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集村一房的故事

极限

<h3>“蒙集距 西吉县五十公里左右,从那个村子再翻过一道梁,便出宁夏入甘肃省了。房子一面坡……穷的富的农家一律四合院,房子盖得极特别,临高一望, 崖畔沟命全是人家,依着山势走向,建房位置高低不齐,邻居们有在山顶上住的,也有沟底下住的,……远处的山,近处的房子、院墙、小路全是尘埃蒙蒙。条件好些的村民用红砖贴着上房的正墙,古朴而简陋,每家的房顶一律是铺着蓝瓦的一面坡。……蒙集这边的房顶怎么搭成这样?后来知道任何房顶的设计都与经济状况气候特点有关,蒙集人所以把房顶搭成一面坡,是为了节省材料又能防雨,据说这是南部山区农民普遍选择的住房形状。四合院内,不少人家三代人同住,每家必见 占去半间房子的土炕,半年用炕取暖,屋内的墙 壁烟熏火燎的暗黑。烧炕用晒干的牲畜粪便或草 末,烧煤取暖已是奢侈,就连村长家一个冬天也才买几百斤碎子煤取暖。”摘自纳莺萍的《蒙集的呼唤》</h3><h3> 蒙集村自60年代的土窑洞转变到80年代的抗震土坯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土坯房又升级改造为砖木结构的新农居住房,村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常住村民全部翻盖了新居,人居住房面积人均达到14平方米以上, 党的惠农政策、危房改造给乡亲们带来了实实在在好处。蒙集村与全国一起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前进。</h3> <h3>位于宁夏西吉县震湖边上的蒙集村(杨下组)</h3> <h3>清晨,被雾笼罩着的蒙集村(阳坡、下川组)</h3> <h3>在危房改造前村民居往的旧房屋。</h3> <h3>这样的院落和住房,在七八十年代,己是村里的高档住宅了。</h3> <h3>这是在村民院中还保留的三代住房(自上而下为:窝居、一面坡、砖瓦房)</h3> <h3>2014年起,危房改造工程逐步在各村展开,村里稍有富裕的村民开始建造砖木住宅,他们是第一批享受危房改造红利的人。</h3> <h3>随着危房改造工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翻盖新居,旧的房屋庭院被拆除,新的任宅也在村里各处拔地而起。</h3> <h3>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上面为现村部,右下角为七十年代村部)</h3> <h3>蒙集村小学也今非昔比。(上面为现小学校园一角,下图为九十年代小学校门)</h3> <h3>家家户户翻建新居,建筑用沙在村口进行转运。</h3> <h3>所有新建房全部为上下水泥圈梁,三七砖墙。</h3> <h3>村民建房仍习惯在自家宅基地以四合院为主。</h3> <h3>屋顶用的椽子、檩条、主梁一定要把树皮剥掉,并晒干。</h3> <h3>红砖是绝大多数村民选择的建材之一,经济实惠。</h3> <h3>上大梁,放鞭炮,平安吉祥。</h3> <h3>师傅在调整主梁位置。</h3> <h3>屋顶铺设芦草帘,草帘是当地农民自己编制的。</h3> <h3>上房泥。五六十年代的人可能都干过这活,和泥是最累人的了。现在40岁以下的人几乎都没干过,甚至没见过,城里的人只认识搅拌机了!!!</h3> <h3>巾帼不让须眉。</h3> <h3>大师傅在精心工作</h3> <h3>传说中的建筑工地“小工"就这样,给大师傅打下手。</h3> <h3>这都是技术活!!!</h3> <h3>建成!!!通风凉干去湿气。</h3> <h3>2017年底,蒙集村最后一户居住窑洞的村民翻盖了新居。(下图为己拆除的旧址)</h3> <h3>低矮昏暗的旧房现己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右下角为旧址)</h3> <h3>村民们建好的部分新房掠影。</h3> <h3>新旧对比二重天。(左下角为旧住房,己拆除)</h3> <h3>村民在新建的院落中劳作。(右下角为旧址)</h3> <h3>幸福之家</h3> <h3>干净宽敞的都分新居室内。</h3> <h3>整洁的院落</h3> <h3>己有七十多年历史的古堡里也盖上了新房。</h3> <h3>“立玉柱千秋永固"。</h3><h3>脱贫路上一个不能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