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p> 惊蛰,一个万物复苏的节气。仲春已到,雷惊百虫,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陶潜有诗曰:“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伴随着阵阵春雷,经历了早春的懵懂,仲春时节,这春意也渐渐得浓了起来!</p><p><br></p><p> 惊蛰,古时候最早叫做“启蛰”,后来到汉朝的时候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讳而改为惊蛰,唐朝的时候曾有短暂的恢复,然后就以惊蛰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了。吴藕汀的《惊蛰》有云:杏花村酒寄千程,佳果满前莫问名。惊蛰未闻雷出地,丰收有望看春耕!</p><p><br></p><p> 惊蛰,节气一般在每年阳历的3月6日左右,太阳达到黄经345度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面解释说:“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春雷一响,沉眠在土里的虫子都醒了过来,所以这个节气叫做惊蛰。如此说法只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描述!</p><p><br></p><p> 惊蛰,“蛰虫惊而出走”,是一个和百虫相关的节气。惊蛰前后,初雷滚滚,百虫复苏,实际上只是指相对靠南的长江流域的情况。而在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黄河流域,相似的情况可能要再晚上一些。至于这一天是不是打雷,有没有虫子惊醒,则是广发的劳动人民寄语美好愿景的习俗!</p><p><br></p><p> 惊蛰,《周礼》有云:“蛰虫始闻雷声而动”,可见这一节气与打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古人也自然在隆隆雷声的“熏陶”下,构建出了雷神的形象,这种对自然现象的神化,也是远古时期很多民族都有的一种普遍现象了。惊蛰始于雷,所以在古代的民间,在惊蛰前后也有很多祭祀雷神的民俗活动,比如贴上雷神的画像,摆上供品,以及去雷神庙里上香祷告等等!</p><p><br></p><p> 惊蛰,就必须说到雷神,这个神灵的形象从古到今经历了非常大的变化的。最早雷神的形象是“龙身人头”,传说这是中国先民构建的龙的形象,而龙注定有和雷一样的声音。大约到了汉代以后,雷神才逐渐人格化。东汉王充的《论衡》里面记载,当时的人们在给雷神画像的时候,一般都是画成一个大汉的形象,一手拿着连鼓,一手拿着上方下尖的锥子。当时的人认为,轰隆隆那个雷声,就是雷公用连鼓发出的;而比较尖利的雷声,则是雷公挥锥的声音。壮士奋挥锥,这雷公可谓是“爆裂鼓手”了。这个雷公的形象流传时间很长。唐代敦煌石窟里的雷公形象,就是这个样子。再到了后来,明清时期,雷公的形象又有了变化,变成长着鸟嘴肉翅,手持斧凿的形象!</p><p><br></p><p> 惊蛰,人们总是喜欢把世俗生活中一些美好的东西加入到里面。比如大家都认为夫妻和睦是好的,于是古人们就给很多神安排了“对象”,比如西王母貌似孤单,就造了个东王公给她;看着雷公没人陪,于是设计了电母。《宋史》中有记载,说当时的仪仗队里有“雷公电母旗”,到了《元史》里才说得比较清楚,电母旗上的电母,是一个绣衣、朱裙、白裤,两手运光的巾帼英雄形象!</p><p><br></p><p> 惊蛰,收到最多的微信是寄语美好愿景的期盼: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完于春分,灭于清明。千万年来,发生在中国的历次瘟疫都是按这个规律始终的;中国古老的历法历程一次次证明着这个规律,惊蛰过后是春天!</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