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飘散去的老味道

沧海一粟

<p><br></p><p> 昨晚,我的家乡被一组怀旧照片刷屏。褪色的照片勾起了六零后们满满的回忆,以至五零后们泪眼婆娑。激情燃烧的岁月,幼稚无邪的年龄,纯真质朴的时光,让人浮想联翩。小城地方不大,但这里储藏着那么多的童话故事,充满着喜和乐。整理出来,留给我们未来的回忆。如果有一天你到这小城来,也会收获特别多。</p> <p>  上图:中心塔。这是公主岭镇的地标。那时怀德县辖四个镇,算是繁华一地。别的地方叫公社,后来统称“乡”。而公主岭镇是怀德县县政府的所在地。中心塔其实就是个广播功能。我们就是从这里收听县广播电台的声音。记得天气预报后还转播“五百百帕高气压脊”什么信息。普通百姓听不懂。照片中塔的右侧是老邮局,今天的公主岭联通公司大楼。</p><p><br></p><p><br></p> <p>  上图:老火车站。1903年建成。俗称“三站”。长春开始,每三十公里设一站,长春市为一站,范家屯是二站,往西推算,郭家店就是四站了。同年,俄国人在公主岭建水塔一座,供铁路用水。今天还在保留着。</p> <p>上图:火车站出站口。那时检票在室内的西侧,出站是露天的。记得早晨有一趟“小咣当”,今天俗称的“绿皮火车”。始发站是四平,终到站长春。公主岭到长春是两块五吧?那时长春南站还叫孟家屯站呢,主要供工人通勤乘坐。本地人多是到一汽上班的</p> <p>上图:八十年代公主岭最高档的宾馆“公主岭宾馆”,后来归交通局所属,叫“交通宾馆”。门前一串大排档,手推车上面支个棚子,通宵营业。今天早已拆除。</p> <p>  上图:原铁北管区办公楼。今天黄土包市场的对面。不知这建筑风格是日式还是俄式。但建筑是凝固的音符,是凝固的诗行,也是凝固的历史,她见证着世事的变迁。</p><p><br></p><p><br></p> <p>上图:空军公主岭医院。最早这座医院是有番号的。长春的空军医院是461,公主岭的是462,沈阳的是463.。八十年代能去这样的医院看病是要托关系的,且关系还得是硬关系。</p><p><br></p><p><br></p> <p>上图:一中对面的农科院家属楼。高级知识分子集中住的地方。那时铁北集中了省农机校,省农科院,空军医院,空军机场,武警四支队。文化气息个人素质都很高的地方。</p><p><br></p><p><br></p> <p>上图:老火车站站台。那锈迹的铁桥,斑驳的水塔,老式的绿皮火车,承载着公主岭几代人的记忆。</p> <p>上图:原铁北副食商店。我们所说的黄土包市场,其实指的就是这个地方。计划经济下,一切都凭票供应,但可以通用。河北副食没货可以去铁北来买。</p> <p>  上图:铁北大药房。对面是黄楼旅社,机场所属的机构,挺神秘的地方。右侧那里是最早的客运站。再往右是连片的日满时期建筑。</p><p><br></p><p><br></p> <p>  上图:铁路天桥南侧。1910年8月开建,,原名叫“泰平桥”(铁路天桥)。第二年建成。旁边多是补鞋的小摊。</p> <p>  上图:铁路天桥南侧,七道街与大马路(迎宾路)交汇处。注意到那个手推车吗?那时没有什么可口可乐饮料,奢侈点的喝瓶汽水。手推车是卖冰棍的,五分一只。当时最出名的冰棍叫饮食冰棍,后来又有一个叫“河南冰棍”。饮食,国营饮食服务公司产的。河南,以地域而名,河南管区,位置在今天温州城三区附近。</p> <p>  上图:老电影院。电影票成人一毛五分钱,学生票一毛。有时正片前多放一段,俗称“加演”。片名是固定的《新闻简报》。多是领导人会见外国元首的。当时我们买了电影票后,听说有“加演”,有一种占便宜的感觉。</p> <p>上图:工人俱乐部。三层建筑,就在电影院旁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毁于一场大火。当时,公主岭除了电影院,工人文化宫,还有一处叫影剧院。今天的康乐中心位置。六零后的我们在这里看了很多样板戏,如《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我看的第一部日本电影叫《追捕》,就在影剧院。</p> <p>上图:老儿童公园。1908年日本人兴建的公园,里面还有一处靖国神社。说是公园,但其实面积不大,里面养了几只猴子,骆驼,孔雀。再无其他。后来迁址成了今天的响铃公园。</p> <p>上图:今天八中的老校门。建于1983年的八中校门是当时镇里学校中最为气派的。记得那时八中中考连年冠军,有“三连冠”“五连冠”殊荣。镇里的孩子以能到八中就学为荣。今天八中依然不负岭城百姓厚望,砥砺前行再创辉煌。</p> <p>  风华是一指流沙,苍老是一段年华。 岁月的渡口,不会因不舍而停留,把那场烟雨的心事种在心头,簇拥明日的灿烂!走下去就有惊喜!美丽的岭城明日会更加辉煌!</p> <p>  诗人艾青有“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名句。白山黑水间的这座百年小城,我生于斯长于斯,也将会老于斯。偶然看到一组老照片后,闲暇码字的拙劣短文,却无意勾起了很多人对小城的怀旧情结。意犹未尽之余,很多人留言让再补充下。那就吮吸着“老味道”,再上一组照片。</p><p> 世间最珍贵的收藏,便是往日的旧时光。她是青春记忆里恒久的温暖。用心爱上这个世界,用情欣赏这个世界,真心实意地喜欢身边的一切,赞美身边的一切,守护着记忆里的美,不唱岁月的挽歌。在万丈红尘中,记得一路上所有的美好。</p><p><br></p><p><br></p> <p>  上图:还是前面的公主岭地标中心塔。我对这座建筑物是情有独钟。塔上面向四个方向伸展的串串彩灯,当时可是镇里的一大景观。东侧邮局门前立的绿色邮筒,贴上八分钱的邮票往里一投就寄托了乡愁情思。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手写书信,绿色信筒,这美好的慢时光成了我们遥远的记忆。有一天,该如何给孩子们讲“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高水阔知何处”的意境美?</p> <p>  上图:车站站台。那时东西两侧还是平行道口,不是今天的公铁立交。记得逃票的人就不通过检票口出站,而是向西向东各自回家。像我,逃过票的人有没有?熙熙攘攘的站台,这里,有人上车有人下车,茫茫人海,擦肩而过的陌生。嘈杂的人群散后,站台又是寂寞的等待。</p> <p>  上图:老火车站对面西侧的这栋红砖二层建筑,今天还装饰完好。这里曾经是日本宪兵队驻地。旁边的另一座二层红砖建筑曾是创建于1916年的南满公学堂,1931年改为公主岭公学校。</p> <p>上图:公主岭市的最高科研机构,省农科院,镇里的人都习惯简称“农研”。前身是是1913年成立的南满铁道株式会社产业试验场,1938年改为伪满洲国国立公主岭农事试验场。解放后,在1948年改称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部公主岭农事试验场。今年,正是她建院七十周年。</p><p><br></p><p><br></p> <p>  上图:公主岭市第一中学的旧门。前身是1948年五月成立的辽北省第九中学。多年来,这座岭城最高学府为国家各领域培养了无数人才。七九年我五中毕业参加高考,就是在一中西侧的二层砖木楼里。今天原址建成了科技楼。</p><p><br></p><p><br></p> <p>上图:这是废弃的铁路小学旧址。曾经是满铁职工宿舍,当时叫白云寮。现在这栋建筑被锁在一个杂草丛生的大院内等待改造。</p> <p>  上图:以前的七道街,今天新车站门前。注意右面马路上的青石砖。当时从三井道口到西道口,一公里的路面铺的都是这种青石。与哈尔滨中央大街的青石头差不多。小镇不是古镇,墙砖不古巷不深,但那泛光的青石头却是沧桑的印记。</p> <p>上图:老车站旁的天桥。蓊郁的古树,歪斜的栏杆,仄仄的台阶,寒来暑往,走亲访友,有多少人从这里攀上而过呢。旁边“旅客饭店”五毛钱一盘的炒干豆腐才是家乡的味道。还记得八十年代中期在坡道中间,为了家里应急,有很多人在这兑换过国库券。人生旅途何曾不是仄仄又平平呢。</p> <p>  上图:老火车站旁的消防队。院里车库那三辆红色老解放式样的消防车,总想看个究竟。这可是小城唯一的消防队。小时候从这里经过,总是抬头望着那高高的瞭望塔,感觉那就是今天的摩天大楼。</p> <p>  上图:今天的迎宾路,那时叫大马路。小镇的街道名称真是好记。南北为路,东西为街。照片中的晨光照相馆是后开业的。最早的一家是公主岭照相馆,就在今天的新华书店斜对面。虽是黑白影像,但那是全家深深的依恋和憧憬。</p><p><br></p><p><br></p> <p>  上图:那座小楼就是原铁北派出所。一直往北就是空军机场。七十年代中期,有一次冰雨袭来。机场跑道结冰。正是中苏关系紧张的”备战备荒为人民“时期,怕影响飞机起飞,全镇老百姓无论男女老少齐上阵来机场除冰。那是第一次近距离看到飞机。多是早已退役的歼6还有教练机。</p> <p>  上图:八中校友李玉刚2013年回访母校,一直对他当年就读的由日本兵营改造的教室感慨不已。手中的那捧晶莹雪花,融入了游子对母校的无限深情。那时,值日生要起早来引炉子,操场抱回冰冷的豆茬引柴,在烟熏火燎中等待着同学和老师的到来。千般故事万般过往中,旧貌换新颜,今天的八中已是花园学校。</p> <p>  今天, 小镇已褪去了青涩与冲动,街道上摩肩接踵,高楼鳞次栉比,夜晚霓虹闪烁。那就把流逝的光阴浅藏在时光的扉页里,典藏在人生的岁月长廊中,有一天翻开,仔细聆听光阴的呢喃,轻轻研磨岁月,守住内心的这一方宁静,让回忆的浅滩生成生命里永恒的感动,静静欢喜。因为家乡是你心中不变的牵挂!</p><p> 一个网名叫“沧海一粟”的人,不自卑略自信懂自谦。童心未泯喜欢旅行。闲暇无事敲打键盘码字,只为自娱,留存回忆。个人微信公众号“旅途脚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