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皇叔传灯卜水荆 ,流年畴墅尚青青。</p><p>繁花夹道衣冠整,烟浪掀萍菱藕馨。</p><p>民族和谐推石埝,社区教化数江宁。</p><p>举眸穹顶升星月,仿佛惊回拜占庭。</p> <p>水荆墅,坐落在素有“万亩良田”美誉的五圩西南角,濒临秦淮河支流三干河。村庄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敦厚,是禄口街道石埝社区的一个自然村,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村里居住着刘姓、潘姓等143户人家,现有人口440多人,其中回民家庭就有83户、292人,是我区境内的第二大回民聚居村。</p><p><br></p><p> “水荆墅”与刘姓家庭有着深厚的渊源。《铜山乡志》有这样一段记述:谱载,宋末刘氏由江西省泊水村迁此,取“水”、“荆”、“墅”三字得村名。“水”即故乡泊水;“荆”谓占荆州的刘备后代;“墅”指野土,意为客居外地。</p><p><br></p><p> 刘荣定老人是水荆墅刘姓族人,已是耄耋之年,腰板硬朗、面色红润。据老人回忆,刘氏宗谱的一部分曾在他家里保存过,他看到过宗谱上祖先的画像,个个装束华贵、神态威严,很像声名显赫的达官贵人。由于老人不识字,宗谱里的内容知道的也不多,但他从小就听老辈们说刘氏宗谱是随先人迁居时一道带来的,他们都是刘备的后人,七八百年前从江西泊水村迁来定居时,将村名叫做“水荆墅”的。同村的郑姓老人也这样说。</p><p><br></p><p> 可见,刘氏先人将迁居地取各“水荆墅”,一来是不忘自己是刘备的后代,二来表明故土难舍的乡恋情结,这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宗亲理念和乡土观念。七八百年前正是南宋从衰微走向灭亡的时期,与《铜山乡志》的记载是吻合的。</p><p><br></p><p> 潘国仁老人当了42年的生产队长(村长),熟悉村里的掌故。据他讲,解放前后,刘氏宗谱分成三部分,分别由刘氏大房、二房和三房保管,1966年查抄出来时,满满一拖拉机都没有装完,都集中到刘氏宗祠里,连同宗祠付之一炬。据老人描述,当年的刘氏宗祠是村里最醒目的建筑,前后两进各四间,两侧有厢房,布局完整、结构紧凑、古朴典雅。而今,只留下依稀可辨的残迹,静立村庄一隅,送走夕晖,迎来晨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