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为建设一支学习型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有针对性的加强业务理论学习,不断充实专业知识,吸纳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理念,教师们线上学习全国特级教师张中良老师开展“聚焦言语实践活动 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网络直播,以全面提升教师的语文素养。</p> <p> 在这次讲座中,张老师从语文核心素养四方面以实例进行细致讲解。</p><p>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p><p> 培养学生运用书面的规范的优质而有内涵的语言,帮助孩子建构语言内在的逻辑联系。《荷花》一课中,让孩子像欣赏一幅画般去欣赏文字之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要的是葫芦》,从读到讲到编,环节越简单,孩子就学到越多。</p> <p>二、思维的提升与发展</p><p> 语文与生活相通,语文是整个生活,整个社会。《陀螺》让孩子探寻写法奥秘,把大白话变成书面语。《台湾的蝴蝶谷》设置问题探究语言的内在逻辑,让孩子学会大胆质疑与创新。《口语交际》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至言之有情"。这给我们启示:语文也可像数学提升孩子的思维。</p> <p>三、审美的鉴赏与创造</p><p> 美的最高境界是感受美。入情入境朗读,感受优美的语言与优美的艺术境界,让生动心动情。</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四、文化传承与理解</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张中良老师以诗歌中“莲”的意象,引出莲花"自然之美、生活之趣、品格之高"。用诗的文化,浸润孩子们的心灵。学莲精神,做真君子,在孩子心中播种下"莲"的不争与独立。</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疫情期间学习更不能放松,我们会不断的探索,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影响学生,熏陶学生,促使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span></p> <p> 附:本次线上学习教师们的心得体会。</p><p> 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体验美,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对美的感受能力。从张老师的讲座,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审美鉴赏和创造:一、想象画面。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而张老师把这个抽象的概念通过挖掘语文教材的文化内涵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如赏析《荷花》中描写荷叶的句子,很多老师关注的是描写荷花的句子,而张老师却关注到了整体画面,请学生如欣赏一幅画一样去欣赏语言文字的美,孩子的画面感马上就立体起来了,他们像小画家似的去欣赏这段文字,文字带来的美感悄悄滋润他们的心田。二、入情入境的朗读。张老师以《明天要远足》为例,从正确、通顺地读到入情入境地读再到课外延伸读,张老师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是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语言文字,使他们逐渐懂得什么叫做审美。在教学中,通过语言分析,设身处地讲出语言所表达的优美感人的艺术境界来。从而唤起他们的想象和联想,使他们动心动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审美想象能力。三、让传统文化根植于孩子的内心。张老师以“莲花诵”一系列活动为例,他引导学生鉴赏和品味了很多关于“莲”的古诗词。小学生由于知识还未积累到一定程度,还比较贫乏,知识面比较窄,因此审美鉴赏还是模糊的和不确定的,有时甚至是轻率的。而孩子们在古诗词中陶冶情操,在文人的笔墨中感受莲的高雅品质。孩子们的知识面愈广,审美经验愈丰富,审美鉴赏能力就愈高。在教学过程中再现这些美,自然会达到我们教学目的。由于张老师不是孤立地去进行审美想象能力的培养,而是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欣赏景物美,体会语言文字的表现美,所以学生不仅得到了审美想象力的培养,而且得到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刘彩莹)</p> <p> 当前疫情环境下,老师们在“直播”,孩子们都在线上学习,今天有幸也听了张老师的直播,作为特殊时期的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带领孩子们在特殊的时期充分认识“语””文”。第一,我们总说教育应该以孩子为主,但是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往往忘乎所以地占据了主体地位,这次的线上教学,正是给孩子们一个很好的主体地位的实现机会。老师退居二线,应当注重引导孩子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自我语文素养的线下拓展。第二,语文老师可以抓住此次机会,让孩子真正地学习“大语文”。从课本立足,联系课外阅读与生活实践,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从听说读到写,从学习到模仿到创新,语文学习从来就不仅仅是吸收课内知识那么一滴水,而应该是整个语言文化的积累与运用的过程。第三,语文课不仅传授知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育人”。那么此次疫情,正是给孩子们上的一堂亲身经历的生命课。老师可以从疫情出发,引导孩子们从人文关怀、生命教育、人与自然等不同角度去深入思考,这样的语文教育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丁媛)</p> <p> “聚集言语实践活动,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张老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正如张老师所说一切简单的和伟大的工程都是相同的。语文也是一样的,也是围绕三维目标来展开实践教学。关于语言积累与运用在课堂中如何落实的问题中。张老师提到,课堂始终是学生,我们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语文的核心是语言与实践活动。张老师以《荷花》教学为例,让我们在教学中注意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我们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机的创设表达情境,从而使语言积累转向运用。其次,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在课堂中如何落实的问题中。张老师指出,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利用各种资源去打破课堂的局限性。其中,张老师列举了《蜘蛛开店》这一课文,让学生从生活出发,设计自己的店,从而开阔学生的思维,来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然后关于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落实的问题中张老师指出,美的最高境界是感受美,课标也指出: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来品味作者的用词之美,从而提高阅读质量。通过这次讲座,我对语文的了解又更进了一步,疫情当下我们唯有先充实自己,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我们也要从实践中探究出更深刻的道理。(黄金英)</p> <p>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特别强调语文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语文教师一定要抓牢学生这个主体,发挥好引导的作用,利用好语文课堂这个载体,积极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激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激发兴趣、鼓励质疑。互动交流、迁移延伸、培养想象力等多种方式和手段,给学生的发现与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激活他们的创新潜能。语文教学中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就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探索学习,这就需要浓缩时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思考,实践,探究出来的结果,比直接告诉他更有意义。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给语文教学明确了目标和任务,因此,语文教学应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形成审美特质,从而提高阅读质量。(刘田甜)</p> <p> 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落实?学生自主自发的阅读有些时候只是浅层的、消费性的、感官性的。所以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性阅读,发展学生感受力,分析力、判断力,培养学生的审美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对作品中“有意味的形式”进行分析,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自己发现关键地方,这样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作品的情境和内涵,提高分析能力,鉴赏能力,从而进行模仿创造。而对于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在语文课堂上如何落实?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包含了很多传统文化的内容,如:古诗文、古典名著、古代寓言、民间传说以及汉字文化、节日礼俗、对联俗语等等。这些内容给学生提供了充沛的传统文化养分。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多查阅资料,从课内延展到课外。我们应该尽量淡化功利意识,重点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中汲取优秀的精神食粮,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素养。(方婷)</p> <p> 张老师的课返璞归真,没有一丝花哨,充满了激情。他的教学有大格局观,同时又十分接地气,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非常尊重他们的天性,是一位文学素养深厚的优秀教师,是我学习的好榜样。具体感受如下:</p><p> 语言构建与运用方面:在课堂上,老师的语言有有意识地注意其内在的逻辑性,培养学生关注说话逻辑性;要培养课堂上认真倾听的习惯、有合作意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要具体可行,便于学生及时操作,比如指导背诵,教给学生了解内容的内在联系;教学设计要简单易行,多留课堂时间给学生学习;在语文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习由白话、口语向书面语言的学习与运用。</p><p> 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与想象力,将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的语言表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有梯度的提升。</p><p> 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大美无言,美要通过朗读去感受,找密切相关部分去体会,联系生活去读,入情入境的去读。</p><p> 文化传承与理解:同一种事物,可以有多个角度去挖掘、理解,特别要能还原当时的情境去触摸背后的无声语言。</p><p> 课程实践:老师自己要多读书,用浑厚的文化力量悄无声息的浸润孩子、影响孩子。</p><p> 疫情之下我们可以做什么:不要懒惰,认定方向去行动,多读、多写、多听。(陈琳)</p> <p>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在这明媚的春日中,教学与智慧齐增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