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外收获:相伴阅读,体会读书的意义

一个人的猫空

<p>  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p> <p>  在这个漫长假期中,我们三幼的老师继续研读吴亚英老师的这本《幼儿行为的背后——教师如何读懂幼儿的心思》。此书细细品味,以生活中现实案例为主,书中的语言和道理通俗易懂,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们的一些感悟吧!</p> <p>  小活动中的大智慧——读《幼儿行为的背后之跳绳三境界》有感 </p><p> 丽娜 </p><p> 读了《跳绳三境界》这篇文章之后,感觉自己对幼儿的观察还是不够深入,不能及时对每位孩子的行为进行分析并给予支持。</p><p> 作者在跳绳三境界中,通过第一境界不会跳,第二境界会跳一个,第三境界连跳结合现状、分析以及跟进措施三种方法为我们展示了幼儿在跳绳这项活动中是如何取得进步的。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幼儿跳绳的现状分析,从跳绳结果、跳绳的状态进行分析,对于幼儿会跳的和不会跳的,都做了很详细的统计,以及在这些天数中幼儿的进步。这样细致的观察,是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都应该学习的品质。通过这些基础的表格,我们就可以对幼儿的状态进行分析,并且总结出怎样可以跟进,让幼儿能够有进步。教师围绕跳绳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只为让幼儿能够喜欢跳绳并将这项运动坚持下来,体会跳绳的成功感以及满足感。</p><p> 通过阅读作者的这篇文章,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好的实践方法,比如观察法、现状分析法,以及跟进措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提升观察能力,助推孩子成长。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说了这样一段话,作为教师也更应该关注幼儿行为结果背后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良好品质,心态和情感处于这样教育环境下的幼儿,才会在过程中享受更多的快乐,获取更多受益终身的品质和感悟,而教师也将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充满成就感。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自己也有不小的收获,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将它运用到实践里,帮助幼儿得到更好的提升。</p> <p> 《幼儿行为的背后》读后感 </p><p> 任静</p><p> 假期里,我读了吴亚英老师的《幼儿行为的背后——教师如何读懂幼儿的心思》一本书。吴老师的教育主张为“心系胚芽使命,行显呵护艺术”。其行动指南为:孩子,在你或动或静的身姿下,我能看得到你那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于是,我用微笑、抚摸、声音告诉你我的发现,进而,带着你或者跟着你,投入一个个更有意思的活动中。</p><p> 看完本书后,让我对儿童观、教师观有了新的认识。“幼儿教师”不只是幼儿的教师,还是幼儿“教”教师,我们要学会向幼儿学习,要重塑儿童观,相信孩子的无限可能性,要善于在观察中解读孩子的语言和行为,让幼儿、教师与课程互相作用、共生共长!此外,要坚持观察,善于观察,及时记录,心静神定,在陪伴式观察、支持性课程中与孩子一起感知世界!</p><p> 说到观察,我们会说观察,我们在做啊!但是我们的观察是否是对的呢?我们真正在观察幼儿吗?我们在观察的是我们所要见到的还是孩子真正的自我呢?今天吴老师一语点醒了我们!观察孩子首先是改变了自己。是的,我们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思维,以前的经验不一定是对的! 观察是一门艺术,需要练习。观察并不容易,我们必须要摒弃成见,特别是对小孩的成见。观察不能先入为主,我们要去了解孩子,去了解他们的内在动机、情绪感受等,去识别孩子,去理解孩子,发展孩子。而观察的目的要随着对孩子的了解越深越具体。我们要唤醒我们的心智去做有智慧的观察,而不是睡与醒之间模糊的感官观察。</p><p> 只有具备儿童视野才能真正看清楚孩子,他们的所想所思、所作所为。只有从生命的角度对孩子的文化产生认同,才会觉得那是多么的真实、有趣而富有意义。孩子的每一种行为都包涵着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每一句话都在告诉你他们在想什么?每一个动作都在彰显着他们独特的生命,本书从幼儿行为着眼,从看见幼儿行为的背后、读懂幼儿行为的背后、解析幼儿行为的背后三个方面解读孩子的心灵,找到打开幼儿孩子心灵的钥匙。</p><p> 观察是解读孩子,而不是读懂孩子!说到这一句的时候我感受颇深,我们每一次都试着蹲下身来走进孩子,却发现走进孩子也没有那么简单!原来我们缺少的不仅仅是观察,还有了解孩子发展的专业知识技能,在这一方面,我觉得这是我的缺陷,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会努力静下心来去读一些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如何观察幼儿等书目,将理论结合实际,真正的走近幼儿,走进幼儿! </p> <p>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p><p> 包琰瑜</p><p> 在教育这件事上,不管是作为老师还是家长,我们通常挂在嘴边对孩子说:“你不要.....”句式,却很少说:“你要.....”“如何做才能.....”,这也可能是因为我们自身接受到最多的。在蒙台梭利的教育观点中,她认为儿童不是成人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泥和蜡,教师和父母必须要认真研究、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在儿童自由与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获得身心发展。通过读了这本《幼儿行为的背后--教师如何读懂幼儿的心思》后,书中的有些内容让我深有体会,感触颇深。</p><p> 在引论中作者提到要解读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加告诉我们面对孩子,我们需要正面的去管教,真正的让孩子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由,赞扬试图给孩子自尊,但自尊就不能给予也不能接受,而是培养出来的,是从应对失望、解决问题以及有错误中学习的机会中获得的自信和能力感培养出来的。</p><p> 在我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会看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表现出的特征,比如说小班孩子正处于自由涂鸦的时期,案例中小朋友用成人认为的乱七八糟的线条、黑糊糊的色调、无拘无束的画面,表达着他对沉浸在烟雾缭绕的爸爸的看法,不能说是不逼真的,因为就是看不清爸爸啊!所以这就说明了当我们真正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时,你才明白他们的所思所想,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想法,因为自由涂抹的体验是任何其他体验所不能代替的,哪怕是不屑一顾的作品,也隐藏了孩子宣泄的快乐,注视形象变化的激动和创造的自豪。 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我们要多在意孩子的过程,包括经历时的那份感觉、画着或玩儿着时专注当下的那种心情。关键要做到一点那就是:怀着崇拜,向孩子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静下心来,把自己的心门打开,用心捕捉孩子们的童心、童真,发现他们直观的思维方式、简单的逻辑,以及一针见血、直指本质的灵性。</p><p> 最后,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既可以做孩子的老师,又可以和孩子成为真心的好朋友,用爱、用真心走进他们的世界,给予孩子真正想要的,投入到一个个更有意思的活动中去。</p> <p> 解读幼儿与会解读幼儿——读《幼儿行为的背后》有感</p><p> 高慧</p><p> 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平时生活中不免与孩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孩子成长和发展也是让我看在眼里的,能做到心中有数。从教十多年,经验能够让我快速了解孩子们的秉性脾气、个性与习惯,因此在教育教学与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但是直到我看到这本书的第三章,有一个案例叫做“愚人自愚”的故事后,才让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p><p> 故事中观察者也是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师,在面对一个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且表达不流畅的孩子不愿进沙坑的事件,展开了一系列的猜测、诊断、分析以及跟进措施,运用自己以往的经验,依据这个幼儿的特点,去判断事件的原因,以为孩子只是在表达上需要老师帮助,并且还暗自庆幸以为帮孩子解决了问题,结果自己恍然大悟!才发现自己是错误的,以自己的思维去判断幼儿的行为,没有做到耐心细致的去真正观察幼儿,去解析幼儿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导致在后面的引导工作方面有偏差。解读幼儿和会解读幼儿是有差距的,解读幼儿很简单,但会解读幼儿,要求首先在平时要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幼儿,在与幼儿交流时,要做到语速降慢一些,同时对幼儿不连贯的表达,能够耐心一点,尝试从孩子的眼睛表情和肢体动作中全面捕捉幼儿的感受,这样才会让我们在会解读的路上不断前行,否则即使解读幼儿无数,也难以实现看懂幼儿进而帮助幼儿的目标。书中的老师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让我很是佩服,平日工作中我也有过类似不理解幼儿的现象发生,以为只是眼中自己看到的问题,实质孩子更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其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实实在在帮助幼儿解决问题,获取经验!真正做一名专业的幼儿园老师!</p> <p> 读懂幼儿的行为</p><p> 吴书萌</p><p> 阅读不是一种挑战,而是一种习惯,读书不在于你读的书,而在于你收获多少,在这个漫长而又特殊的假期里,阅读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假期里我细细品读了《幼儿行为的背后,教师如何读懂幼儿的心思》这本书,此书细细读来,以案例居多,语言与道理通俗易懂,感触颇多。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句话:“只有具备儿童视野,你才会真正看清楚孩子他们的所想所思,所作所为。”是呀!要想读懂孩子,就要读懂他们儿童不是成人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泥河了,教师和父母必须认真研究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在儿童自由与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获得身心发展。</p><p> 本书以案例的形式呈现,通过这些案例,详细解析了如何观察幼儿的行为,解读每个年龄段幼儿行为背后的真相。从平日我们所熟悉的一元硬币开始,不同的人观察的角度也不同:外形、价值、质感、花纹、颜色等等。小小的硬币都可以容纳这么多信息,而孩子呢?相信只要仔细观察,他们都有可以观察的点,想要看见幼儿行为的背后,首先要学会观察,从一日活动中发现幼儿的喜好以及做出难以理解的行为的原因,从而读懂解析幼儿的行为。</p><p>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事情,认观察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为,真正做到解读幼儿的行为。</p> <p>  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位益友。希望我们通过读这本书后,可以从看见幼儿行为的背后、读懂幼儿行为的背后、解析幼儿行为的背后这三个方面解读到孩子的心灵,找到打开幼儿心灵的钥匙,这才是我们读书的意义。</p>

幼儿

孩子

观察

行为

我们

读懂

解读

跳绳

背后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