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28, 128, 128);">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28, 128, 128);"> “为家父而读书。”</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28, 128, 128);"> “为明理而读书。”</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28, 128, 128);">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28, 128, 128);">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28, 128, 128);">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28, 128, 128);">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28, 128, 128);">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28, 128, 128);">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28, 128, 128);"> 这位同学是谁呢? 他就是周恩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8px;"></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span></p> <p> 这是我们班学生四年级语文课本里一篇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片断,作者余心言。</p><p><br></p><p> 小小的年纪,周恩来就有这样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这源于他在沈阳读书期间的所见所闻。</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周恩来12岁的时候,随伯父到奉天读书,那时是1910年的春天,先在铁岭银冈书院就读,同年秋转入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小学,在这里度过了对其一生影响至深的三年学习生活。</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期间,他接触进步教师,阅读爱国书报,为日后救国救民奠定了丰厚的基础。</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p> <p> 在东关模范小学学习期间,少年周恩来结识了同窗好友何天章、何履祯。何氏同窗的家就住在奉天城(今沈阳市)南郊区的魏家楼子。</p><p><br></p><p> </p><p> 在沈阳的三年中,周恩来多次利用暑假徒步到沈阳城南魏家楼子,请何殿甲老先生领他们登烟龙山,讲述当年日俄战争时百姓惨遭浩劫的情景。</p> <p>(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下为我手机拍摄。)</p> <p> 我小时候也很爱读书,从一本课外书中了解了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知道了周恩来在沈阳读书期间来过的魏家楼子原来就在我们苏家屯的沙河镇魏家楼子村。它位于沙河岸边,而我成长的地方就在离这不远的沙河下游林盛镇沙河站村。</p><p><br></p><p> 作为土生土长的苏家屯人,我却一次也没有去过这个近在咫尺的地方。直到三天前,借着老公的出租车大修后要磨合的机会,来到了魏家楼子村,探访了日俄战争奉天大会战沙河镇魏家楼战役遗址。</p> <p> 100多年前,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进行了一场大战,历史上称之为“日俄战争”。</p><p><br></p><p> 1904年,在沈阳南苏家屯的沙河乡魏家楼子村进行的一场大战,双方伤亡惨重,1905年以日本战胜俄国取得战争的胜利,从此取代沙皇俄国在中国南满的一切权益。</p> <p> 为了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俄军将士,在征得日本同意后,沙俄政府于1912年在当年的战场所在地,为战死的军人树立了一座东正教十字架形花岗岩纪念碑。</p><p><br></p><p> 在碑额圣母头像下有横刻的俄文“纪念1904年日俄战争沙河会战中死亡的俄军将士”。</p><p><br></p><p><br></p><p> </p> <p> 因为这里离桃仙飞机场非常近,每隔几分钟就有一趟飞机✈️经过。</p> <p>这里同时也是汉代遗址。</p> <p> 在沙俄纪念碑东边大约半公里的另一座小高岗(烟龙山)上,日军则早在1911已经立了一座纪念碑——“日俄奉天会战日军战绩碑”。</p><p><br></p><p> 矗立在沙河岸边的这两座墓碑是日俄战争给沈阳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一个铁证。</p> <p> 徒步十五分钟来到这里。</p><p><br></p><p> 这里是日本的战绩碑,但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个耻辱。</p><p><br></p><p> 后来政府部门建了台阶和门,上边写有“耻辱碑”,意在教育人们勿忘国耻。这里也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碑身正面中文阴刻“奉天会战第四军战绩”。</p> <p> 当年,何殿甲老先生就是在这里给少年周恩来讲述当年日俄战争时百姓惨遭浩劫的情景。</p><p><br></p><p> 沙河会战把魏家楼子附近的村庄变成一片废墟,当地百姓背井离乡,无辜的中国人民惨遭杀害。</p><p><br></p><p> 当地百姓中幸存的何殿甲老先生曾悲忿地写下这样的诗句:两军兵马夜奔驰,万宝山头将令施,无数乡民尽丧胆,哭声载路怅何之。</p> <p> 在沈阳租界,周恩来看到往来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一个妇女因丈夫被租界的外国人轧死而找警察局时,却遭到警察的训斥。</p><p><br></p><p> 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伯父给他讲的“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心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p><p><br></p><p> 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p> <p> </p><p><br></p><p> 历史终归成为历史,勿忘国耻,发奋图强,一百年后的中国🇨🇳日益强大。</p><p><br></p><p> 周总理,我想告诉您:后辈们秉承您少年时期的信念,“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今的中国军事实力、政治实力、经济体育等实力都迈入了世界前列。</p><p><br></p><p> </p> <p> 2020年的疫情更是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每个人都在为抵抗病毒,战胜病毒而努力。</p><p><br></p><p> 强大的中国绝不会让历史再重演,相信,未来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会更加令世界瞩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