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日记:女子本弱,为战则刚

珂珂

<p>惊蛰过后,天气向暖。白天在太阳底下待久了会冒汗,但夜里,依然寒凉。</p><p><br></p><p>又是一个夜深人静的日子,寒意和睡意阵阵袭来,坐在帐篷口电炉子旁边的护士郭琪,不由得裹了裹身上的隔离衣,双眼依然紧紧盯着门诊大厅的入口,生怕有“漏网之鱼”溜了进去。</p><p><br></p><p>在已经过去的40多天里,这个半敞的帐篷里的预检分诊处,是郭琪和她的护士伙伴们的主战场,她们都已经记不清在这里值了多少个白班夜班,接诊分诊了多少的病人。每天三班倒,白天的忙碌和夜晚的寒冷,他们都已经习以为常了。随着复产复工热潮来临,这个普通预检分诊处成为战时最忙的“前哨”。体检的、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一早上就要接诊分诊二百五六十人。引导排队,询问,登记,发体温表,测体温,收体温表,分诊引导,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不仅手口并用,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生怕一个不小心,病人还没筛查就跑进大厅自己找医生看病去了。要是刚好漏掉的是发热病人,那后果就很严重了。</p><p><br></p><p>一身全副武装,我总是分不清她们是谁,但有时还是可以从声音中分辨。抽空跟她们聊聊天,她们倒是显得乐呵呵的。这样的心态,这样的乐观,让我感到很踏实。</p><p><br></p><p>与护士郭琪她们同时栖身于帐篷中连续40多天的,还有另外一个团队,外地返乡及来平人员预检分诊处,同样是一群年轻的护士。与郭琪她们的半敞篷帐篷不同的是,这个帐篷几乎是全封闭的,四面围拢,只留一桌之宽的门洞用于接诊病人。这里护士的装备比郭琪的队伍多了护目镜和面屏,虽然每天接诊引导的病人不是很多,但危险系数却高得多。这里一直拉着警戒线,我只在检查的时候进去过几次,自始至终,我没有看清过她们的容颜,但在医院的宣传报道上我看到过她们的名字和照片。</p><p><br></p><p>守住阻击疫情的第一道防线,院子里这两个遥遥相对的帐篷里,被一身防护服遮住漂亮容颜的美小护们柔弱的肩膀上一直扛着重担。</p><p><br></p><p>同样肩扛重担的,还有一个平均年龄不足25岁的年轻美小护团队——隔离病区的护士们。自从新冠肺炎战疫打响,我很少看到她们的真面目,只在医院公众号和护士们自创的美篇上,看到过她们脱下口罩时满脸勒痕的丑照,小姐妹互当理发师剪的让人哭笑不得的发型,还有重重防护服包裹下柔弱小身板秒变大力士的忙碌身影。我曾很多次设想,如果换作是我,身披厚厚的“铠甲”,在隔离区的病房里一呆就是四五个甚至六七个小时,我能不能像她们一样坚持下来?</p><p><br></p><p>从90后到80后,再到70、60后,这个医护队伍的阵容很是精干。在这场大疫面前,90后的年轻医生和护士已经让我们刮目相看,而60后的老大姐们更是表现出了作为前辈的典范。还有两个月就到退休年龄的内科主任、老专家荆宝珍,主动申请到发热门诊上班,在战疫最前沿一战就是半个多月;54岁的老党员、资深骨科护士赵秀梅,主动请缨到预检分诊值班,一值也是半个多月。每次看到她们忙碌的身影,我都会默默地投以敬佩的目光。</p><p><br></p><p>身着战袍,我往往分不清这是一张稚嫩未脱的面孔还是久经沧桑的面容,这是谁的妈妈手心里的宝贝,又是谁的宝贝依靠的大树?我能看到的,是她们眼神中的果敢与坚毅,还有从始至终顽强奋战的身影。</p><p><br></p><p>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基层战疫中有我的身影,我很自豪!”——护士汪言兰</p><p><br></p><p>“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让我们并肩作战,共盼春暖花开。”——护士黄婷婷</p><p><br></p><p>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她们普通又平凡的表白,真切又美好的期盼。</p><p><br></p><p>女子本弱,为战则刚。原本的弱女子,其实都是战疫中的勇士。致敬我的战友!致敬我勇敢的伙伴们!</p><p><br></p><p>惊蛰一过春雷响,心中向暖百花开。愿疫情早日过去,让我的伙伴们重展笑颜,回归生活原本的平静与美好!</p><p><br></p><p>值此三八节来临之际,谨以粗糙的笔墨记录伙伴们的战疫日常,祝姐妹们节日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