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的区别

琪琪的周末

<h1><font color="#ed2308"><b>  在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通常会被混淆,甚至其中两者会被等同起来,那么,它们到底区别在哪儿呢?</b></font></h1> <h1><b><font color="#ed2308">一、从属性上区别</font></b></h1><h1>&nbsp;&nbsp;&nbsp;<b>类比论证是用两个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进行比较。甲事物(指客体)具有某种属性,从而论证乙事物(指主体)也具有某种属性。</b>如《人生识字胡涂始》里,用孩子学话(即客体)和大人学文(即主体)进行类比,学话学文有共同属性,它们都在学语言,孩子学话很明白,大人学文也应该很明白,但实际上却胡涂。通过类比,论证了胡涂的原因在于学的是古文,和实际生活中的语言已经有很大距离,很难懂,故而胡涂。<br></h1><h1>  <b>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悉的、易懂的具体事物证明人们较生疏</b><b>的、难以理解的抽象道理的一种论证方法</b><b>。喻体和主体两个事物属性不同(即不是同类),而只是有某一个相似点。</b>如《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里的南郭先生混在乐队里冒充内行吹竽,后来齐闵王要一个一个地吹奏,他只好溜之大吉了。这种情况和我们革命队伍中的某些不懂装懂、弄虚作假的人有相似点,就是不学无术。但南郭先生吹竽跟我们今天某些吹牛家说大话、假话这两件事并不是同类(即属性不同)。南郭先生吹竽是喻体,今天某些吹牛家是主体。</h1><h3><br></h3><h1><b><font color="#ed2308">二、从论证的基础不同上区别</font></b></h1><h1><font color="#010101"><b>&nbsp;&nbsp;&nbsp;&nbsp;类比论证的基础是类比推理,应从事实出发,又要回到事实,并受事实的检验。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如果邹忌不是以自身经历为事实基础,那么,类比推理就没有起点。又如齐威王没有和类比的事实有相同的属性,也不能推出“王之蔽甚矣”的正确结论。由此可见,客体事物(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的事实)在论证中起着印证主体事物(齐王“蔽甚矣”)的作用。</b></font></h1><h1><b>  比喻论证的基础是比喻辞格,不一定是实有其事的,可以合理地想象、虚构出某种情况或形象,如寓言、神话、小说等都可以作为比喻论证的材料。如《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是在当作寓言中的一个典型形象出现在古籍中的,它具体形象地说明革命队伍中的某些不懂装懂的人。鲁迅《拿来主义》孟子“缘木求鱼”“五十步笑百步”。</b></h1><h3><b><br></b></h3><h1><b><font color="#ed2308">三、从论证效果上区别</font></b></h1><h1><b>&nbsp;&nbsp;&nbsp;&nbsp;类比论证着重点在说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里是通过相同的属性“妻私”、“妾畏”、“客求”和“宫妇私”、“朝臣畏”、“庶民求”的两两相比,令人信服地推论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而有力地说服了齐王纳谏。因此,类比论证是在严密的说理中使人信服地承认某个道理。</b></h1><h1><b>  比喻论证却侧重在说理的形象和具体化。如《订鬼》里,王充认为“人病见鬼”是畏惧鬼至所产生的幻觉,这里,“用精至矣”的说理较抽象。为使读者容易理解这道理,作者使用“伯乐相马”、“庖丁解牛”这些高度专心而match移情的具体事实加以论证,以实喻虚,深入浅出,使人易于接受。“伯乐相马”、“庖丁解牛”都是寓言,并非实有其人,所以是比喻论证。</b></h1> <h1><font color="#ed2308"><b>【对比论证】</b></font></h1><h1><b> 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 ,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b></h1><h3></h3> <h1><font color="#ed2308"><b>【比喻论证】</b></font></h1><h1><b> 1 、比喻论证法。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b></h1><h1><b>  2 、比喻 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 “ 本体 ”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 喻体 ”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 喻词 ” (像、是、如等)。</b></h1><h1><b>  3 、比喻论证的几种方法 :比喻描绘,比喻评价,比喻说理。</b></h1> <h1><font color="#ed2308"><b>【类比论证】</b></font></h1><h1><b>&nbsp;&nbsp;&nbsp;&nbsp;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属于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推理。类比论证属于或然性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式,其结论不一定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在某些情况下,有时无法获得更确切的论据。运用类比论证,有时是有效的。</b></h1> <h1><font color="#ed2308"><b>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的区别</b></font></h1><h3> </h3><h1><b> 1、对比论证: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也称比较法。事物的特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b></h1><h1>  例如,《纪念白求恩》一文,先正面介绍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表现:“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又指出“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通过对比,突出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伟大,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精神的高度赞扬。</h1><h1>  今年一则作文题为《四幕剧》,其中的第二幕剧写了这样一个内容:</h1><h1>  背景:一个小餐馆中,一张桌子,面对面坐着两个人,他们面前的盘子里各有半个甜面圈。</h1><h1>  A:唉!天哪!只剩下半个甜面圈。(A一脸的无奈)</h1><h1>  B:上帝!真是太好了,还有半个甜面圈。(B一脸快乐状 )</h1><h1>  文章中写的这段话对比鲜明,对待生活的悲观和乐观跃然纸上,正如该文作者说:乐观的人在被玫瑰刺伤后仍会说多美的花,悲观的人在看到刺时就会说多糟啊。我选择玫瑰的美,因此我选择前者。</h1><h1><b>  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b></h1><h1><b>  2、类比论证: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b></h1><h1>  例如,火星与地球均有水,空气,及泥土等有利生物生存的因素。在某程度上支 持火星上也有生物这结论。</h1><h1>  然而,如果我们其后发现火星与地球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差异,例如,火星上氧气稀薄,气压低,及气候不稳定等,在某程度上不支持火星上有生物这个结论。</h1><h1>  不管哪种结论,都是根据和地球相类似 的情况来推断的。在论证方法上,就是类比。</h1><h1>  又例如:《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辩论太阳什麽时候离人近,</h1><h1>  什麽时候离人远:小孩甲观点:早晨太阳离我们远一点。理由:如果物体离我们近一点,那麽看起来就大一点。太阳是物体,在早晨看起来大一点。结论:早晨太阳离我们近一点。</h1><h1>  小孩乙观点:早晨太阳离我们远一点。理由:发热的物体离我们远一点,我们就会感到凉快一点。太阳是发热的物体,在早晨时,我们会感到凉快一点。结论:早晨的物体离我们远一点。</h1><h1>  两个孩子在申述理由时都用了类比法,都把自己的观点讲得很清楚,都具有说服力,</h1><h1>  因此谁也没有被对方说服,连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当然太阳离我们远近这个物理问题在孔子的时代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我们这里只讨论类比的论证方法。</h1><h1><b>  类比论证,是根据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证明另一种事物也有类似特征的论证方法。它抓住两种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进行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以启发人思考。这种论证,一定要找准类比点。不管是自然现象的类比,还是古今中外事实的类比等。都要找出类比事物和所要证明道理之间的共性。</b></h1><h1><b>  3、比喻论证--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是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借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因而又常借用比喻的方法来进行论证。</b></h1><h1>  例如中考题《说嫉妒》中有这样一段话“:嫉妒不但害人,而且害己。从心理上分析,嫉妒犹如毒虫,常常会把妒者自己的心灵啃啮得满目疮痍”,“整天处于一种既不舒畅、极不安宁的境况中难以解脱”。这里把嫉妒比喻成毒虫,有力的论证了嫉妒害己的观点。生动而形象富有感染力,增强了说服力。</h1> <h3><font color="#ff8a00"><b>  读完以后,希望你已经熟知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b></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