该必定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因而,我们更应该了解并牢记这段历史,而这也许是《活着》带给我们的启发和引思吧。</font></h5><h5><font color="#167efb">在描述苦难时代的背景下,“福贵”老人也经历了人生所有的痛苦,当他看着一个个亲人离自己而去的时候,心底实际是在滴血,是在哭泣,但他仍然挺过来了,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着人生,在年近古稀之时,以一头耕牛为伴,却没有一丝的沮丧。在他的脸上,我们看不到生活有多么的不好,看不到对世道的厌倦,有的只是岁月留下的沧桑,有的只是他带给我们的人生取向。<br>&nbsp; &nbsp; “ 福贵”老人其实只是广大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罢了,在他们身上遗存了太多优良品德,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乐观、坚韧,正是无数像“福贵”这样的老百姓,我们的国家才能在那无尽的灾难中挺过来。<br>如今,中国的很多农民每年都要为了生计从自己的故土奔向陌生的城市,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得到的是最低微的收入,他们骨子里的品质让他们无怨无悔。面对困难他们勇往直前,他们才是真的勇士。因而,《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镜子,它让我们知道什么样的品质才是中华民族优良的品质,才是民族希望所在。它带给我们的还有很多,对于“福贵”这样的农民来说,土地就是命,就是生命意义所在,那么,对于我们年轻一代来说,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font></h5><h5><font color="#167efb">&nbsp; &nbsp; &nbsp; &nbsp;当今的社会竞争激烈,它并不像某些人所讲的那样美好,并不像某些歌曲所颂扬的那般幸福,他们所看见的只是他们的快乐,而广大农民却是很艰难的。现在的“三农”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我想,我们只有从自身做起,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并极富热情地关注这个社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和关心他人,这样就已经很不错了。<br>&nbsp; &nbsp; &nbsp; 2003年的SARS,2004年的禽流感,2008的冰冻灾害,2020年春节期间的冠状肺炎,所有的一切让我感觉到了活着的艰难,我们并不比“福贵”老人幸福多少,所承载的压力与顾虑是很大的。《活着》当中的余杰、何清涟,是他们让我们感知社会并不是一片漆黑,而是有一丝光在暗暗地照着。即便生活再困苦,我们还是可以像“福贵”一样,很好地活着,人生的艰难才刚刚开始。</font></h5><h5><font color="#167efb">&nbsp; &nbsp; &nbsp;《活着》确实被赋予太多的内涵,无疑是一种享受,它让我能更清晰地了解这个社会,了解人生的意义,也许是终生受益吧。</font></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王明明老师的读书笔记</b></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读《现当代艺术思潮》随笔</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关店乡中心学校 美术老师:马洁</font></b></div></h1><h5><font color="#ed2308">&nbsp; &nbsp; “我选择站立的地方是一个比较大的裂缝”每一次的抉择都是全新的开始!这是我读后最大的感想。<br>&nbsp; &nbsp; &nbsp; &nbsp;为什么普遍大众无法接受、拒绝理解所谓前卫的“现当代艺术”,如果将艺术笼统区分为“高级艺术”和“庸俗艺术”,那只是泛泛而谈,或许“庸俗艺术”的市场需求来源于无产者和小资产者组成的新城镇居民,抛弃了以乡村为背景的民间文化的审美趣味后,为打发无聊,对城市消费文化的要求。但是艺术大多都是从生活中所发展而来,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一切的艺术追其所源,不过是人生百态。<br>&nbsp; &nbsp; &nbsp; &nbsp;近现代艺术发展史时间短,但却内容多。有热衷色彩的野兽主义,有强调自我感受的表现主义,有轻视形态的立体主义,有关注观念性革命的未来主义,还有与印刷相结合的波普艺术等等,然而最让我感受深刻的还是反对一切的达达主义。<br>&nbsp; &nbsp; &nbsp; 达达主义的倡导人查拉在草拟是《宣言》中,曾为“达达”下了这样的定义:“自由:达达、达达、达达,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嗥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东西和不合逻辑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活。”我曾以为古代西方很多人以绘画为生曾经的古典主义、洛可可、巴洛克等虽有思想的表达,但总体来说还是将所画之物归之于“像”之一字。但读完这句话后却打破了我的思维,“像”或许是一个画面最直观的表达方式,然而从古至今人们从未放弃其中“人”的表达,或许是因中国和西方的社会结构不同,中国自古都是在标榜“传神”,无论是南方画派还是北方画派都是如此,只不过随着工业的冲击、相机的发明、哲学的影响、宗教的落寞使得西方变化速度加剧,这也许就是同道殊途吧,达达主义却将其直接表达到绘画之外的地方,且表达方式是如此特别,“泉”这一作品的问世直接打破了传统美术的界限更是取消的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与生活的界限。<br>&nbsp; &nbsp; &nbsp; &nbsp;读当现当代艺术最好的一点就是它离我们距离实在好近,但又不像网络上的碎片知识,索求分割破碎的注意力。唯有将艺术家置于对艺术生态了解的共同语境之下,我们才会对其有着更深的理解,同时才会去关注与讨论艺术的背景,这是艺术发展的必要条件,一切所谓“高级艺术”和“庸俗艺术”不过是处于不同的社会层次来下的判断罢了。<br></font></h5><h5><font color="#ed2308"> “我选择站立的地方是一个比较大的裂缝。”对于现当代艺术而言,由于工业的冲击,艺术不在只是所求于“像”,更重要的在于“心”关乎于“人”,从西方前卫观念的流入,到因技术引发的新媒体艺术盛行,再到艺术家比拼趣味和智力的观念艺术,当代艺术最大的魅力在于它难于定义的边界和流动性。我们能明显感觉到中国当代艺术下一个十年的尾巴处在了一个充满未知的巨大现场。一部分人选择站立于此,以各样不同的姿态,我独独敬佩选择的勇气,更敬佩各种思潮的吹哨人。<br>&nbsp; &nbsp; &nbsp;《现当代艺术思潮》 主编:孙志宜、徐宗品<br>&nbsp; &nbsp; &nbsp; 副主编:胡莹、吴春风 吕用印:武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font></h5><h5><font color="#ed2308"></font></h5> &nbsp; &nbsp; &nbsp; 这个冬天我们隔离病毒,但是没有隔离教育和学习,我们坚信,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我们将继续提升自己,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春暖花开!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1>

学生

教育

艺术

我们

老师

班主任

教师

关店

师爱

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