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在我将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发现一个现象,一旦学生真的重视起语文学科,努力投入到语文之中去了,绝大部分学生都会学得很好。这种好的成效会促使她更加努力,进而形成良性循环。<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而有这样一部分同学,因为对语文存在偏见,对待语文学习也是“敬而远之”甚至是“鄙而远之”,这部分学生往往还是在理科方面极具优势的人。但是到最后高考的时候总是因为偏科而不能进入自己理想的院校,真是令人扼腕叹息。</b>如何扭转这一类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意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然后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去,对语文学习知之好之乐之,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p><p>这两天刚好遇到了这样一个学生。一开始是家长打电话说孩子对语文完全不愿意听课,也不写作业。后来勉强愿意听课了,但是还是不情不愿的,希望老师能干预一下。于是我开始和这个孩子沟通,慢慢他也愿意尝试着扭转一下自己的思想。在这里把整个过程梳理一下。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沟通之前我首先对这个孩子的情况做了一番了解,做到知己知彼</b>。这个孩子非常聪明,记忆力超群。初中时成绩优异,对待喜欢的学科就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比如化学,但对待文科一直不是很重视。认为不学习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这种孩子往往个性很强,轻易不会改变自己。<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如何“破冰”取得突破口。几经考虑我选择了运用一次背诵视频,进行全班点评,从声音熟练程度情感等各个方面对这个孩子进行夸奖,</b><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发</span>在叮叮语文群,叮叮班级群,微信班级群等各个群中,保证同学们包括这个孩子能够看到。果然褒奖信息发出的第二天,这个孩子在叮叮语文群里开始问我问题。</p> <p>孩子妈妈打来电话说孩子在家里对待背诵特别上心。对于我的中午十二点半的抽查还有些期待,并且和妈妈说能不能在群中回复两次以加大抽中概率。我知道这块“冰”开始消融。于是我和孩子妈妈商量决定用短信和孩子进行沟通。</p><p><br></p> <p>从发过来的信息来看,他对于语文学习本身还是不太讨厌的。只是对于应试学科本身有很大的意见。以至于用到了“恨”这个字眼,<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那么我的应对措施第一个就是充分照顾学生情绪。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部分肯定学生观点。</b>因为我知道如果这个时候就贸然否定学生的看法,他一定也像对待语文一样对我“敬而远之”了。这样沟通的机会可能就失去了。于是我先承认了目前的高考机制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社会上的很多专家也一直在尝试改进,无论是从课文的选择还是高考的模式都是在不断的改进过程中。我们的语文以后就会是部编版教材了。</p> <p>我这样的一番解释果然赢得了暂时的好感。一点一点的说出了他“恨”的对象。原来主要问题是针对“文言文总是在考人物传记”,他认为模式僵化,形式单一。只是为了应试。还有“论述类文本阅读是鸡蛋里挑骨头”都是在自圆其说,并不是真的有理,还有语文课上内容与考试内容脱节,不能体现文化素养等问题。<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这时我采取了第二个措施一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个解决。</b></p><p> 首先说到文言文部分的内容。这是高考语文学科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选择人物传记已经是多年的传统了。选择的原因我想一是因为它与其他议论说理类的相比难度较低,第二是这些历史人物身上体现的仁义礼智信等等美好品格正是我们高中生要学习的。第三相对稳定的考试模式可以给学生一种安全感,我们可以有的放矢。而各地的模拟题以高考为风向标也都是从这个方面入手来选择的。就是为了让同学们能够熟悉这个模式。反复练习,这样就可以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了。</p><p> 其次说到论述类文本阅读这一部分题干选项,我首先承认确实平时的一部分模拟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但这并不是说高考这一部分题真的就没有意义价值。论述类文本考察我们的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正确理解文意的能力,准确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等等。它不仅在高考中占据了很大比重,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后的求学生涯里都需要这样的一种能力。以《物种起源绪论》为例,达尔文在文中交代写作经过,成书过程以及自己的观点,每一句话都是字斟句酌,说的逻辑严密。科学研究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的态度。</p> <p>这样一来一往的信息交流中,具体问题解决了,这个孩子也有了明显改变。孩子的妈妈来电话说这孩子现在开始上课了,也按时完成作业了。我觉得孩子对于语文的态度正在一点一点改变。</p><p>但是孩子从发过来的信息我看到他对于我的一些解释还是不太满意。<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并且他思考的并不仅仅是应考的一些事情,而是关乎人生,未来,意义这样的内容。</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这时我感到这个孩子不是不喜欢语文,他是对于语文寄希望太多,所以以往失望也太多</b>。但是信息沟通解决具体问题还可以,说到人生未来意义可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解决的。于是我选择了电话沟通。</p><p><br></p><p><br></p> <p>电话中我感到这位同学心理上还是对语文学习存在偏见,认为语文考试只是为了应试。这对自己以后的人生没有意义。于是我和他谈论人生,谈论他自己的未来,谈论语文。</p><p><br></p><p>对于他个人,我们先来谈人生目标,“其志不在小”,未来就是在不断地攀登,过程中我们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和自己预想不太一样甚至相反的意见看法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是绕道而行还是视而不见。这都不是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走进它战胜它。<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语文现在就是一座山。我们不能站在山脚下望着山顶,一面不解,一面不屑。</b>华大总裁尹烨说对待未知最好的办法就是升维。爬高了看到自己的边界,了解自己的不足。对待语文同样如此。爬上去“一览众山小”你才能真正领略语文之美!</p><p><br></p><p>对于语文学科。我们现在是大语文概念,陆游对自己孩子说的现在同样适用“汝果欲写诗,功夫在诗外”。<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语文学习绝不仅仅限于课堂上的四十分钟,语文学习也决不仅仅体现在那150分的试卷上。</b><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语文学习体现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学习之中,体现在我们阅读的“万卷书”行走的“万里路”之中。生活中有太多可以汲取的东西,书籍中有太多可以滋润我们的营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走近它你才会了解它,甚至会爱上他。</span></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对于各种文体,除去应试目的,他们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b>比如论述类文本阅读锻炼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以后上大学做研究都会需要。小说散文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志向在以后的人生选择道路上也会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文言文让我们与历史相连,感受大浪淘沙后留下的闪光的品质:项羽、屈原、文天祥、司马迁、苏轼、柳永等等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如何为人,明白知识就是力量,知道面对困难挫折如何不弯下自己的脊梁..........</p> <p>一个多小时的电话连线,有问有答,你问我答,孩子的态度在明显软化,但是我也清楚的知道想要让孩子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变是不太现实的。<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们先“破冰”,至于后来的我们交给时间,交给耐心,交给沟通。相信春暖花开之时,这个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会“知之好之乐之”的!</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孔夫子提倡“因材施教”,我们对自己的学生也要有足够的了解。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愿意学好语文的。有的可能是心理上有误解,有的可能是技巧上掌握不足,有的可能是文学积淀不够,有的可能是思辨能力不强,有的可能是共情能力欠缺........各种情形需要我们全面了解冷静分析,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语文的大道上畅行无阻!</b></p> <p>后记:</p><p>这是电话沟通后的成果,我很欣慰,也会继续努力💪!</p> <p>一直在改变,这真的是作为一个老师最高兴的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