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一缕阳光

天气一日紧似一日的显露出它严酷、冷峻的脸色,气温一降再降,冷风吹着口哨呼啸着穿街过巷。当夜色渐渐洇浸上来的时候,很多人便足不出户了。严寒像紧急出动全城戒严的士兵,把人们统统驱赶回了家中。一家人在供着暖气春意盎然的小巢里上互联网聊天、打游戏、看网络电影或者在电视机前来来回回的更换频道选着自己爱看的电视节目。一碟瓜子、一杯清茶,满目温馨、其乐融融、悠哉悠哉。要是搁在二十几年前,这种生活是想都不敢想的。那时候,冬天的农村萧索、荒凉。在这样寒冷的日子里唯一像样点儿的娱乐项目就是看电影。春播夏种秋收冬藏,冬天农活儿少了,晚上夜又长,老百姓的四肢都闲了下来,几个人凑一块儿除了打牌还是打牌,只要一听说哪村放电影,耳朵就支楞了起来,匆匆吃过晚饭,几个“铁杆影迷”就一溜小跑出发了。用我们村五老闹的话说就是,“耽误了老婆生孩子也不能耽误了看电影。”当然,五老闹的老婆已经不生孩子了。五老闹当年已是奔60的人,却生性喜动不喜静,见谁都爱开玩笑。因为叔伯兄弟排行第五加上辈份儿又小,大人孩子都喊他五老闹,他也乐得答应。据说五老闹参加过解放石家庄的战斗,不过当的是国军,后来被俘才参加的解放军,大西南剿过匪,赴朝参过战,这点儿光荣历史他总是津津乐道。 冬天正是放电影的好时光,各村好像比赛似的三天两头儿放电影唯恐落了后。放电影一般是在晒场上或村当街进行,因陋就简地找两棵树或电线杆扯起白帐子,安好机位,电线一拉通上电,就可以开场了。那时候我们村属于“铁杆影迷”的还有刘二歪、小迷糊、李犟牛几个人。当年我才十几岁,正读初中,他们都要比我大上五、六岁。上外村看电影,我基本上是小跟班的干活。那几年,我们走路走的个个练成了“神行太保”,像鬼子进村一样把周围村庄都扫荡了个遍。当然,也看了不少电影,比如《小花》《火烧圆明园》《解放石家庄》《神秘的大佛》《地道战》《少林寺》《忠烈千秋》等等,外国的片子也有,像《佐罗》《虎口脱险》《大篷车》《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多了去了。今天看来,当年看电影可真是个受罪活儿,黑灯瞎火的跑几里路不说,看不上一会儿,就冷得浑身哆嗦,两脚冻得跟冰坨一样失去了知觉。我们几个“铁杆影迷”全都光荣负伤没有一个不冻手冻脚的。当然,我们有时候也会边看电影边扯上几个玉米秸烤火御寒。有那么一次就因为烤火五老闹就出事了。五老闹这人喜欢显摆,不能看《解放石家庄》一看《解放石家庄》就兴奋的大声嚷嚷:“瞧见了吗,那端着枪冲在最前边的就是我。”旁人就说:“拉倒吧,看清楚了那是解放军,你那时候不定躲在哪个旮旯筛糠呢!”他就嘿嘿地笑了。有一天,五老闹悄悄地叫住我们几个,神秘兮兮的说:“据可靠消息,今晚苏阳村演电影是战斗片,记着去啊!”苏阳村在我们村西边离着有6里路。等我们风风火火赶到的时候,大街上连人毛都没有,我们情知上了他的当。第二天,我们在路上截住五老闹,“你不是说昨晚苏阳放电影吗?”五老闹笑嘻嘻的答道,不是已经演了吗?片名就叫“战斗英雄白跑路”。你看我们这个气。出事那天,正好是我们村放电影,演的是《火烧圆明园》刚演不到一半儿的时间,或许是天太冷,几个半大小子就弄了点儿柴禾烤起火来,还拿着燃着的柴禾棍子追逐打闹。他们看到五老闹斜躺在不远处的几个玉米秸上看电影,就想着和他开个玩笑。整天挨他捉弄今天也捉弄捉弄他,就悄悄的在他后边把玉米秸点着了。估摸着他看见有火怎么着也会跳起来,谁知那天白天,五老闹去走丈人家给他大舅哥家干了一天的活儿,加上喝了点儿小酒,不知不觉的合上眼皮梦周公去了。等到他发现事情不妙时,一身新衣服已经被烧得千疮百孔。一片混乱中又停了电,结果圆明园没烧成,倒把五老闹给烧了。他老婆小辣椒跳脚大骂三日,余音绕街,声震屋瓦。吓得那几个坏小子都远远地躲着走就像老鼠见了猫。 要说起刘二歪看电影发生的事,五老闹那破事简直不值一提,它以至于改变了刘二歪的人生轨迹。刘二歪这人看别人总喜欢歪着头、斜着眼,因此得了这个大名。那天晚上,我们几个“铁杆”是去井下村看电影。我记得看的是《地道战》,还有一个片是反特片名字我忘记了。看完已是小半夜,我们几个边议论电影里有趣的情节边往家走,一路上嘻嘻哈哈的谁也没发现少了一个刘二歪。等快走到村边时,大家伙儿才觉出不对劲。李犟牛说,“好像刚才快出井下村的时候,刘二歪说要去路旁解手,后来就不注意他了。”我们急忙沿路返回,四处寻找,最后,在井下村边路旁的一个山药窖里发现了他。那时候,我们这一带种山药的比较多,为了贮藏山药家家都有山药窖,有的人家挖在了自家院子里,有的人家干脆图方便挖在了路边。真是无巧不成书,这口山药窖偏赶上主家忘了盖上盖。刘二歪这一下可摔得不轻,为泡尿把腿摔折了,要知道这样就是尿了裤子也不愿出这事。他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自个在山药窖里地道战了半天。我们七手八脚、着急火燎的把他送到县医院,等安顿好,天光已经放亮了。伤好后,刘二歪腿部落下了残疾,这下刘二歪真的歪了,也算是名副其实。<br>看电影当然也有因祸得福的,这个说起来非小迷糊莫属。小迷糊小时候糊里糊涂的经常尿炕,直到十二岁了还让他妈晒地图。就这样的居然傻人有傻福,有一天晚上,沟北村演电影放的是新片《少林寺》,结果三里五乡的乡亲都涌到沟北看电影去了。那天,天特别的冷,散场之后,刮起了小北风,还飘起了零星的雪花,人们成群结队、陆陆续续的往回走。这次小迷糊又犯迷糊了,本来出沟北村往北走二里路就是我们村,结果他迷迷糊糊的随着人流往了东。若照着事情的正常逻辑发展,小迷糊回来回不来还两说呢。谁知吉人自有天相,半路上有个和他一块儿走的老头儿,纸屯的,俩人挺谈得来,得知小迷糊走差了路就力邀小迷糊上他家住一宿。老头儿有个女儿正待字闺中,七绕八绕的竟和小迷糊对上了眼。到了年底老头儿就变成了小迷糊的老丈人,第二年秋天,妻子就给他生了一个大胖小子。看这家伙乐的,嘴都咧到后脑勺上了。在这儿我也想提李犟牛几句,他爹对他黑夜看电影,白天睡大觉是深恶痛绝,曾经拎着擀面杖追打了这个不务正业的不肖之子半个村子,成了坊间的笑谈。“十大家法”都使了个遍,但收效甚微,最后,想方设法给他娶了媳妇,李犟牛才渐渐地收了心,看来还是“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管用啊!<br>后来,日子渐渐地富裕起来,好多人家都有了电视机,村子里偶尔放一次电影看的人也寥寥无几,演电影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看电影队”自动解散了,我也到了城里读书,几年后考上了大学。参加工作后,有一年临近春节,我回村里,刘二歪、小迷糊、李犟牛几个人正在向阳的墙边晒太阳,看到我过来叫住了我,不知不觉的说到当年看电影的事。刘二歪一听,一言不发,拿起拐杖,一歪一歪的一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