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林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其传承可追溯至商朝末年名臣比干。比干是商纣时期的宰相,纣王的王叔。比干和箕子、微子三人并称为“商末三贤”,孔子尊为“殷三仁”。据载,比干为人忠耻正直,他见纣王荒淫失政,暴虐无道,常常直言劝谏,纣王怒而摘其心。比干遭害后,其夫人身怀六甲,便带着侍女逃到牧野的树林里避难。后来,比干的遗腹子于长林山中降生,取名坚,字长思。周武王克纣后,比干夫人携子坚拜见周武王,因为坚是在树林里出世的,周武王便以“林”赐姓,拜为大夫,食邑西河,后又封博陵公。这便是林姓得姓的来源之一,“西河”逐为林氏的郡望。<br><br></h3> <h3>据统计,截止2016年,中国大陆林姓人口约为1416万,排在各姓氏人口数的第16位。林姓人口密度最高为福州、莆田、闽南、粤东及台湾。林姓,在漳州也是大姓,总人口约59万人,居漳州700多个姓氏的第二位。<br></h3> <h3>漳州素有“陈林大字姓”之说。漳州林氏主要有林禄派(晋安林)、林孔著派(开漳林)、林章派、林景懋派、林大章派等支派。在漳州林氏繁衍生息的1300多年间,漳州林姓独特的内涵、特征、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已成为“漳州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br>漳州林氏人才辈出,有“无林不开榜”之誉。自唐垂拱二年(686)建州以来,漳州政通人和,教化渐开;宋时,漳州文风日盛,诗礼传家成为时尚;明清两朝,漳州经济和文化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这其中漳籍林氏俊彦代起,名人辈出,构成了一幅璀璨耀眼的群星图。<br></h3><div><br></div> <h3><br></h3> 漳州历代林氏代表人物:<br>唐代:<br>林孔著,字秉序,谥鼎峙,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总章二年(669年)从陈政将军入闽征战,为军谋祭酒,妻陈政第九女。政殁,助妻弟陈元光平闽置漳,授经略都护,嘉议大夫。宋时追封竭忠谋国将军。晚年定居龙溪江东西安(在今角美吴宅村境内),自建仰盂岩,五月二十一日卒,葬于岩侧。宋绍兴三年(1133年),迁葬于浦南溪西三片石下,穴号“渴马饮泉”,又号“飞书衔凤”。 <h3><font color="#010101">林孔著生六子,可考的有长子与三子传后。孔著为“开漳林”之一,后裔主要繁衍于福建漳州,分支繁衍于浙江、广东、广西、台湾、海南、东南亚等地,著名的台湾板桥林家便是出自</font>孔著林。</h3> 宋代:<br>林大章,龙溪“惠文山林氏”始祖,绍熙元年庚戌(1190年)余复榜甲科进士,嘉定元年(1208年)以通直郎大理寺评事知龙溪县事,卒于任上,葬于龙文区观音山鳖仔尾,配鄢氏,居惠文山,惠文山即龙溪文山,朱熹任职漳州时因与泉州文山同名,遂改名为惠文山,大章后裔又称“惠文山林氏”。<br>大章派传裔漳州芗城、龙文、龙海、平和、云霄、广东潮州、台湾、东南亚等。后裔有进士山东登州知府林弼(唐臣)、进士广东左布政林同、解元广西荔浦知县林鉎等。 林大用,为路下林始祖林和义之子,大用生七子:子亨、子贵、子贤、子慕、子华、子齐、子渊。元末兵乱,七子散居各地:长房子亨分居苦竹(在今赤土乡)。二房子贵守祖路下,居庵下梧。三房子贤分居七都(旧镇)桥头。四房子慕分居平和五寨乡埔坪社。五房子华分居车田(今石榴乡)之攀龙社。六房子齐分居平和五寨后巷。七房子渊居漳浦霞美(下尾)。各个分衍地均成为当地大族。 <br>路下林枝繁叶茂,后裔众多,为漳州市林氏最大支派,号称人丁一斗麻,其后裔有14万人之多,占全市林氏人口26%。主要分布在漳州及台湾等地。 <h3><font color="#010101">路下林各个分衍地迁台者众多,在台湾形成一个个林氏血缘聚落。清康熙五十二年(1720年),路下十二世林秀俊,移居台湾淡水厅大甲社,成为当地的大垦主,其事迹被载入《台湾通史》;台湾历史上著名的“五大家族”之一“雾峰林家”也是出自“路下林”派下。</font></h3> 元代:<br>林弼,初名唐臣,字元凯,又称“林登州”,龙溪县人,从小聪明过人。“六岁能诗、博洽群书,善书,工诗文”。元至正八年(1348年)登进士第,始为郡幕僚,继任漳州路知事。明初,受太祖征召与宋濂、王炜等修《元史》,任史部考功司主事。后奉命出使安南。安南王赠他千金,弼辞不受。回国后任丰城令,被诬受贿。朝廷知林弼曾辞安南王赠金,廉洁从政,不予问罪追究,改任饶州通判。后受命参与平靖安南之乱,再升登州知事,卒于任内。其著《林登州集》入选《四库全书》。<br> 明代:<br>林震(1388~1448年),字敦声,号起龙。祖籍长泰善化里产坑社(今枋洋镇科山村)。<br>林震出身清寒,他幼年丧父,但事母至孝,刻苦读书。明宣德五年(1430年)林震进京会考,荣登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兼国史编修,主持编撰《明实录》等。林震居官八载,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称疾告归。返乡后林震谦恭自持,以诗史自娱,“非因公事不至郡邑之庭”。期间曾两次赴粤主持乡试,选拔了许多优秀人才,受到士林的赞誉。<br> 漳州民间流传有许多林震的传说。其中金銮殿上“一笔化三千”与江西沈文求争元夺魁的故事,百姓耳熟能详。此外,漳州还有因出状元方能称府之传说等。这些故事世代流传,表达了百姓对状元林震的崇敬。 林士章(1524-1600年),字德斐,号璧东,福建漳浦县乌石人(今旧镇浯江村人)。他自幼沉默聪颖,志向不凡,博闻善记,为文有大雅之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中己未科进士,殿试第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翰林院侍读学士、经筵讲官、国史副总裁。<br> 林士章长期担任国子监祭酒,林士章不但熟悉朝廷典章制度,而且通晓星历诸术。在礼部任职6年,对朝堂陵庙之事日有修举谋划,对礼部各司之政事了如指掌。为官期间他制订了严密的考课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了大批人才。林士章心胸宽阔,辛勤敬业,忠于职守,因而深受万历皇帝的赞赏,赐予御书“忠爱”匾额,褒彰他的忠君爱国。后人称林士章为“忠爱公”。万历九年(1581)二月,林士章升任南京礼部尚书。因厌倦官场的你争我夺,遂再三上疏,请求致仕归乡,获得批准。回到家乡,林士章卜居于郡北之长桥达20年,后迁老家漳浦。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卒,享寿77岁。今天漳州城区双门顶的“尚书探花”坊便是为纪念林士章所立。林士章十分关心家乡的教育,为漳浦县儒学、平和县儒学撰写《漳浦县重修儒学大门记》《平和县重修儒学始建尊经阁碑记》等碑记。歌颂重教兴学的知县、教授,勉励学生勤奋上进,对漳州地区的文化教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林士章文笔甚好,遗憾的是其著作没有刊行,流传于世的文章有《学博木湾陈先生创行乡饮记》《仙峰岩记》《日观赋》等。 林偕春(1537-1604年) ,字孚元,号警庸,晚年自号云山居士。祖居漳州云霄葭洲(今云霄县东厦镇佳洲郭敦村),后迁居前涂村。林偕春自幼聪颖好学,年轻时随父林文贡课读。嘉靖四十年(1561年)中举,四十四年(1565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编修,湖广按察司副使、两浙学政、南赣兵备副使、湖广布政司右参政等。林偕春工于古文、辞、诗歌,文章气节兼之。相传他于隆庆间(1567-1572年)曾侍读于太子,民间尊称其为“林太师公”,明万历十六年(1588 年),戴誉告老还乡,封为“太子太傅”并 赐赠“魁星公”以示崇贤。供奉有林偕春神像的云山书院也被称为太师公庙,至今漳浦、南靖、诏安、平和、龙海、东山以及台湾和东南亚共有100多座供奉林偕春的庙宇。<br><br> <h3><font color="#010101">林魁(1476-1544年),字廷元,号白石山人,明龙溪县二十九都白石社(今龙海市角美镇埔尾村)人。林魁幼年家贫,却聪慧好学。弘治十五年(1502年)登进士第,历官户部主事、郎中,后任江苏镇江知府、山西按察司提学副使、云南兵备道、广东参政等。林魁为官清廉,颇有政声。致仕回乡后,参与编纂嘉靖《龙溪县志》。著有《白石稿》、《归田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林釬,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探花及第,官至东阁大学士。林釬出生于蓝田村洞口社,家父早丧,家境贫寒,与母相依为命。年少时在村念完私塾,后转漳州城府学读书。至今洞口社还存有林氏祠堂、林釬故居、林釬父亲墓、林釬和他的母亲陈太夫人及其原配杨氏的墓茔。林釬为人谦逊平和,廉介自守。晚明,郑芝龙受抚时,奉千金为寿,林釬婉言谢绝,复其书说:成人之美,君子也,因之以为利群子也,郑芝龙深为叹服。林釬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以“清恬异常,高风亮节”名闻于世。明熹宗时,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当政专权,国子监阉党为巴结魏忠贤,提议建魏忠贤生祠。林釬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他日皇上入学释奠,君拜于下,臣偃于上,能安乎?”为此魏忠贤伪造圣旨革去林釬官职。林釬返漳后,从龙溪故里移居中埔总(即今靖县丰田镇古楼村)。当时,黄道周亦因避阉党势力而隐居故里,黄道周敬佩林釬的学问和为人,经常上门拜访,“谈论古今时事,夜不寝”。林釬关心家乡民生,倡导和组织兴修水利,为民众办了许多好事,万松关也是在他的提议下兴建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林日瑞,字浴元,明诏安康美(今为东山)人。林日瑞出生在士大夫家庭。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父子俩双双步入会试考场。皇榜揭晓时,56岁的父亲林而兴荣登三甲进士,后来官至南京户部主事;28岁的林日瑞则继续勤学苦练,也在三年后,即明四十四年(1616年)登进士榜。在当地一门父子双进士,成为美谈。明祟祯四年(1631年),林日瑞,升湖广司郎中,五月转任浙江右参政。分守宁绍道。所辖海宁县,地处杭州湾入海处,五代时曾修“"捍海塘”,以御海潮,由于年久失修,御潮能力减返。林日瑞亲自踏勘探测,带领民众,用三年时间修好捍海塘。祟祯七年,调江西任参政,分守湖东道,组织整修残破的城垣。十一年,任浙江提刑按察使,十二年,调任广东右布政使。十四年,升陕西左布政使。十五年夏,升任甘肃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彻史。翌年十一月,李自成部将贺锦攻下兰州,进遏甘州。围城半月,城破,榔酚巷战中被俘,拒降。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被磔,终年58岁。福王时,赠兵部尚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先整理漳州林氏先贤部分,接下来准备推出“漳台林氏”“海外漳籍林氏华侨”“漳州林氏文化——祠堂篇”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