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诗词

郭葱她不吃葱姜蒜

<p><br></p><p><br></p><p>对诗词的喜爱大概要追溯到十三岁那年,无意中发现家里书柜角落里一本破损缺页的袖珍小书《宋词》,深有相逢恨晚之感,自此便开启一段诗缘。等到涉猎的范围更广泛些,就看昆曲,“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描述了怎样一幅生意喧妍的春日画卷呵。向往易安居士泛舟出游,惊起一滩鸥鹭,酣眠满天星子的惬意,也触摸过东坡那件被西湖濛濛细雨浸润的青衫。写诗讲究的是一种物我两忘的状态,洞察万物的细腻幽微之处,捕捉转瞬即逝的灵感,如果苦思冥想也未有佳句,我宁肯整篇暂时搁置不写,也不愿草草收尾。</p><p><br></p><p>我看诗词极快,中学时代博闻强记,随便哪本书的诗词文言文,随机抽查背诵,基本不会出错,但我的诗词鉴赏题做得不算太好,因为我“心较比干多一窍”,总是会想出很多标准答案没有的内容,或者跟标准答案相去甚远,可能我还是不太适合应试教育,不过我始终认为死记硬背标准答案没有太大意义,抹煞了诗词原本的质朴的美感。即便是简单的一轮月亮,有人看出了莼鲈之思,有人看出了羁旅之愁,有人看出了兴亡之感,他们从月亮上看出了悲欢离合,而这每一种情感都弥足珍贵,没有高下之分。</p><p><br></p><p>新媒体时代,人人皆可成为自媒体,为自己发声,为时代讴歌。2017年初,我也紧随着潮流申请了微信公众号,内容定位是原创诗词,可能看我频繁更新诚意满满,不到两周微信官方便邀请我开通了原创资格。我给公众号取名为“门前亦有千竿竹”,因为刚好家门口是一片竹林,居住环境虽比不得林黛玉的潇湘馆,但也差不离吧,好那就是它了。我的关注量并不多,但是一直有人在看,在给予勉励,总之会一直坚持写下去,诗心不改,笔耕不辍,这是爱诗写诗的人应该有的平常心,尘世无常,诗意栖居。</p><p><br></p><p>我从初二开始创作诗词,刚开始也毫无章法,对着格律推敲嵌字,后来随着阅读量的提升,才渐渐掌握了些许关窍,不过都是敝帚自珍,遇上行家里手就要贻笑大方了。直至今日,2020年春,惊蛰,我的库存量已达到100篇,原本近200篇被我废稿一半,咬文嚼字,反复推敲,力求文质兼美,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这些存稿我编成了诗词集,定名为“横琴集”,是因为一句歌词“我为心事自横琴,不见江山枉多情,弦上音,从来是且走且停”,我尤为喜爱,也写进了词里,“诗赋十三载,心事自横琴,谩道寥若晨星,何必有知音”,这也是贯穿整本诗词集的主旨,让文字,直指人心,写出性灵。</p><p><br></p><p>一入诗门,无处不诗。但愿以有涯的人生,写无涯的诗意,万千风貌,在我笔下都能栩栩如生。但愿我的诗囊里,投入更多的性灵之作,以飨读者,珍藏旷远温柔的岁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