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今天周末了,同学们想美食了吗?</b>文学家、美食家、生活家汪曾祺先生说“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这是汪曾祺先生对待生活的态度。汪老的可爱,最直观的就是他能把艰难、平淡的生活过得好玩、有趣。他“会生活,懂生活”,同时也将这对待生活的乐观心影响着代代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汪曾褀</b>是文人,深得中国文化的精髓。他讲究的是腔调和趣味。正如他的小说一样,笔下的人物形形色色,故事妙趣横生。汪曾祺自1940年到1988年创作的经典小说66篇,其中包括脍炙人口的《受戒》《异秉》《大淖记事》《鉴赏家》《八千岁》等,也有早期名作如《复仇》《鸡鸭名家》等,近日被集结收录在新书《汪曾祺经典小说》中,即将于2020年4月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上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汪曾祺</b>是现代中国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有趣而懂得生活的老头儿,散文届最懂吃、美食届最会写的人。如果你也热爱文学,热爱美食,热爱生活,这本《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带你走进汪曾祺的深夜食堂。在暖胃的菜谱中,品味点滋味儿。本书是汪曾祺和其子汪朗合著的散文集,讲述各地美食的精髓和有趣的见闻,借酸甜苦辣咸说尽人生百味,体味美食之外的乐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有人说</b>故事像说着自己,有人说自己像说着故事。能把生活中平淡的小事情、平常的小人物,讲述的有滋有味的非汪曾祺莫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笔下多的是芸芸众生琐碎的日常,和花开花落烂漫的雅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先生将自己对生活、人生的态度尽收在文字中,让我们在文字中也更多的了解如何去面对生活。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保持初心不变,持续向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美文共赏</b></p><p class="ql-block">以下文章是上届同学读汪老《五味》后,同学们的佳作选登 ,请同学们细细品味。这个特别的疫情周末,享美食、做美食恐怕也是很多同学特殊的一种生活体验,不妨也写上一点文字(不少于200字)于此文美篇评论区。</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作为今天周末的作业。</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品《五味》有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十班 王艺凝</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偶然听闻:“世界上最治愈的东西,第一是美食,第二才是文字。”便不自主地联想到汪老的散文,娴熟地拣出年前买的《五味》,封面仍是崭新的,弹去细尘,斜斜光影柔和了蝇头小楷,在这个仲夏的午后轻搔我心。</p><p class="ql-block"> 若说《舌尖上的中国》是满汉全席,《五味》便是几道家常,没有垂涎三尺的珍馐美馔,只是切手可及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文字是静的,但不冷清,带着种细水流年的烟火味,像汪老的皱纹,卧着时光。</p><p class="ql-block"> 最爱那篇食豆饮水斋闲笔,有一段是怎说的,“只倒一点酱油、醋,加一点麻油——用一只缚着一枚制钱的筷子,在油壶里一蘸,滴在碗里,只有一滴。”寥寥数笔,肚子就禁不住低低叫唤。果真是应了那句“淡而有味”,本是先前早已腻了的吃食,现却成了心头痒。</p><p class="ql-block"> 沙沙几页而过,当真恋极了这份静,偏偏自己洗手作羹汤时,就不得其要。尝惯了鲜重,味觉倒淡了,许是如此,做得菜才总不尽人意。</p><p class="ql-block"> 指尖拂过文字,勾起了幼年的馋音,那时干净的菜也好寻,清清爽爽的汁味已成了现今遥不可及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人世间,酸甜苦辣,若长良川。一一历过,总结来,与食物无甚大别。在淡中品味,在味中沉心。一个不爱美食,不懂美食,连简单的口腹之欲都无法体悟的人,又怎谈得人生大义,又怎觅得幸福二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人间有味是美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九班 林湛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了汪曾祺的“人间美味”,想起了自己的美味。</p><p class="ql-block"> 其中最让我感到诱惑的,是高邮的鸭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红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出自《随园食单·小菜单》。袁子才的简述,为后文做铺垫:“质细而油多”简单的将腌蛋的形象勾勒。筷子头往里一扎下去,吱——红油冒了出来。一切都显得诱人。我仿佛看见黄白之间,细腻的红油一点一滴地向外露着,使白云略染夕阳。</p><p class="ql-block"> 沉浸其中,我也想起自己家的咸鸭蛋。自己家的咸鸭蛋,是先用小刀轻轻切开的美食。锋利的小刀穿过蛋壳咔嚓的声音,再划过蛋心。分开,让橘红色的油汁绽开,浸入蛋的深处,入味。用筷子,先挑起中间块状的蛋黄,再划破周围的蛋白。将二者搅在一起,揉成杂碎,使蛋黄的腻与蛋白的咸融在一起,使其间迸发出咸醉的口感。下饭时,很开胃。童年的我,就是靠着自创的咸蛋吃法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蚬子,瓜子大小,堆起来的蚬子壳像一座坟头。现在的感觉壳都是黑的,连壳都不给剥了(除了蚬子干)。我家里人喜欢吃,钟爱的是它的底汁——福州话讲叫“居英(同音)”,对喉咙有好处,吃起来凉凉的,有点甘甜。蚬子肉是白色的,很小。吃着,嚼着,一种鲜甜激发了出来,仿佛身处河滩。</p><p class="ql-block"> 身处美食世界,通过白描的朴实与细腻领略风俗人情,也许这就是汪曾祺留给我们最好的宝藏。不论是荒滩的野鸭,还是枝头的斑鸠;不论是水中的土步鲨,还是“桃花流水”的鳜鱼,单是端午的咸鸭蛋和滩涂的蚬子,都有无尽的美味。仰望世间,一切鲜俗美食,俱在万象之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读《五味》,品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读汪曾祺《五味》有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十班 连诗琪</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考试,做阅读,碰到了汪老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原本是没有怎么注意作者的,却在老师讲评时,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汪曾祺写吃的散文当属最好。他笔下的鸭蛋啊,蛋黄是通红通红的,筷子一扎会冒红油……”</p><p class="ql-block"> 底下的同学们皆是听得入迷,口水齐齐“飞流直下三千尺”。只听得老师最后说:“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汪老的《五味》。”</p><p class="ql-block"> 于是乎,《五味》一 书便华丽丽地进入了我的书柜。小书很薄,只一两 天便看完了,心中却感到了无比的宁静。</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汪曾祺身兼 二美:美文家、美食家。他会谈吃,亦会做饭,他只 是一介文人,而非达官权贵,所以所谈所做所喜之 食大多是些地方风味和民间小吃。他谈萝卜、豆腐, 也讲韭菜花、狮子头。</p><p class="ql-block"> 最忘不了的是汪老寻 “葵”。一首《十五从军征》曾让少年时的汪曾祺流下 同情的眼泪,平淡的叙述中透着凄凉悲痛。而在悲痛 之余他却不忘思考,因“采葵持作羹”的“葵”为 何物而困惑,不停的探索寻找,终是找到了答案—— 原来是南方的冬苋菜。事情到这本该拨云见雾,可汪 老却为冬苋菜的没落唏嘘</p><p class="ql-block">不已……</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汪老真是个多愁善感的性情中人,而他同时也会思考,他的文章淡而有味,原因大概便是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关注。汪老所写的一切源于生活,可却又高于生活。</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汪老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那不加滴水的东坡肉,还是那吃的潇洒的蒙古手把肉,亦或是那可蒸、可拌的干丝……汪老让他平淡而有味的文字,把一切生活中的美食化为美文,向读者娓娓到来,从容闲适,让每一位读者见字如尝味,读的津津有味,满嘴噙香。</p><p class="ql-block"> 舌尖可尝得:酸、甜、苦、辣、咸为五味,而生活,亦也是这五味所组成。</p><p class="ql-block"> 读《五味》,不仅是舌尖上的体会,更是心上的,汪老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关注用手中之笔呈现,读《五味》,更是在品味——那平平淡淡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备注:文中美食皆为吾家之日常,是老师手机拍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评论区皆为学生阅读课有感而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