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故事

花开倾城

<h3>突然地,还是想写写李庄,说说关于李庄的故事。其实,如果不生出一些生活的枝枝蔓蔓,它早就该于2019年的暑期写就。<br></h3><h3><br></h3><h3>关于西南之行,我原本计划用《西南行纪》三卷式来记录那次行走:《山中听雨》、《人在李庄》、《重庆,重庆》。当我写完《山中听雨》,才给《人在李庄》开了几句头时,母亲病重住院,于是,便搁下了。</h3><h3><br></h3><h3>后来,曾经几度想捡起,但时过境迁事过境迁,再也没有了初始的那种兴致,也实难诠释当时的那种心境,更找不到一种合适的情绪连接,就那么搁下搁着了。<br></h3><h3><br></h3><h3>可在内心的深处,对李庄,一直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情结。因为,那里有林徽因,那里有梁思成,那里有中国营造学社旧址,那里有明清时期特色的古建筑,那里有战时临时迁去的国立同济,那里有一种抗战时期的民族精神。</h3> <h3>行程中之所以有李庄,因为她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她是一个文化和历史遗迹沉淀的古老的小镇,一个诉说着抗战风云和沧桑的古老的小镇,一个能折射中国传统文化、涵养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古老的小镇。</h3><h3><br></h3><h3>而我去李庄的初衷,就是想去看看林徽因。就想知道:</h3><h3><br></h3><h3>那个将东方传统古典的节制与宁静同西方浪漫洒脱的热情和飘逸集于一身巧妙融合的民国才女,那个凭借着斐然的才情与绝世风华让徐志摩魂牵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一生、让金岳霖仰慕一生、让所有男人爱所有女人恨的奇女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还有在抗战时期那么艰难的条件下让她协助丈夫梁思成完成《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这些建筑领域经典之作的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生活环境。</h3> <h3>带着这诸多的好奇与疑问,于是,我去了。</h3><h3><br></h3><h3>那天,是个阴天,空中不时飘着零星的细雨。我带着伞,但始终没有撑开。就想那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心无旁骛地走走停停,边走边看。</h3><h3><br></h3><h3>循着路标的指引,踏过几条村径,进入竹林深处。远远地,“中国营造学社旧址”的字样,便落入我们的眼里了。</h3> <h3>那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宅院,如果没有图标的指引,没有守门人,你甚至会把它当做普通人家的住宅看待。也许,真正厚重的东西,不需要招摇的外在来粉饰。宛若它的选址,避开集镇,远离喧嚣,置身幽静。但那个村庄,却有一个浪漫且富有诗意的名字:月亮田。</h3><h3><br></h3><h3>我们将在李庄行程中三分之二的时间,都逗留在了梁林曾经居住过的那个小院如今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里。看原本看不懂的建筑发展史,听当年他们在那里所做出的贡献,了解他们在特殊时期生活中历经的种种艰辛,想象着他们之间的伉俪情深。我们错过了江边精彩的舞草龙表演,错过了古镇路边很多的特色小吃。但,却触摸到了一个真实鲜活丰富立体的林徽因。</h3> <h3>回来后,我特别想写的,不是那个写出《你是人间四月天》的诗人林徽因,而是作为建筑艺术家的林徽因:</h3><h3><br></h3><h3>一个可以用自己的志趣爱好去影响伴侣的志向然后在同一个领域携手并肩成就一番作为的林徽因;一个拖着病体却从不放弃追求与进取之心陪着丈夫梁思成跑遍大半个中国辗转15个省198个县甚至爬上屋顶考察古建筑的林徽因;一个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八宝山革命公墓的设计为了保护北京的古建筑四方奔走极力呼吁乃至失声痛哭忽略个人际遇心系家国的林徽因;一个在16岁爱做粉红色梦的花季年龄面对着才子徐志摩的疯狂进攻热烈追求表现出来的超常理智最终作出智慧选择的林徽因……</h3><h3><br></h3><h3>这样的林徽因,这些她曾经不被更多人了解的方方面面,才是她将自己雕琢成“才女第一人”的真正答案,更为她赢得了“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美誉与“做女当如林徽因”的盛赞。文学只是她生命的点缀,建筑才是她心灵的诗歌。</h3> <h3></h3><h3>但,因为母亲的病,因为那段时间的忙碌与忙乱,那时之思便成为了搁下之憾。</h3><h3><br></h3><h3>2020年的开场,注定太不寻常。澳洲大火,非洲蝗灾,还有在全球已呈蔓延之势的新型肺炎。在这个特殊的年份,全民被迫窝家隔离病毒共克时艰,已40多天。</h3><h3><br></h3><h3>在疫情形势渐趋好转而警报却并未解除的今天,当太多的人感觉窝居的无聊难耐拘束室内的空虚纷纷选择走出家门之时,我不禁又想起了李庄来。</h3> <h3>我想起了李庄的博大和接纳。</h3><h3><br></h3><h3>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日寇遍地燃起侵略烽火,占领中国土地,屠杀我同胞,要毁我文化,同济大学历经五次辗转迁移后仍被轰炸威胁。中国之大,何处可以为同济大学安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很多地方自顾不暇,还顾虑外来人口要增加他们供应生活需求的负担,引起物价上涨,影响自己利益。在那样的情况下,李庄毅然决然发出电文,热情相邀:</h3><div>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div><h3> 一切需要,地方供应。</h3><h3><br></h3><h3>不过16字,但却掷地有声,巨力千钧。对于一个三千人的江边小镇,要接纳一万多外省籍的文化人,这是何等开阔博大的胸怀和气概!这就是李庄,最终凭借着“海纳百川”的雅量与担当,让“中国李庄”瞬时名扬国内外。她注定将以自己的大气和包容,载入中国史册,并由此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古镇之一。</h3> <h3>我更想起了李庄接纳的那些学者们。</h3><h3><br></h3><h3>当时,李庄无电无公路,生活条件清苦。林徽因重病在身,贫病交加,典卖衣物,吃尽当光。在陋室油灯下,梁思成夫妇却能共同奋力完成《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等一批扛鼎之作。童第周等学者在艰苦简陋的条件下,用金鱼作生物实验,坚持科研。</h3><h3><br></h3><h3>艰苦的生活条件,让学者们犹如困在沙漠里的金鱼,但他们却精神抖擞,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自己创造的精神海域中仍能自由遨游。哪怕举步维艰,也不废研求;即使条件简陋,也蕴藉才情。</h3> <h3>我还想起了陋而不简的国立同济大学。</h3><h3><br></h3><h3>那时的川南,长期流行一种病,当地人称“麻脚瘟”。得病者手脚发麻,腹痛、呕吐,严重的最后往往猝死,人们谈“麻”色变。宜宾中学学生餐后集体出现症状,多方医治无效,找到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唐哲教授经分析观察,“麻脚瘟”为钡或磷中毒,及时挽救了学子的生命。后来,同大教授杜公振等人,经过反复调查研究,认为其根源在于当地人食用的来自乐山五通桥的含钡的食盐。查清病源后,危害千万川南人民多年的“麻脚瘟”彻底根除。</h3><h3><br></h3><h3>这就是当年的李庄,以自己最大的包容,接纳了远道而来的同济。这就是当时的同济,以反哺的方式依靠科技的力量为李庄乃至川南人的健康尽了一份可贵的心力。</h3> <h3>“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是古代武将对读书人的轻慢。但在抗战时期,李庄的学者们却用行动颠覆了对文化人的传统认知。</h3><h3><br></h3><h3></h3><h3>当战火燃起,学者也是战士,李庄,就是学者坚持文化战斗的阵地。当时李庄的文化人,并非只是埋头学术,不问世事。他们坚持科研和教学,也是战斗。他们胸怀天下,还关心大局。在前线需要时,当时同济大学青年学生投笔从军有364人,其中还有刚从德国学成归来的青年教授杨宝林。</h3><h3><br></h3><h3>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庄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涵养地,传统文化的折射点。那群辗转至李庄的学者,他们在恶劣的条件下依然坚持着文化研究和教育后代,使民族文化得以薪火相传,保存并发展了国魂。</h3> <h3>蒋勋说:人,是需要出走的。</h3><h3><br></h3><h3>李宗盛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作数。</h3><h3><br></h3><h3>感谢在那个叫做2019年的夏天,可以再度入川,可以走进李庄,可以和李庄有一次身心灵的邂逅与交流。想来所谓旅行,大概就是用脚步丈量自己与世界的距离,从而发现那个狭隘与浅陋的自己。</h3><h3><br></h3><h3>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在李庄的上空消弭殆尽,但历史的涛声却如长江水般依旧沸腾。当新冠肺炎肆虐,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疫”战争中,李庄的那些人,那些事,他们在李庄的那六年岁月,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困境,在困顿时如何去坚持和坚守。他们让我们明白: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但如果我们能够好好地去利用,也可以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h3><h3><br></h3><h3>李庄的故事,我已讲完。但我知道,李庄的故事,永远都不会结束。</h3><h3> </h3><h3> </h3><h3> </h3><h3><br></h3><h3> 二零二零年。春。三月。<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