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语文盛宴,悟教学之道——会昌县小学语文线上教研总结

安之若素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与美好相约</font></h1> <h1>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在这万物生长的美好春光里,我们迎来了小语人的生长时刻。3月4日晚,会昌小语人在县教研员汪春蓉老师的引领下,参加了别开生面的线上教研活动,聆听了特级教师张中良老师的“聚焦言语实践活动,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讲座。</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  教研的清风徐徐吹来,吹遍会昌小语每一个角落!在汪老师的引领带动下,大家积极转发直播链接,朋友圈、微信群……唯恐错过这一场教研盛宴。</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热切期待</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通知一来 共同期待</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端好板凳 坐等课开</h1> <h1>  三月伊始,乍暖还寒。但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老师们如火般的学习热情。</h1> <h1>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张老师的讲座就像这春季绵绵的细雨给教育这片沃土带来滋养。他有着非常深厚的教学功底和教育教学理念。在直播中用他那幽默的语言,具体生动的实践课例向我们阐述“语言的积累与应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这四个语文核心素养如何落地生根。</h1> <h1>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学当中的实践活动改变了以往过于强调知识灌输的教学弊端,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沟通与合作,从而使语文教学形式更加活泼多样。张中良老师在他的教学中很好地践行了新课标这一点。</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核心素养一 语言的构建与应用</font></h1> <h1>  张老师的讲座——《聚焦言语实践活动 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他通过自身一个个真实的教学案例,向我们全面阐述了如何将语文实践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他指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语言实践中去培养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做到把课堂真正交到孩子手中。</h1> <h1> <br></h1><h1> 张老师采用添枝加叶讲故事,奇思妙想编故事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学以致用,自主构建语言,把“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落到了实处。 在《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例中,张老师设计让孩子们读、讲、编故事以及《风娃娃》这一课,通过添加关键词讲述故事,帮助孩子们丰富想象力,这都是学生语言建构很重要也非常好的做法。</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核心素养二 思维发展与提升</font></h1> <h1>  张老师的讲座如清新的春风般滋养着我们的心田。他用许多的教学案例告诉我们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言语的实践活动。他设计的一个又一个新奇的教学活动,拓展孩子们的思维。</h1><h1> 在口语交际《父母之爱》的教学案例中,张老师的设计更是巧妙,从言之有物到言之有理,再到言之有序,最后言之有情,层层递进,引领孩子们进行语言的实践活动。</h1><p> </p> <h1>  没有质疑,哪有创新?在《台湾的蝴蝶谷》教学案例中,他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允许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大胆去修改,去修改文中的标点符号、甚至是词句。这在我们看来是不敢想更不敢做的事,而张老师就是这样,构建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素养。</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核心素养三 审美鉴赏与创造</font></h1> <h1>  语文与美育关系密切,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意义。</h1><h1> 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审美能力,就可以用到这些方式:</h1><h1> 1. 对语句的欣赏,从而品味语言之美 。 </h1><h1> 2. 创设情境,感受意境之美。 </h1><h1> 3 .熏陶感染,体悟情感之美。 </h1><h1> 4 .言行揣摩,体现形象之美。</h1><h1> 5. 引导诵读,鉴赏整体之美 。 </h1><h1> 6. 拓展延伸,学习创造之美。</h1><h1> 所以,只要你愿意去想,愿意去做,语文课堂中渗透审美教育,可以有效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鉴赏力,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核心素养四 文化传承与理解</font></h1> <h1>  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教学。 古诗教学是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 张老师的古诗课堂摒弃了传统的古诗教学法,另辟蹊径。他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学设计,让我们抚掌惊叹:原来古诗还可以这样教!一遍遍的引读,读着“万里兄”与“子方兄”的对话,读着读着,就读出了画面,读出了言外之意,令人感觉别有洞天,回味无穷!</h1> <h1>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张老师是个有爱有才有情怀的教师,他的语文功底和教学素养令人叹服!他写的一篇篇原创诗篇和童诗课程,更是让人耳目一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向专家学习输入文本,还要训练孩子输出文本,在具体的语言实践环境中,使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煅炼和提升!</h1><h3><br></h3> <h1>  且思且行,我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张老师两个半小时的讲座,没有一句赘语,都是他在讲台上的经验。每一个课例都能让学者有所得,让听者有所悟,有所思。他的课是活的课,从教材中来,到生活中去,抓住儿童特征,多角度设计教学,让学生都得以发展,从学生语言的输入,输出;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到文本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他都能花心思,为学生量身定做般设计。这样的课堂效率怎能不高呢?</h1><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学而不厌 思而不殆</font></h1> <h1>  专注学习 ,认真笔记,便是会昌小语人一贯的模样。</h1><h1> 一直以来,会昌小语人在领头雁汪春蓉老师的引领下,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在教与研的这条路上,披荆斩棘,报团取暖,一路温暖前行。</h1><h3></h3> <h1>  在散发着“静与融”思想魅力的线上教研学习中,老师们在思维的碰撞中探寻着教育的方法,相信智慧的火花会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相信今后的线上教研会更精彩,线上教学会更有成效。</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热烈探讨 学以致用</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问题引发思考,讨论引爆教研。</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直播虽已散场,话题仍在继续。</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问题1: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在课堂中如何落实?</font></h1><h1> 我觉得低年级的话,首先是要引导孩子们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做到清楚并表达完整。比如老师提问,这个问题谁来回答?孩子们不能说我来、我来,而应该说我来回答,或者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长此以往呢,孩子们会养成清楚表达的习惯。继而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拓展延伸一些对话和文本语言,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煅炼和提升他们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才是有效的。(第三小学严春燕)</h1><h3> <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语</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言的建构和运用是递进式发展的。讲座中,中良老师以《风娃娃》一课为例,设置了四个层次不同学习活动:(一)回忆故事,寻找关键词。(二)讲述故事,抓住关键词。(三)创编故事,添加关键词。(四)辨析故事,理解关键词。可见,在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中,是以文本为载体的,脱离文本建构语言,无异于缘木求鱼。回忆故事,就是立足课文,抓住“吹"这一关键词,思考风娃娃"为什么吹""怎么吹"“吹后的结果怎样″,将课文内容有条理地梳理。在这个语言活动中,学生是在吸纳文本语言的过程。而讲述故事,就是将获取的文本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依赖于文本,又不只局限于文本。把文本中获得的语言信息,经过自己的大脑思考,有序地复述整个故事。在讲述的基础上创编故事,更多的是依托文本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进行语言的拓展延伸。创编故事需要想象力,但又不是天马行空。学生在这个语言实践活动过程中,还是能找到文本语言的影子。而辨析故事,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阐述意识,围绕“大家都纷纷责怪风娃娃,都跑到玉皇大帝那儿告状,玉皇大帝会怎么跟他们说?"这一问题,有主观意识地理解“吹的动机"和"吹的后果",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中,不仅是文本语言的情境运用,又是长期语言积淀的生活运用。从四个活动设计看,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层层递进的,螺旋式递。而且,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一定要依靠某个文本载体,逐步提升发展的。(第三小学 郭荣金)</span></h3><h1> </h1> <h1><font color="#167efb">问题2: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落实?</font></h1><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语文学科中,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其实是对语言的重新建构和理解,基于语言,又为了促成语言更好地发展。去年的“阅读领航员”研习营中,杭州曹爱卫老师的一席话让我记忆犹新——我们的语文课堂所提的问题要少而精,避免频繁地提一些零碎、不用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要交给学生完整提取信息的能力。例如可以紧扣课题、捕捉文眼、把握主线来提问……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朝这方面努力,既能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还能省下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堂的拓展与延伸,实现课外阅读课程化。</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希望小学 彭桂花)</span><br></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3> <h1><font color="#167efb">问题3: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落实?</font></h1><h1> 张老师分享的《明天要远足》​课例中,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力,他设计了五个环节:一是正确通顺地读;二是入情入境地读;三是有问有答地读;四是联系生活地读;五是课外延伸地读。其实这五个环节,已为我们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落实审美鉴赏与创造提供了方法:首先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是根据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再是想象画面,与文本对话;最后拓展创编课文,或课文表演,或配画活动等等。教无定法,我们还需根据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学生,还有自己不同的教学风格来调整教学活动,让孩子学会感受语言文字之美。(会昌县希望小学 张萍)​</h1><h1>我始终认为,相比于数学,语文更具吸引力。在语文课堂中,那些灵动的文字,优美的意境总能给人美的享受。我们不是知识的搬运工,不是简单直白地告诉孩子这段文字或这篇文章很美,而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入情境地读文,透过文字去想象,感受语言之美,画面之美。其实这些都我们生活中一些平凡的事物,只要你用心感受,定能从生活中发现美。(麻小彭玲玲)</h1> <h1><font color="#167efb">问题4: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落实?</font></h1><h1>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我们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的文化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教师,我们自己首先要丰厚自己的知识底蕴,增进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能够引领学生走进历史感受优秀文化;其次我们要敢于在传统文化中淘金,敢于重构课程,开发课程。比如张中良老师的莲花课程,我县饶华章老师的百花课程,我们还可以依据编教材的单元主题特点,开发很多小课程,例如送别诗课程,边塞诗课程,文化名人课程等等,在这些课程的开发实践中,引领孩子们增进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引发孩子的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会昌县教研室 汪春蓉)</h1><h3>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文化的定义范围很广,天地万物人都包含其中,其传承的方式也很多。张老师及其团队的老师们所做的莲花语文课程“莲花颂”,将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放入到与莲花有关的古诗词中,编成教材,成为系列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语境,还原当时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了解、感知诗意,去理解、诵读、链接更多与莲花一样的君子般人物,传承了优秀文化中的优秀基因。我以为,我们若有条件也可以成为课程开发者,做一些其他系列的文化课程,不只是诗词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当地的本土、人文文化也可以融入教学,读之、诵之、品之、思之、学之,参与其中,付诸实践便是理解,便是传承。(会昌第三小学 钟玉林)</span></h3> <h1><font color="#167efb">问题5:一线教师可否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做些微课程?</font></h1><h1> 教无定法,在教学实践中,每位老师所具备的文化素养与专业素养都有所不同。如果能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引导学生走进语文天地,促进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教师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专长制作一些微课程。比如擅长讲故事的老师可以根据绘本制作故事微课程,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对于作文启蒙有部分老师总是无从下手,善于写作的老师,如果能够针对这一情况制作微课程,带着孩子一起写,对于学生的作文启蒙也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演讲、绘画、音乐这些特长都可以结合语文实践,依据老师的自身特点制定微课程。生活处处皆语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如果结合老师的特长,能够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又何乐而不为呢?(会昌县希望小学 金晓庆)</h1><h1> 我觉得一线老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来做一些微课程,比如,我依托自己主持的课题——《小学生识字写字系列微课的开发与应用》,结合小学生喜欢趣味性、注意力相对集中的心理特点,已经在公众号推出了跟着微课来识字,跟着微课来写字,跟着微课学课文等系列微课程,深受一线老师和孩子们的喜爱,是传统课堂的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三小严春燕)</h1><h3><br></h3> <h1><font color="#167efb">问题6:当前疫情环境下,我们小语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可以尝试做些什么?</font></h1><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前疫情环境下,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可以尝试做些什么?比如低年级语文学科,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的情况,带领孩子读童诗、古诗、讲故事等,每天一首童诗、古诗或一篇简短故事发班级群,由老师示范朗读,然后慢慢过度到指名家长来朗读或者讲故事,再根据孩子的情况,指名孩子来朗读课文、童诗、古诗。由老师、家长和孩子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孩子的学习兴趣就上来啦!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评选出十佳讲故事家长,十佳朗读小天使,开学时发奖状。(会昌三小张小燕)</span><br></h3><h3><br></h3> <h1>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要有多丰厚的积淀,要有多深厚的修为,才能成就这场语文盛宴!张老师的语文之旅让我们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窗,让我们在教与学、研与思、思与行中看到了更广阔的教研新天地,对如何开展言语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了全新的理念和更明晰的方向,路在脚下,不断前行吧!</h1>

语文

语言

学生

教学

文本

课程

老师

素养

张老师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