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日记 —— 2020学雷锋纪念日

时间不会说谎

如果你是一滴水<br>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br>如果你是一线阳光<br>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br>如果你是一颗粮食<br>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br><br>这是雷锋曾在日记里<br>给自己提的三个问题 他的人生坎坷而平凡<br>7岁时父母双亡无人照顾<br>受尽了旧社会的万般折磨<br><br>风餐露宿、伶仃无依<br>这个“苦命娃”<br>终于遇到了命中的那缕“火苗”<br><br>他的温度融化了坚冰<br>他的光亮照亮了寒夜<br><br>他是出生在旧社会的“庚伢子”<div><br></div><div>1940年12月18日<br>雷锋出生在湖南长沙县<br>乳名“庚伢子”<br><br>在旧社会里<br>这户贫苦的农民家庭受尽地主压迫<br>家人先后惨死<br>不满七岁的他独自挣扎存活<br></div><div><br></div><div>解放后<br>乡政府保送孤儿雷锋免费读书<br>不用再乞讨、流浪<br>他如饥似渴学习着文化<br> 也将这份恩情铭记在心底<br>用此后的每一天<br>和满腔的热诚去报答<br></div> 他是新中国的一颗“螺丝钉”<div><br></div><div>为了支持国家建设<br>成年后的雷锋从湖南到鞍钢当工人<br>又到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br>20岁,响应祖国号召<br>雷锋参加了人民解放军<br><br>无论在哪个位置<br>他都奉献了全部的热情<br>在自己的岗位上<br>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br></div> 凡做一事,必忠一事<br>雷锋个子矮小<br>却把吊车开得最好<br>他文化程度不高<br>却把出名的“油老虎”<br>改造成节油标兵车<br>  <br>在刺骨的风雪天里<br>雷锋主动要求保养车辆<br>手和铁质机件粘在一起<br>伸进汽油里针扎一样的疼<br>他野外苦战八个多小时<br>终于保证了车辆能够随时开动 正是这些平凡而具体的工作实践<br>串起了雷锋闪光的短暂一生<br><br>他是可敬可爱的“傻子”<br><br>  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自己辛苦点,多帮人民做点好事,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br>——《雷锋日记》 <br>  <br>天暖了<br>连队里发放夏衣,每人两套<br>发到雷锋的时候,他却只肯要一套<br>要求把省下来的交给国家<br>  <br>他的袜子,补了一层又一层<br>搪瓷脸盆、漱口杯几乎掉光了搪瓷<br>也舍不得买新的<div><br></div><div>有同志不解地问:<br>“雷锋呀,你就一个人,<br>没家没业的,干吗这样苦熬自己?”<br><br>他回答说:<br>“谁说我没家没业?<br>我们祖国大家庭有六亿多人口呢。”&nbsp;<br></div> 火车上<br>雷锋为老大娘让座<br>打扫车厢、给旅客们倒开水<br>在刺骨的北风里<br>摘下自己的手套<br>送给陌生的老太太<br><br>人们都说他傻<br>他却在日记里说<br>“我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div><br></div><div>他向上的人生姿态<br>实践着勤勉学习,乐观有为<br>他向善的价值追求<br>阐述着爱国、奉献、无私、正义<br></div><div><br></div><div><br>雷锋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之初<br>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br><br>几十年过去了<br>他依旧激励着人们的心灵<br>年年春风里,岁岁吐芳华<br></div> 党胜利,草原上的汉子,在疫情防控中积极投身各项活动中。为了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及政策规定,改装自己的私家车,在百灵庙五十多个小区及新区、种羊场多次往复,一周时间里,共计行程约1000多公里,加油近千元。 王海滨,80后,个体,在疫情形势紧张下,托人从市区紧急购回138包(414个)口罩,在谢小梅的帮助下,于1月28日带回百灵庙,并于当日向一线执勤志愿者和路人全部免费发放。<div>虽然他收入不多,但爱心满满。后又与吕永峰、赵白白等人集资购买慰问品慰问了吉祥湾社区、朵兰戈尔社区、平子壕、本不台、明珠村、南卜子、古勒畔、乌克、上红崖湾、下红崖湾、乌克新村、聚德村、种羊场、南营所14处疫情防控点及红格塔拉敬老院和百镇环卫队。</div><div><br></div> <p>谢庆梅,队友亲称为谢小梅,达茂宾馆职员。在得知一线执勤志愿者急需口罩时,拿出自己姨妈寄来的全部50个3M口罩供大家使用。疫情期间,自己在家照顾小孩,积极支持丈夫参加民兵志愿者消毒防疫。</p><p>学习雷锋</p><p>奉献他人</p><p>提升自己</p><p>——谢小梅</p> <p>百灵庙第一小学五年级二班学生李凯文,达茂旗美德少年,抗疫期间拿出自己为数不多的压岁钱,和父母一起为志愿服务联合会捐赠价值4699元的净水设备。</p> <p>&nbsp; &nbsp; &nbsp; 苟德成,60后,右眼因一次事故造成终身残疾。疫情防控执勤排查值岗第一个报名参加,不畏生死,冲锋在前。哪里需要去哪里,需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任劳任怨。大家弄不了的、执勤点上缺什么他都给想法解决,桌子椅子板凳想法借回。他说,执勤点就是我们的家,虽然环境不是太好,但是可以为大家遮风挡寒,我做好你们的后勤保障工作,让大家安心值岗,每一户每一个人都不要落下。</p><p>&nbsp; &nbsp; &nbsp; 在执勤之余,和其他队友一道集资购买慰问品,慰问了平子壕、本不台、明珠村、南卜子、古勒畔、乌克、上红崖湾、下红崖湾、乌克新村、聚德村、种羊场、南营所12处疫情防控点及红格塔拉敬老院和百镇环卫队。</p> 赵晓兰(图中左),80后,达茂宾馆职员,为人朴实,工作认真,疫情期间奔波于各个小区站岗执勤,哪里需要去哪里,需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任劳任怨。<div><br></div><div>自己虽没有足够的金钱做慈善,但希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大家做点什么!<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赵晓兰</div> <p>司丽娜,1989年生,一直积极投身于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中。在疫情防控期间,得知消息的她,改变日程,回到百灵庙参加小区管控。在值守期间,工作认真负责,工作之余,用家中的小锅灶为志愿者近十个执勤点烙烙饼,做银耳汤。</p><p>执勤期间,身体严重不适,但稍一缓解,还要坚持,去的还是最艰苦的岗位。</p> 司丽娜没有工作,在抗疫之余和其余10位队友集资慰问百镇环卫队所有职工。<div>上图为司丽娜的儿子辛思源,是百灵庙第一小学三年级四班的学生,孩子善良可爱,在2018年时志愿者们捐助郁亮时,辛思源也和妈妈一起表达自己的爱心。</div> 侯秀荣,从1月29日就开始参加到了小区值守工作中。<div>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她的儿子阿拉穆斯,是百灵庙第一小学五年级二班的学生,孩子品学皆优,坚强自信。</div> 阿拉穆斯参加雷锋日活动 <p>文华,中国共产党党员,60后,乐观开朗自信,多年志愿服务经历,工作之余,积极投身于抗疫情一线。</p> <p>何改香,1978年生,个体,参加志愿服务多年。抗疫期间,积极响应,认真履职,从1月28日在当代豪庭,玉龙湾,北环,贝勒,新兴花园值勤到现在。</p> 吴婧,2009年生,百灵庙第二小学四年级6班学生,在课余时间多次参加志愿服务,品学皆优,多才多艺。<div><br></div><div>学雷锋抗疫情,做新时代好少年,向逆行者们敬礼!</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吴婧<br><div><br></div></div> <p>高丽珍,70后,中国共产党党员,党支部书记,多年志愿服务经历,团队里的智多星、开心果、文化人。</p> <p>王俊梅,70后,多年志愿服务经历,工作之余参加抗疫工作。</p> <p>乌兰牧仁,60后,独自照顾年逾九旬父亲的衣食起居,当老人身体较好时,抽出时间,积极参加到抗疫一线工作。</p> 任爱霞女士,从2月2日开始一直参加在抗疫情一线值守工作中。 任志霞女士,从2018年7.19抗洪到2020抗疫,从查干敖包挑草抹房到新农村舞台的唱歌跳舞,从敬老院理发包饺子到女儿山下讲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 崔美蓉女士,从2月6日一直参加在惠民小区疫情值守一线。 赵拴俊女士,70后,是1月28日第一批进入阵地的志愿者战士。 石美桃女士,70后,从1月29日开始参加疫情防控值守。 张蝴蝶女士在执勤中 闫志刚、张玉枝在执勤中,张玉枝是1月28日第一批进入阵地的志愿者战士。 <p>杨丽娜,80后,移动公司职员,待身体康复后,积极参加到抗疫情值守中。</p><p><br></p> <p>杨丽娜的两个孩子在雷锋日参加活动,满达和斯琴乌玉分别是百灵庙第一小学五年级二班和一年级三班的学生,两个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满达是小有名气的校园球星。</p><p><br></p> 杨丽娜与张蝴蝶、王健宏交接班 刘巨宏,60后,志愿者团队的领头人。包头市优秀志愿者,达茂旗第六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达茂旗最美巾帼志愿者。单位工作、家庭生活、志愿服务都不误,满腔热情,充满活力。<div>在执勤期间,不辞辛劳,勇于奉献,为队友购买早点、洗化用品送到各执勤点。</div><div>&nbsp; &nbsp; 在工作之余和队友一起出资购买生活用品慰问百镇环卫队职工。</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陌生的面孔,熟悉的笑容是对志愿者准确的描述。萍水相逢,不变的是真诚的微笑。“忘了自己,宽了心胸”是对志愿者由衷地赞美。<br></div><div>&nbsp; &nbsp; &nbsp; 我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更坚信只要每一个人都能坚守岗位,身先士卒,就能筑起一道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的钢铁长城;我更加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民众志成城的努力奋战下,胜利必将到来!<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刘巨宏</div> 张云霞,是1月28日第一批进入阵地的志愿者战士。长期值守在防控一线,认真履职。防控初期,经常是中午一点钟回家泡个方便面,吃完接着再去值班。 王桂珍女士在执勤中。 乌仁其木格女士,70后,从1月29日开始参加值守。她和赵白白等人集资购买物品慰问了吉祥湾社区、朵兰戈尔社区、平子壕、本不台、明珠村、南卜子、古勒畔、乌克、上红崖湾、下红崖湾、乌克新村、聚德村、种羊场、南营所14处疫情防控点及红格塔拉敬老院和百镇环卫队所有职工。 赵白白,1981年出生,百灵庙镇环卫站上班,独自抚养面临中考的女儿。在疫情值守初期每天在寒冷中坚守约九小时,不叫苦和累,认真履职,在有个别群众不理解对小区的管控甚至对她谩骂指责,还投诉到纪检部门,但这些没有动摇她对工作的态度,始终如一,结合防疫知识和管控意义尽量对群众说服教育,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他在第一线抗疫也深刻感受到了党组织在紧急重大事件面前的力量和示范引领,赵白白庄严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请求通过这次疫情考验,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在组织的带领下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王静,70后,在公公婆婆、丈夫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投身于抗疫情一线,是1月28日第一批进入阵地的志愿者战士。 王静的公公婆婆在为王静和一起值班的志愿者战士准备午餐。 乌云嘎,70后,从1月29日开始参加华宇小区值守,一直到她单位2月16日复工。 乌云嘎和父母一起为检查点的同志们制作口罩。<div>乌云嘎的母亲乌都不拉花女士是达茂旗道德模范,2月14日,降雪后百灵庙更加寒冷,乌云嘎和她的母亲乌都不拉花女士来到玉龙湾小区慰问值勤的46位一线志愿者,为每人准备了一份鸡蛋和水杯饮料。</div><div>乌都不拉花女士现在还在一直资助一位叫张拴枝的老人。蒙古国的那木斯热、巴雅儿夫妇遇到需要买药、看病这些难事,也是经常找乌都不拉花女士来帮助解决。<br><div><br></div></div> &nbsp; &nbsp; &nbsp; 赵银华,60后,达茂旗资格最老的志愿者,荣获 ”达茂旗身边好人,包头市道德模范,包头市优秀志愿者“多项荣誉。<div>&nbsp; &nbsp; &nbsp; &nbsp;疫情期间,她最早响应党组织号召投身于疫情防控值守工作中。收入微薄的她,在雪后的寒冷中,和女儿赵白白一起出资为各执勤点送去保暖贴并和其它10名队友购买生活用品慰问百镇环卫队职工。</div> 刘建军、王静、秦永强与玉龙湾小区包联单位领导 张殿胜,70后,多年志愿服务经历,收入不多的他,在疫情期间为玉龙湾小区值班人员送来电热毯,为一线执勤志愿者送口罩。 秦坚、刘桂霞夫妇(左一、左三)与张蝴蝶、朱姝娟、薛宇交接班。<br>  秦坚、刘桂霞夫妇,多年志愿服务经历。<div>作为一对志愿者夫妻,我们将义不容辞的参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相互支持、相互鼓励,明知有危险,但也绝不退缩。”这是秦坚夫妇发给记者短信中的一段话<br>从1月28号以来,夫妻二人分别在当代豪庭、百灵山庄、贝勒小区、新兴花园、北环等各检查点排岗执勤,不管远近只要组织安排绝对服从。</div> <p>在抗击疫情中,曹宏、刘金枝夫妇一如既往的冲在第一线,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从大年初四“上岗”到现在为止,他们没有“缺席”过一天,虽然也感到疲惫,但让他们最欣慰的是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更让夫妻俩高兴的是,因为他俩,儿子曹宇飞也“爱”上了志愿服务,不管是假期还是在学校,他都积极的参与志愿服务,向父母学习。</p> 闫慧,共青团员,包头师范学院 19级音乐学院音乐表演班学生。在达茂旗白云路负责疫情期间出入车辆与人员登记工作。 <p>闫利军、周利云夫妇,他们从1月28号开始参白云路、玉龙湾小区的值守。</p><p>周利云,帮助乌兰孤寡老人18年,获得达茂旗道德模范、优秀志愿者、抗洪抢险巾帼志愿者、包头市身边好人及包头市幸福家庭等多项荣誉。</p><p>闫慧是她们的女儿,是志愿者队伍里的小队员,包头师范学院一年级学生,只要有时间,积极参加各项志愿活动。</p> <p>  党成事、侯香桃夫妇,多年志愿服务经历。党成事是志愿者团队的决策者。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第一时间报到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从1月28日至今,一直工作在防疫情一线中。</p><p>在防疫初期,口罩非常紧缺,侯香桃把买来的16只口罩全部送给一线执勤志愿者使用。在照顾两个孩子的同时,还为执勤点送去热乎乎的早点。</p> <p>当达茂旗疫情警报拉响时,贺英俊带上妻子朱文慧第一批加入到了百灵庙镇呼恒乌拉社区应急分队中。此时的他因为年前雪中路滑摔倒造成胸椎第五椎体压缩性骨折还在康复中;而在同一天他的母亲为贺英俊97岁高龄的奶奶送饭时不慎滑倒造成左腿膝盖骨折做了手术;而父亲也因为眼底出血间隔半个月就要去包头治疗一次。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这么多的困难堆积在一起,一下子扑过来时,心理和生理上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但贺英俊夫妇却克服重重困难,上对老人尽孝,下对两个女儿尽责的同时没有片刻耽误疫情防控工作。在正月十五前,经济非常紧张的贺英俊夫妇还为鼓舞与自己并肩作战的队友,向每人赠送了一袋汤圆,寓意大家圆满平安完成抗疫任务。</p> 高杏叶(左二)、侯建枝(左四)两位姐姐为各执勤点送来早点 吕永峰,青年党员,假期探亲的他,在疫情期间积极投身于抗疫情工作中。收入不高的他,多次对志愿者、社区、乌克乡、敬老院、环卫队等处捐献物品进行慰问。 张晓慧,寒假期间,积极投身于抗疫情各项工作中。 冀愿茹,在疫情期间积极投身于抗疫情各项工作中。 薛宇,在疫情期间积极投身于抗疫情各项工作中。 <p>截止2月17日,王建中老师共拍照片七百多张,在美篇中发表原创文章9篇,他的抗疫文章《驱瘟神》(七律)、《齐心协力抗疫情,人人争当好公民》(三句半)、《达茂最美志愿者!》(散文诗)引起达茂旗和网络媒体以及网友广泛关注!总阅读量突破13万多。王老师的作品为宣讲政策、科普知识,鼓舞士气发挥了重大作用。</p> <p>“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于1月28日响应社区集结令参加到小区值守中。2月2日,按照上级要求,为保护一线教师和学生安全,我退出一线值守,回家隔离。</p> 雷锋同志曾在手稿中写道:“毛主席的教导告诉了我,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就得从关心群众做起。”<br>  志愿者也都是普通人,也是血肉之躯,也是家庭的一份子。但当人性中的良知与使命同频共振;当一颗为民的拳拳初心遇到“民生之多艰”,一种为国为民而自我奉献的意识便悄然生长。若不是真心实意地关心群众的身体健康,若不是为了千万百姓的生命安全,我们很难理解那些义无反顾的逆行、夜以继日的奋战,以及不惧生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