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曹培英老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的体会

不亦乐乎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笔记摘录</b></font></h3> <p>  用两个晚上的时间,卯足了劲,听完曹老师的讲座。如他自己所说,一个鲜活的案例胜过一打深层次的理论知识,这点在他的讲座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为我们一线数学老师带来了满满的干货,收获颇丰。</p><p> 1.数学问题解决的重要性</p><p> 数学问题解决是课改以来破而不立,相对模糊的领域。课改打破应用题,变成了实际问题,有明确的年段描述。2011版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解决的提出与四能目标是一致的,可见其地位举足轻重。问题解决是应用数学的过程,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是数学学习的目的,是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发展高阶思维的学习方式,是走向深度教学的学习方式。</p><p> 2.掌握方法是关键</p><p>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是审题、分析、解答、检查。曹老师做了通俗易懂的解释,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看、想、做、查。这几个环节是典型的,但又不是刻板的,某一步可嵌入另一步中,使问题解决过程得到简缩,也可反复进行。我想在教学中,常用的步骤也不能按部就班,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教无定法,贵在得法。</p><p> 曹老师在这一环节中强调最多的是如何审题,这是很重要的步骤。首先分清条件和问题,其次再理解。审题三问:什么事情?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直击灵魂的三问,把审题的方法说的简明扼要,学生学得明明白白。想起自己平时教学中,经常给学生不厌其烦地说:“认真读题,好好审题,再读一遍......”,苦口婆心的叮嘱却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着急了就带着学生一起分析题目。曹老师的一席话,终于使我知道症结所在,没有讲清楚审题的方法,学生一头雾水,就不会真正的审题。数学教学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学生“学会”转变为学生“会学”,从根本上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质量。</p> <p>  3.打破已有思维定势</p><p> 曹老师列举的最经典的“连乘问题”,让人耳目一新。比如:游儿童乐园,每人五元,每组六人,有三组。先求每组几元:5×6,先求一共几人:6×3,如果学生列的算是5×3,这是先求什么呢?以前,我给学生说这个算式是错的,因为结合具体情境没有合理的解释。平时教学连乘问题时,也担心学生不理解题目意思,凭感觉蒙一个这样的算式。这样的连乘问题,换一种情境,三个算式竟然都可以,使我始料未及。比如:每行十人,每个方阵八行,三个方阵。10×8表示先求一个方阵有几人,8×3表示求三个方阵有几行,10×3则表示先求三个方阵一行有几人,三道乘法算式都有合理的解释,这种特殊情况也存在。这道连乘问题打破了我们习惯性思维,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一成不变的。</p><p> 多年教学,有时总是摆脱不了已有“框框”的束缚, 换一个观察的角度,换一种思维方式,可能就会有意外的收获。老师的定势思维会影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僵化的思想意识会遏制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学生若想提高,老师就必须从冲破思维定式开始。</p> <p>  4.尊重学生认知水平。</p><p>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图示法是直观形象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线段图简单明了,贯穿在小学阶段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线段图的引入通常是老师直接给学生示范。曹老师由倍数问题引入,把小棒横着摆出线段图,并在纸上加标注,画出线段图。线段图的生成是如此的形象,生动,深刻,学生怎会忘记?在乘法原理的渗透中,曹老师以树状图为例,用搭配图示方式,比较综合画法与分开画法,结果出乎意料,老师们自认为好的综合画法却不是学生的首选,学生更喜欢分开画,这符合孩子已有的认知和习惯。</p><p>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规律,重视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老师的眼光是否长远,就决定了孩子在数学道路上能走多远!</p> <p>  5.探究知识背后的联系。</p><p> 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列表法我们很少用到,几乎想不起,老师只想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列出算式,追求这种形式已成习惯。曹老师所举的三个例子,让我一下醍醐灌顶,知道列表的实质是相关的量纵横对齐,便于比较计算,列表法更容易让学生理解题目,简化繁琐的计算过程,与列式计算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鸡兔同笼问题》是一节经典课,教学时,经常用到的方法就是图示法,假设法,列表法。经过曹老师的两两对比,综合对比,深入探讨,原来这几种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先假设,再比较,最后调整。这几种方法,在教学本节课时我全讲过,告诉学生这是同一题的不同解法,没有探究到几种方法之间深层次联系。特别是古人的折半推算法,使我对鸡兔同笼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法比我们现在所有的方法都简单,不由得感叹古人的智慧。</p><p>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知道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真正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才不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真正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意义。</p> <p>  曹老师的讲座如此吸引我,那就是因为他抓住要点,讲得非常透彻。每一个鲜活的课例都深入浅出,剖析精髓。我想,数学课教学方式应该像曹老师的讲座一样,让学生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p>

学生

老师

审题

教学

问题

数学

算式

先求

思维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