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关于我

仙人掌

<p>  孩子长大了就要去读书,至于为什么要读书,孩子自然是不知道的,大概是别人已经去读书了,所以我自然也要去的。然而既便长大到如现在这般了,对于为何要读书,依然是没有答案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类的答案自然是为我所不齿的,但终究也没有从所读的书中找到更好的答案了,至于为父母为自己为明理为中华之崛起,则又矫情而又故意了。孩子对于去读书总是期盼多于烦恼的。&nbsp;</p> <p>  最近受疫情的影响,自然是不能出门去读书的!我和孩子也开始各自居家的读书路!我便重读鲁迅先生的全集,平生了颇多感慨,便有了上面这些文字。尤其再次读到《伤逝》:“如果可以,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我没有子君,只有自己了,但我依然也要写下我所有的悔恨和悲哀,只为自己了……上大学之前,我几乎没有读过什么课本以外的书了,只记得小学时在同学家的一本没了封面的童话和初中时从同学那得来的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色的封面黑色的字,现存的记忆:只有保尔从军前偷看女孩洗澡和受伤后在疗养院对一个女孩非常细腻的描写,这样的情节,记忆总是深刻些,当然,还有选入中学课本的那段“人的一生,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的人生座右铭了。除此之外,从高小到高中,只有先生的文章占据了语文课本最大的篇幅,也自然占据了我的心里!从此,那些先生在黑夜中蹙眉昂首写下的文章与同在黑暗深渊中挣扎的当时的我融在了一起,即便我面临的黑暗与挣扎与先生比起来,自是微不足道的,但心境,大抵相通吧……</p> <p>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是一个早上便可背诵的,我也一直觉得《故乡》并不是一篇小说,而是先生的自述了,至于《药》《孔乙己》《祝福》也不似老师讲解的那般晦涩和有那么多背后的意义了。那时我便想,如果课本只是用来读而不用一字一句的讲解和应付考试,那便是一本不错的书了。我终究没有活成我所希望的样子,大概是因为我也没有读到我应该读到的书罢,而我又自知没有先生的风骨,只能如《孤独者》中的连殳那船姑且“我还得活几天”了。最终,“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只为能让“我的心地就轻松起来,坦然地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只是,脚下的路,已从先生潮湿的石路变成我的坚硬冰冷的水泥路了……</p> <p>  还是《伤逝》,这应该是我最初喜欢的先生的文章了。只是,一百年后的今天的青年,依然没有走出先生所看透的那时代、理想与现实的包围中那爱情的牢笼,不知先生泉下有知,紧蹙的眉头是否又会平添几分更深的皱纹,又该熄灭手中的烟卷拿起笔,不知又会写下怎样的悔恨和悲哀了。我负担着理想的虚伪的重担,也负担着生活的真实的重担“而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我终于又在同一片文字中从童年写到了坟墓,我总是这样,不让自己有片刻的轻松,这大概又是先生的影响吧。只是,我的依旧寂静和空虚的屋子,我不能像涓生那样顷刻逃离,也同样不能想象这寂静和空虚中会有一个怎样的子君。我还有我所爱的一切,他们也应该同样热切的爱着我。他们为我卸去了大半的生活的真实的重担,这重担留下的便是这满屋的寂静和空虚。我还能将怎样的重担与真实付与他们,去换取我那可悲的虚伪的理想。我不能,也不要,因为我听到了涓生唱歌一般的哭号:</p><p>“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的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或者使她快意……”这寂静的可怕的夜晚,原谅我模仿先生的口吻,像个疯子一样地诉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