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提学官吴伯通</p><p> 据张德信著《明代职官年表》载,吴伯通于1478年3月8日任命为河南提学官,接替于1471年9月16日上任的提学官陈选。</p><p> 在尹选波《中国明代教育史》将陈选列为五个教育家之一,陈选在南直隶提学时重视德的教育和对学生严格要求在河南仍沿袭。</p><p>吴伯通延续了陈选重视德的教育进一步要求尚志。</p><p> 明代地方教育,有府学、州学和县学,这些学校的教官品级地位很低,仅负责教育生员(秀才),而对生员的入学、充贡、黜降、参加乡试又由提学官和提调官来确定。</p><p>明代为选拔人才,建立了完整配套的教育体系,学校、科举、任官三位一体,科举制度控制了学校教育,传播学术思想的书院走向繁荣。</p><p> 明代国子监和府学、州学、县学、卫学(以下简称郡学),在这些地方学习的生员,是一个绅士阶层,他们亨有免役权。如果生员犯了法,先要革去他们学生身份,才能问罪,同时,明代对他们给予了较为优厚的物质待遇,但管理还是很严格的。</p><p> 提学官于1436年正式设立,亦称提学宪臣、督学。吴伯通在河南于1475年从大理寺寺副提拔下派到河南等处提刑按察司任佥事。为了设提学官,各省专门增加一名副使或佥事编制。吴伯通所任职的河南时有8府11州97县,后任浙江提学官,浙江有11府1州75县。在现在《石谷文集》还能看到吴伯通在任期内河南浙江7州20县的策问考试题。</p><p> 提学官到底是做什么事。据《大明会典》载,提学官有四大职责:提督师生、端正士习、考核教官、专督学校。</p><p> 郡学均有规定生员名额,最初州学40人,府学30人,县学20人。1426年后,又分廪膳生、增广生、附学生,名额增加了一半。廪膳生的待遇丰厚,免役权(包括家属二人),可雇佣奴仆,享受士绅生活,廪食每月六斗,盐、醋等佐餐用的食品由官府供应。廪膳生占的比例不到所有生员的一半,大量的增广生、附学生没有亨廪食的待遇。</p><p> 郡学管理有严格的考试升格开除的规则。其月考由提调正官主持。岁考和科考由提学官主持。由于岁考涉及生员待遇,科考涉及是否有资格参加乡试,且由一省负责学校事务的提学官亲自主持,因此,成为了当时最为重要的考试。</p><p> 正是吴伯通有这些权利,因坚持原则,得罪了许多人,所以很久得不到升迁。</p><p> 吴伯通在河南任提学官一直任到1496年4月25日(18年)。其间1487年3月22日之后由车玺接任,丁忧复任1489年11月24日始任浙江提学官。</p><p> 按规定,明父母去逝丁忧守制有27个月假期,四川往返10个月,共计34个月假期。按《明代职官年表》载,吴伯通只有32个月未任提学官,但实际情况是吴伯通于1483年就回四川广安丁忧守制,任浙江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和浙江提学官的时间均是1489年11月24日,提学官是接迁任国子监祭酒的郑纪。直到1496年离任提学官,任职时间达15年。除丁忧守制六年(父亲去世后的第二年母亲去世)外,实际30年工作中,有近一半的时间专门从事教育工作。</p><p> 在明代,吴伯通在任提学官期间,一般不做按察工作。直接对朝廷负责,不受总督和巡府干扰独立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提学官专门负责一省学政,职专权重。</p><p> 吴伯通在任提学官期间,在河南期间的政绩非常突出。在《石谷文集》中有一篇针对河南全省出台了教育方面相当于现在规范性文件。对河南全省府州县学校管理和学校规划建设予以了规范。其特色是学校建设采用公私合建,利用社会力量筹资建校。办学理念在陈选尚德基础上以尚志为理念。</p><p> 特别是在书院史是一个特别不能忽略的人物。</p><p> 明代书院经历了明初百余年的冷寂期,从正德(1506年开始)到隆庆年间为鼎盛期,万历后为更新期。</p><p> 吴伯通就生活在冷寂末期。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载,明初书院近几百年沉寂,从1351年后的87年无人问津。书院的冷落局面与明代官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明代书院发展第二阶段的成化(1465-1487)年间,河南“病时流学务枝叶,不理根政”,吴伯通进行了教育改革,“建四书院于河南境内,以祀前贤而励后进”。辉县百泉书院就是之一,“遣庠生秀敏者卢瑢等数十人肄业其中,吴君亲为定教条,每行部至,辄率守令督课焉”。</p><p>以至于章懋在给吴伯通的信中称吴伯通到云南任能做到文翁化俗。吴伯通在河南建书院也确实达到了移风易俗,改变学风的效果。特别是他在河南的经验带着回家乡四川广安,在丁忧守制期间,慕名来听讲的人太多,官府多渠道筹资,动用官府小金库修建学校-甘棠书院,以其独有的德行和才华赢得了州人的认可,州人为吴伯通建“当代真儒”牌坊。</p><p> 1489年,丁忧守制期满复职提拔到浙江,仍任提学官,级别为浙江等处提刑按察司正四品的副使。</p><p> 因为有河南和家乡四川广安的成功经验,在浙江除日常的督学,1492年的浙江乡试贡献了“三人好做事”的三位国家栋梁之才-胡世宁和孙燧及王守仁。王守仁就是著名心学大师王阳明。王阳明在给自己老师吴伯通信中称老师为“名儒硕德”、“大贤君子”。</p><p> 王瓒称, 诸生聚于杭之贡院者数百人,各以其经分番进讲,值关涉性理者,加谆谆焉。一领教言,恍若发肤快竦,骨体镕洽,而领略记存己不暇。</p><p> 纵观吴伯通一生,亦官亦儒,在教育方面的成就犹为突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