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窗之谜

木木

<p>  摄影 文字 覃华林</p><p><br></p><p> 阿尔巴尼亚这样的一个小国家,其国土形状有点像我国的台湾省,似一叶偏舟,南北向的镶嵌在东南欧巴尔干半岛的西岸,面临蓝色的亚德里亚和爱奥尼亚海,丘陵和山地占全国面积的3/4,"千窗之城"培拉特就座落在首都地拉那和吉罗卡斯特之间中部偏南的地方,我结束了在吉罗卡斯特的行程,乘坐巴士前往培拉特,从地图上看,两地的距离并不远,大几十公里吧,但中间隔着一座山,必须绕行费里城,所以整个行程花了大约二个多小时的时间,在吉罗卡斯特车站等车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我将要乘座的那班中巴,离发车的时间还早,开始来乘车的人不多,在阿国,中巴车一般都不对号入座,为了便于观赏沿途的风景和拍摄,于是我找到了司机,跟他说我想坐在付驾的位置上,他听到后不断的摇起头来,不同意,就在我有点失望准备转身离开之际,猛然想起这是他同意的表示啊,原来,阿尔巴尼亚人的习惯是摇头同意和赞成的意思,而点头,则是不同意、拒绝的意思,他不停的摇头等于就是说:没问题,你坐吧。我在家里做功课时就了解到这一点,只是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所以,出去旅行,一定要把目的地的功课尽量做好,等到临近发车时,基本上都坐满了人,我在付驾一直坐到培拉特。</p> <p> 千窗之城,是由于培拉特市内依山而建的逾千间一栋栋白色的奥斯曼风格的房子,墙面上开满了窗户,从远处看过去密密麻麻层层叠叠从河边一直分布到山顶上,蔚为壮观,到底有多少窗户,并没有准确的数字,也不曾有人去数过,就是数也未必数得清,这个数字永远是个谜,据说曾经有游客问当地的人,当地人回答说:"哪里有一千个窗户,没有这么多的啦,不信你数数看。"这显然是一种调侃,故作神秘感,实际上到底有多少窗户这个数字并不重要,但这绝对是一大奇观,不仅如此,对于培拉特来说,除了千窗奇观,这里的古堡,老城区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传统风情,它们互相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培拉特,向世人展现出无限的魅力与色彩!</p> <h3>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房子,其主要立面上都开满了窗户,白色的墙面,红色的屋瓦,墙体仍然是用石块垒砌而成,的确别具一格,不仅漂亮而且实用,通风与采光都值得称赞,对于我们这些外来的游客来说,绝对的是既新颖又新奇的视觉感受。</h3> <h3>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数数看,就这一小块有多少窗户。</h3> <h3>  那个牌子上的文字是:饭店。广告都做到屋顶上去了,旅游的城市,饭店和旅店星罗棋布,为城市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带来了活力。</h3> <p> 夕阳下,这位女士倚栏凭窗,是在观赏夕阳下的美景呢,还是在等待她的恋人呢,郁或她是这里的主人企盼更多的客人到来呢?这个窗户的框架非常陈旧,应当是有许多的年头了,这是临街二楼的窗户,这位女士的身后从我站的地方看过去,是一家饭店的餐厅,面积不小,但是,窗子既看不到玻璃也看不到是否有窗帘,敞开式的,如果起风下雨怎么办呢?</p> <p> 通过这张图可以看得更清楚,那位骑自行车人的身后就是这家餐馆,门面的招牌一清二楚,二楼的窗户就是那位女士依窗的地方,遗憾的是我当时没有进去看看,或者在这里吃一顿饭也行啊。</p> <p> 培拉特这个小城与吉罗卡斯特比起来,它的新城区更加精致,更加清新,更具有活力,既带有浓厚的奥斯曼的遗风,也具有典型的欧洲风格,市内有众多的清真寺,也有东正教堂和天主教堂,在霍查时期,各种宗教都不允许存在,宗教建筑基本上都拆毁了,到上世纪末霍查政权倒台后,宗教才得以恢复,阿国大约70%的人信仰伊斯兰教,20%的人信仰东正教,10%的人信仰天主教,图片中左边是著名的铅顶清真寺,右边是Saint Demetrius 东正教堂,它们离得是那么的近,阿国的人民,90%是阿尔巴尼亚族,国民的民族认同感强于宗教派别,所以各种宗教能够和睦相处,互相包容,没有头疼的宗教冲突,这在这样的小国家是很难能可贵的,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之一。</p> <h3>  漂亮的小城,令人动容。</h3> <p> 市中心树立的阿尔巴尼亚国家英雄玛佳丽塔.图图兰的纪念碑,我只能根据上面的文字蒙着猜猜看,未必正确,阿尔巴尼亚的语言非常独特,是(印欧语系中)自成一支的独立的语言,据说在它的周边相邻的国家或者地区中,有部分当地的居民即便是近在咫尺都未必听得懂。</p> <h3>  天空透兰,空气清新,城市干净整洁,在这样的氛围中旅行,真的是好清爽,好清爽!</h3> <p> 典型的民居,有许多都是民宿,和住酒店比较起来,当然愿意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那个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要寻找一千零一夜神话中的梦境,就到这里来吧。</p> <p> 如果你和一个陌生人初次见面,你一定会从这个人的容貌、衣着、言谈、气质这几个方面来审视和判断这个人,那么,看了下面这段视频,你会对培拉特有一个什么样的印像与判断呢?</p> <p> 这幅画面好壮阔,有一种风云激荡的感觉,远处那个像白宫一样白色圆顶的建筑是国立培拉特大学的建筑之一。</p> <p> 大学座落在市中心,学校的建筑都散布在这栋大楼的周围,市中心的马路从学校里穿过,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把学校分成了好几块,所以,学校也没有围墙,学生下课或者放学时,马路边上都是学生,四周商店林立,如果没有学生出现,很难想象这里是一所著名的大学。</p> <p> 学校的教学楼之一,门口就是步行大街。</p> <p> 步行街。</p> <p> 步行街上的广场,紧挨着大学,不时可以看到学生模样的年轻人。</p> <p> 当地人有个传统--Xhiro ,意思是夜晚散步,培拉特的市民每天晚上都要出来散步,既是休闲,也是一种社交方式,每天晚上,步行街就成了市民们散步的最好的地方,下图就是步行街的入口处。</p> <p> 即便是平常,步行街边的咖啡馆的生意都非常好,到了晚上或者是节假日,这里更是人满为患,一座难求。</p> <p> 太阳快落山了,再等一会这里很快就会热闹起来。</p> <p> 上世纪40年代的步行街(旧时的Mbretnore街,现在为共和国大街)。</p> <p> 步行街旁的街心花园,这里的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的。</p> <p>  虽然阿尔巴尼亚是欧洲最不发达的国家,但培拉特的生活是闲适的,没有看到匆匆忙忙为工作而奔波的人群,在培拉特,许多人的工作与旅游业相关,当然,我的目视范围很有限,但是,从街边与行人脸上的表情应当可以看到他们的内心,看得到他们对生活的反映。</p> <p> </p> <p>  这算不算促膝谈心?还有啤酒喝呢!</p> <p>  等车,这幅图中您对什么感兴趣呢?是那位老头的穿着和形态,还是女士的专注呢?我却对他们身后木制的门窗感兴趣,这个样式和颜色我都非常喜欢,还有那窗帘和窗台上的花,不知道那窗户下面的二块木板是作什么用的,仅仅是作装饰用的吗?有可能是活动的桌面吧。这些细节,是城市组成的元素,也体现了城市的风格。</p> <p>  这样的动着与姿势是全世界流行通用的,都是手机惹的祸!</p> <p> 画面上的两口子是来自国外的旅行者,他们各自背着双胞胎中的一个孩子旅行,我在吉罗卡斯特遇见过他们,在培拉特我们又相遇了,他们是背着娃儿游世界啊,他们没有参团,而是自由行,即便是在景点之间都是徒步,非常佩服他们,要不,你背个娃儿走看看。我想,当我们的温饱问题解决后,旅行就应当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出去,去感受那精彩的世界,感受那完全不同的人生,走得越远,视野越开阔,心境就越宽畅!</p> <p>  每个城市都有它的历史,都有历史上留下的印记,培拉特更是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历史的遗存不仅是城市的根之所在,也是城市的灵魂,帕夏宫就是培拉特的历史遗存之一,它座落在市中心这条街的尽头,大约修建于16世纪,是奥斯曼统治时期的行政长官的宫殿遗址,如今只剩下了部分残迹,即便是只剩下了这些残迹,但是仍然可以看得到当时的规模与华美。</p> <p>  </p> <p>  </p> <p>  古老与时尚并存。</p> <p>  阿尔巴尼亚国家民族志博物馆座落在一条小巷子里,博物馆本身就是一栋典型的老房子,馆内的展品也都是原汁原味当地土著人的生活用品,而且都按照当时的生活场景摆放,走进去,就可以感受到早期阿尔巴尼亚人的生活、生产的场景和氛围,由于语言的原因,我只能是走马观花,不能深入的了解,博物馆备有详细的文字解说,有英语、意大利语、希腊语、俄语,就是没有中文,不能不说是有点遗憾的,在出口处,博物馆备有留言簿,厚厚的几大本,我逐一翻了翻,全部都是外文,没有一个中国字,这说明基本上没有中国人到这里来参观,雁过留声吧,于是在留言簿上写了几行字,留下了自己的观后感。</p> <p>  在参观博物馆时,我其实很想了解一下有关"卡努"法典的内容,卡努法典是阿尔巴尼亚北部山区当地民间口头相传的一部法典,我这里简要的写几笔:法典之中最重要最血腥的部分是血仇条款:血债必须血偿!如果一个人被杀死,他的家人有权利(而且必须)为他报仇,除了妇女和儿童之外,可以杀死凶手家族里的一个男性成员,但是,不能进入人家家里复仇,所以,杀人一方要获得安全就是呆在自己的房子里,不能走出去一步,还有,就是设法躲在一个叫着"血塔"的房子里,在阿尔巴尼亚北部山区,不少家族之间有着世代交织着的血仇,许多人不敢随意出门,因为他们随时都可能被杀死,许多儿童因此惨遭杀害,这样的现象应当是和巴尔干地区绵延不绝的仇杀历史分不开的,卡努法典在霍查时期被严格禁止,霍查政权倒台后又慢慢的死灰复燃,除此之外法典还有许多的内容,这已经超出了本篇的范围了,不再多笔,至今,在北部山区,被称为血塔的房子依然还能够看得到。</p> <p>  离市中心不远的烈士陵园,陵园维护得非常好,干净整洁,每天都有人细心的打扫,鲜红的国旗高高的飘杨,进入陵园,四周庄严肃穆,自然使人从心底涌起一股崇敬与怀念之情,在阿尔巴尼亚,凡是我看到的纪念烈士和英雄的地方都是如此,这样的情景是令我最感动的地方之一。</p> <p>  这位名叫塔菲尔.洛里的烈士,他的生命停留在他24岁之时。</p> <p>  Osum河从培拉特市中心流过,把培拉特一分为二,河的南面是老城区,北面是新城区,有二座桥把新老城区连接起来,培拉特老城区房屋建筑与街道的风格和吉罗卡斯特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我觉得这里老城区的房子更本土化,更多的带有原始的色彩,我来不及对阿尔巴尼亚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我只是凭我的观察与感觉,下面,朋友们跟着我的镜头走进老城区吧,一同去感受旧时的培拉特的风情。</p> <p>  从Osum河的南岸,也就是老城区看北岸。</p> <p>  桥上走过来母子俩,这似乎是学校放学后母亲接孩子回家。</p> <p>  跨过铁桥到老城区去看看。</p> <p>  河岸边的小教堂。</p> <p>  老城区的深处有一座古老的清真寺,跟着我的镜头去看看吧。</p> <p>  在这些偏僻的小巷里有许多的旅舍,几乎都是民宿,这样的民宿非常受旅行者们的喜爱,这里安静,古朴,远离现代城市的喧嚣,在这里住上几天,每天的早晨和傍晚在巷子里散散步绝对是一种难得的体验。</p> <p>  这段视频是一个长镜头,步行穿过一条偏僻的小巷子,如果把铺在地面的石块换成青石板,这条小巷子和我家乡早先的巷子没有什么二样。</p> <p>  最后,我们到古城堡去看看吧,古城堡雄据于山顶之上,在全城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看得到城堡顶上那高高飘杨的阿尔巴尼亚国旗,古城堡初建于公元前4世纪,现存的城墙大约为13世纪修建,从这个角度看,城堡所处的位置十分险要,易守难攻,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p> <p>  这一处有点像中国长城的某一段城墙。</p> <p>  城堡的入口。</p> <p>  堡内面积非常大,当初修建时,里面就是一个城市,官邸、民居、教堂、兵营、街道等等一应俱全,至今城内都还有200多居民生活在此,也有饭店、餐馆、咖啡馆、商店、民宿旅店等,到这里来旅行,不仿在堡内住上二天,体验一下旧时的风情还是很值得的。</p> <p>  夕阳下的城堡入口,地上的石块已经磨得光滑铮亮,它承受过不知道多少人的踩踏与跨越,它见证了历史,也看到了今天,它经历过落寞,也沐浴过辉煌,斗转星移,世事无常,龙争虎斗,都不过是过眼烟云,荒冢一堆草没了!</p> <p>  古城墙正在维修,我沿着城墙上面走到这里时,有点不好下来了,这位工人本来在后面工作,看到后连忙走到前面来,然后伸出手搭了一把,我才得以跳下来了,素不相识,我又是一个外国人,真的是非常感谢他,旅行当中,那些帮助过我的人,我会永远的记住他们的。</p> <p>  康斯坦丁的雕像,这个古罗马的统治者的头像为什么树在这里,这可能跟他在公园313年颁布的允许基督教合法化有关,雕像的后面就是教堂,据说是培拉特最古老的教堂。</p> <p>  建在悬崖边上的东正教堂。</p> <p>  这座教堂所处的位置在半山腰,更悬更险,据说只有一条非常陡峭的小路通向那里,说是小路,实际上根本不是路,是要攀爬的峭壁,而且,路口在一个极隐蔽的地方。</p> <p>  我去的时候旺季已经过去了,堡内的游客不多,堡内有许多卖纪念品的摊位,生意自然也显得很清淡,此时,我已经在堡内转了几个小时了,当我走到这里时,看到下去的石阶有点陡,下面似乎就是一个悬崖,也没有什么可看的,就在那里停住了脚步,下不下去犹豫一会,决定不下去了,回头刚走了几步,旁边一位摊主,约40岁左右的中年男人看到我犹豫的停住脚步然后返回,热心的用手指着下去的地方,一边比画一边对我说:"你应当走下去,然后右转弯,那里就是观景台"。听到这里,心里的感激之情由然而生,人家并不是希望我买他的东西,完全是"多管闲事"啊,道过谢之后又回头,小心翼翼的走下台阶,的确有点陡,也有点高,但是,转过弯后,眼前便豁然开朗,视野开阔,培拉特尽收眼底,于是便有了下面的一组图片,要不是那位热心的摊主告诉我,我恐怕就与此失之交臂了,非常感谢他,很遗憾的是没能留下他的影像。</p> <p>  对面的老城区清清楚楚的展现在我的脚下,我住的地方在新城区的桥头附近,每天我都是在这里过桥,然后穿过老城区,或者在那里转上一大圈,寻幽访古,把老城区逛个遍,再通过远处的那座铁桥到新城区来,不慌不忙,收放自如,心境得到了最大的释放。</p> <p>  培拉特是我阿尔巴尼亚之行的最后一站,这里的行程结束后我将返回地拉那,然后踏上回家的旅途,半个月来我走过了阿国的中南部,其北部和西部由于时间的原因不能去了,很是有些遗憾,特别是北部的山区,留待下一次吧,不要小看阿尔巴尼亚,它绝对是一个值得花时间在这里旅行的国家!</p><p> 谢谢朋友们的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