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哈瓦那走透透(下)

无欲则刚

<p>海明威故居的书房</p><p><br></p><p>1.25 </p><p><br></p><p>美国作家海明威和古巴有着很深的渊源。他的家是在佛罗里达的Key West,离古巴只有90海里的距离。他曾经长住古巴:“我深爱这个国家,感觉像在家里一样;一个人的感觉像在家里一样的地方,除了他出生的故乡,就是他命运归宿的地方。”</p><p><br></p><p>海明威故居(Museo de Ernest Hemingway)位于哈瓦那以南15公里帕拉区的圣佛朗西斯科德(San Francisco de Paula),故居所处的庄园名为Finca de Vigia,海明威于1940至1961年在此居住,并写了很多重要作品。</p> 上午,旅馆前台帮忙找了一辆Taxi去故居。到的时候还差15分钟开门,就在周围走走。庄园附近都是普通老百姓的住房,大作家似乎刻意隐居在哈瓦那的郊区,不知道当年是不是这样的环境? 1959年,卡斯特罗(Fidel Castro)领导古巴革命胜利后,海明威还回到过在古巴的住所,甚至和老卡还有一些交往,他最后一次离开古巴,是在1960年的七月。1961年“猪湾入侵”之后,美国和古巴彻底翻脸,古巴政府没收美国人的财产,波及海明威无法进入自己的庄园。不过,古巴政府不但没有破坏这座庄园,而且保护得很好。现在每逢雨天,为了避免潮气入屋,甚至闭馆。庄园占地面积很大,林木葱郁,有泳池、网球场,甚至还有一座瞭望塔。故居仍保持原样,随处可见的书籍杂志,随时准备接待朋友的起居室,房间里还有不少鹿头,应该是打猎的成果,花园内还保存着海明威出海的渔船,还有他心爱的四只狗的坟墓。<br> 故居外观 从故居出来,要打的回城。沿街已经站了好几个要打车的人,我们在大太阳下等了好一会,终于有一辆老爷车停了下来,讲了价钱就上了车,车上有个司机,还有一个拉客的,不是正式的Taxi。上车后发现该车不仅没有空调,还破旧不堪,地面直接看到锈迹,门上摇窗开门的把手都不见了,只有两个洞。进出都要由拉客的人先下车,从外面帮乘客开门——VIP待遇,哈哈。上了破车,只能一路颠簸。进城之后,发现车没有开向我们旅馆,我赶紧用GPS示意他们走错了,好像他们原来的理解是一家同名的餐馆。转了半天,回到了正路。不过,经过了一个森林公园很漂亮,离旅馆还不远,后来专门去了一次。 以前到哈瓦那时,就注意到在老城对面,隔着港口运河有几座城堡,不过都没有机会参观。这次时间充裕,就专门用半天时间过去看看。<br><br>城堡群称为莫罗与卡瓦纳历史公园(Parque Histórico Morro y Cabaña),由两处城堡要塞组成,莫罗城堡于1587年由西班牙人开始修建,以抵抗英国军队的攻击。城堡内的灯塔是哈瓦那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城堡旁边有一个巨型的耶稣像,这是革命之前完成的最后一项公共工程。古巴有60%的人信奉天主教,古共取得政权后,主张无神论,压制宗教势力,党员不可以信教,也限制宗教活动,不过近些年有所放松,哈瓦那大教堂也开放了,教皇还访问过古巴。尽管执政者一直压制宗教势力的发展壮大,倒也没有斩尽杀绝地“破四旧”,六十多年来,耶稣像依然雄踞这座城市的制高点,俯视着哈瓦那的芸芸众生。 公园里白天游人很少,很安静,我们在城堡里那些历史遗留的铸炮铸弹和大钟中穿行,慢慢了解和体验历史。 1994年,卡斯特罗陪法国记者团来到城堡上 溶入城墙的古树 <div>切·格瓦拉与毛泽东和周恩来<br></div><div><br></div>城堡的规模很大,还保留着18世纪末的城墙、兵营和大炮,现在有一些展览和餐馆在里面,切·格瓦拉也曾把这座城堡当作自己的司令部,我们参观了一个他的博物馆。 站在城堡上,隔着运河可以眺望哈瓦那的全景,城堡下面的草坪上,还有新人在举办婚礼,音乐悠扬。 日落时分,晚霞辉映着这座500年历史的古城。 每天九点,城堡都会举行著名的点炮闭城仪式,当年,居民们以此来校对钟表的时间。拍完日落,时间还早,我们就在城堡里进了家餐馆。古巴餐里的米饭很多,一般都加豆子在里面,饭菜味道不错,价钱也合理, 看仪式的本地人很多,大多在七八点时涌入,小商贩也趁机摆摊卖纪念品。当地人的门票是外国人的二十四分之一,就是土比索和红比索等值。<br><br>仪式由穿着传统军装的帅哥表演,完全靠火把和火盆照明,最后以一声炮响结束。我本来拿着手机在拍视频,最后被一声出其不意的炮响惊着了,手一哆嗦,全糊,不禁像别的观众一样哈哈大笑。又坐了一辆老爷车回城,虽然外观差不多,但比起上午的那辆,内装潢天差地别:是雪白的皮椅。 <p>1.26 哈瓦那中国城,老城</p><p><br></p><p>古巴曾经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在19世纪末的两次独立战争中,美国介入古巴,赶走了西班牙人。随后的半个世纪,美国通过傀儡政府控制着古巴,首都哈瓦那成了“美国的后花园”,一个繁华的大都市,处处霓虹,夜夜笙歌。</p><p><br></p><p>1959年老卡革命之后,一切财富收归国有,大批有钱人逃离了古巴,只剩下无法带走的不动产,以及现在仍在哈瓦那街头狂奔的一辆辆色彩缤纷的老爷车。</p><p><br></p><p>在哈瓦那逛街,最受不了的就是浓烈的汽车废气味道。由于街上跑的很多车都很老很旧,从美国四五十年代的老爷车到前苏联的拉达破车,一骑绝尘,喷出浓浓的黑烟。想象一下,如果古巴车辆普及到美国的程度,街道简直就是一个毒气室啊。我们后来发现小街道车比较少,废气浓度也相对低一点。</p><p><br></p><p>古巴石油60%是自产的,其余40%则从委内瑞拉进口。国产油的质量不好,含硫成分很高,加拿大还给他们提供设备,改善炼油能力。沿着海岸线行驶,经常可以看到油井。</p><p><br></p><p>革命前,哈瓦那有相当规模的唐人街,店铺林立,社团众多,还有自己的华文报纸,一派繁华。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不少华人因担心自己的生意和资产被充公没收,纷纷逃离古巴前往美国及周边国家,当地华人人口急剧减少,但唐人街的名分犹存。</p> <p>下午先到唐人街,走进一座牌坊后面的小巷,里面有不少中餐馆,据说菜的味道不好。周围的街区里,有不少中文招牌的门脸儿,比如孔子学院、武术会、洪门支部等,还碰上了舞狮子的表演。不过,这里的唐人街和世界其他地区不一样:见不到华人,最多也就是能看出些华人血统。据研究者估计,到2008年,在古巴居住的非混血华人后裔仅有300人,而古巴人口中约11.4万人都有部分华人血统。据说政府还付出了一些努力,来保持唐人街这块招牌,中国也提供了一些支持,比如修建大牌坊。</p> 街头经常有下棋的 唐人街和老城之间,是哈瓦那的中心区,这里在革命之前是繁华的商业街区,有不少华丽的百货商场。现在这里仍然是一个商业区,但主要是当地人,游客不是很多,商店也很破败,商品匮乏,我们只能从墙上精美的马赛克瓷砖和装饰,隐约想见昔日的殷实。 商场名字是马赛克拼成的 <p>过了中心区,就是哈瓦那的老城了,这里我们已经来过两次,算是比较熟悉,主要是走一些以前没有到过的地方。Obispo 大道是一条步行街,两边都是商铺,这里外国游客比较多。</p> <div>又到了老城广场,这是我们当年和导游失散的地方。<br></div><div><br></div>大教堂广场也是哈瓦那重要的地标,离着不远就是“五分钱小酒馆”(La Bodeguita del Medio),这里曾经名流云集,店里面挂满了名人照片,墙上也满是各种到此一游的签名,海明威是一个常被提到的名字。但据说店主人回忆,海明威其实并不是常客。不过问过服务生之后,我们还是看到了他的照片。我问服务生有老卡的照片吗?回答是否定的。门口有不少人在喝一种叫Mojito的鸡尾酒,据说是这里最有名的。我们在此吃了晚饭,菜还可以,但红豆饭里混了不少干硬的米粒,领导判断是隔夜的剩饭。问服务生,他理直气壮:我们就是这种做法。唉,第一次在哈瓦那餐馆,吃了餐硌得牙疼的饭。 “五分钱小酒馆”门口总是聚了很多人 现金交易 傍晚来到国会大厦(El Capitolio)拍夜景,这是哈瓦那的地标,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六大国会宫殿之一。该建筑于1929年建成,仿照了美国国会山的设计,据说是当时的统治者为了讨好美国人。它曾是古巴共和国参议院与众议院所在地,目前是古巴科学学院与古巴科技和环境部的所在地。 哈瓦那大剧院很漂亮,是古巴芭蕾舞团演出的地方。<div><br></div><div>回旅馆打的,我出价10CUC,司机要15CUC,我扭头就走。司机赶紧说,别走别走,10块可以了。<br><br></div> 1.27<div><br>我们今天专门走到哈瓦那森林公园,就是前几天坐那辆老爷破车路过的地方。这是一个沿着Almendares河的一个郊野公园,里面大树参天,上面缀挂着大量长青爬藤植物,还有不少火鸡兀鹰(Turkey Vulture)飞来飞去,公园内完全是原始生态,没有任何人工设施,这在一座大城市里也是很难得的。</div> 火鸡兀鹰是常住居民 雨林的感觉 在往回走的路上,忽然看到一个大门上写着“中华总义山”,里面是墓地,很好奇。刚想往里走,一个看门人突然对我们叽里哇啦地讲了一通,完全听不懂,心里猜大概是不让进。刚转身要离开,他又挥挥手,好像说进去吧。我们就进去转了一圈,里面都是华人的墓,还有一些社团的公墓,像中山慈善总会、国民党古巴支部和洪门会等,许多墓年久失修,显得很颓败。<br><br>后来上网查了一下墓地的历史,没想到无意中了解到华人在古巴的血泪史。十九世纪废除奴隶制之后,古巴的甘蔗种植园需要大量劳力,于是西班牙商人开始从中国输入苦力,骗他们说是淘金。从1847年开始,陆续有15万签约5-8年的华工,从中国南部来到古巴,大多是男性。但他们的待遇非常悲惨,被关在农场里做苦工,简直就是当奴隶。据报道,近75%的人,未能熬过合同期,其中不少人因绝望自杀。极低的收入,让那些最后干完合同期的华人,也根本没有能力买票回国,他们无奈留下,很多华人与当地黑人通婚,开始在异国他乡繁衍生活。难怪,现在的中国城里的居民,华人面貌依稀难辨。 由于当时统治古巴的西班牙殖民者多为天主教教徒,不少具有种族主义偏见,坚决反对与这些来自中国的“异教徒”同葬一处。到了1892年,西班牙当局终于同意新建一个华人墓地,但直到1947年才正式启用,已经是首批华人抵达古巴100年之后了。 <div>哥伦布墓地是哈瓦那一景<br></div><div><br></div>这个墓地一般不对外开放,归附近的哥伦布墓地(Cementerio Colón)管辖。估计墓地看门人看我们是中国人,大概以为我们是来祭拜的,就解释需要先去哥伦布墓地申请许可……哥伦布墓地是哈瓦那的一大景观,建于1876年,规模宏大壮观,在历史和建筑上,通常被公认为是拉美地区最重要的墓地之一。我们只在门口看了一下,没有进去。感觉墓群的建筑远不如欧洲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墓地和维也纳的中央公墓,也不如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贵族公墓。 1.28<div><br>今天是最后一天,飞机晚上十点多。<br><br>刚来去买上网卡时,曾经路过了一段很有历史感的街区,离旅馆也不太远,决定带领导再过去逛逛。</div> <p>这个区叫Carro,据说是哈瓦那比较穷的社区,早年这里是哈瓦那富人夏天度假的地方,有很多相当漂亮的殖民时期的建筑。这些房子在革命之后就被政府没收,分给老百姓,居民只需交很低的房租。经过六十多年的风雨,由于没有钱用于维修,这些住宅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外观破旧,但是你如果仔细端详,便会惊叹其考究的建筑细节:大理石的地面、马赛克的门牌、天鹅造型的栏杆……就是这种精致和破旧的对比,营造着一种浓厚的历史氛围,我相信这里有很多精彩的故事。相形之下,哈瓦那老城的不少建筑,近年来被修饰一新,反而有些违和感。</p> 出售定量供应商品的店门口 铁制的天鹅颈栏杆 在所谓的穷人区,我们两个一望可知的闯入者,却没有不安全感,当地人都很平和友善,路过的小学生还和我们招手致意。如果是在美国大城市的黑人区,我们岂敢如此大摇大摆?据说古巴很少有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一方面政府有大幅度的住房补贴,另一方面古巴文化大家庭的观念很强,一般不会让有困难的族人无处落脚,至少可以腾个沙发。不过古巴还是住房短缺的,三、四代人挤住一个两睡房的公寓,很普遍。 无忧无虑的孩子们 咖啡店的门廊 古巴人很爱插国旗 <p>地震示意图。蓝色是我们的位置,红圈是震中,红色是波及区域,哈瓦那不在其中</p><p><br></p><p>下午五点,我们上了去机场的大巴,两个小时后到了Varadero机场。一路上,带队的小哥重复我们已经听过好几次有关古巴货币的政策,什么政府很快将采取措施实行单一货币,所以应该把用剩的CUC换回加币;什么CUC不能带出古巴,否则会被没收……五年前导游也是这么说的。其实这有点莫名其妙,出关后,机场里有许多商铺餐馆,如果把钱都换回了加币,古巴既不能用信用卡,又收不了外币,游客如何消费?所以我们每次都带着CUC闯关,然后在机场买酒买水买吃食,啥事都没有。</p><p><br></p><p>在机场收到朋友的微信,说古巴地震了,是不是影响我们的行程?但我们没感觉有地震啊!上网查了一下,地震是发生在下午,震中在古巴东部的加勒比海中,震级为7.7级,算是强震了。当时我们在逛Carro,一点也没有感觉,当地人也没有任何异样的状况,估计古巴人上网少,信息流通不畅。后来也没听说有什么严重的伤亡,当然对我们回家的飞机也没有任何影响。</p><p><br></p><p>十点半飞机准点起飞,次日凌晨回到了多伦多。。</p><p>———</p><p>送花瓣收入归美篇,作者不能兑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