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师相约 悟教学之道――于都县实验小学观看张中良老师线上讲座活动掠影

云想

<h3>  春天踏着淡淡的节奏,伴随着缠绵的雨滴悄然而至。在这特殊的日子里,为了积极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 发挥教研对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安排下,2020年3月4日晚上七点,我校组织全体语文教师<span style="line-height: 1.8;">观看了张中良老师的讲座——《</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聚焦言语实践活动 提升语文核心素养》。</span></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张中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现任教于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城南小学,张中良特级教师工作室导师,“青轻行走”朗诵社社长,全国教研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微课大使,安徽省模范教师,安徽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特约研究员,安徽省陶行知研究会理事,中国教育电视台、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国培计划”授课专家,合肥师范学院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合肥市新优质学校评估、课题评审、教师资格面试、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评审专家,合肥市十大教育新闻人物、首席名师、拔尖人才、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六安市教坛新星、学科带头人,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10余项并结题,在《人民教育》《小学语文教师》等期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主编《笔尖上的灵动》等多本师生用书,5次获全国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含录像课),在全国各地执教公开课或作专题讲座近200场(次),指导青年教师在全国各级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50余人(次),辅导学生习作在各级报刊发表或比赛中获奖200余人(次)。</span><br></h3><h3></h3> <h3>  晚上七点,教师们纷纷在线观看了直播内容。<span style="line-height: 1.8;">张老师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等方面,通过一个个真实而温情的课堂小故事,深入浅出地阐述自己的教育理念,无形中</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植根在听讲座人的心中。</span></h3> <h3>  在两个半小时的直播时间里,教师们专注听讲,认真记录,并在备课组群大畅所欲言,或谈思考,或谈所得……</h3> <h3>  一场好的讲座,总是能带给我们启迪与思考!</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语文不只是读和背,更多的是像数学老师,体育老师那样作用扩散思维方式来引导孩子,加上丰富有趣的语言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学习目标。语文课堂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尤其是寓言故事,寓意深远。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学生可以在思辩中悟得做人之道。</span><br></h3><h3> 在语文课堂中,有意识的培养孩子说话,逻辑性的发言很重要。而语文课堂由于时间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选择思维的切入点尤为关键,点选准了,自然能由点到面,学生思维也会随之调动起来。</h3><h3> 那么思维发展与提升在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h3><h3> 思维决定出路,良好的思维对于语文课堂有着重要意义。就目前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我们最需要着力培养的是逻辑思维。这种逻辑思维如何落实于课堂教学?听了张老师的课,我们知道可以在思维的进出、思维的聚焦、思维的推进等方面用力:</h3><h3> 1.一堂好课,既要让学生的思维深入文本,又要让学生的思维跳出文本,进而对课文有深入而全面的把握。比如《池子与河流》,学完了课文,老师可再让学生跳出文本思索:你更赞同池子的观点还是河流的观点,他们分别代表了怎样的人,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h3><h3> 2.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选准思维的切入点尤为关键。比如在学习《鹿角和鹿腿》时,老师通过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鹿对自己鹿角和鹿腿前后态度是怎么样的?找准思维点,就能深耕细挖,重难点也能迎刃而解。</h3><h3> 3.注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探寻作者的思维路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与概括性。</h3><h3> 4.突出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多角度去质疑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例如学完《鹿角和鹿腿》一文,让学生针对课后练习探究路角重要还是露腿重要进行辩证讨论,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h3><h3> 5.拓展迁移,开拓学生阅读视野,从而培养学生思维广阔性。例如学生学完寓言故事,老师在课后链接其他寓言故事,就是一种阅读训练的再迁移,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思维。​</h3><h3> 6.采用张老师拓展的讲故事和编故事的方法,给孩子们的思维来个大发展,带着童趣发展语文的美好与乐趣,让孩子们爱上语文,乐于语文。</h3><h3> (三年级备课组)</h3> <h3>  美的最高境界,就是你不说一个美字,孩子也能感受到美。张老师以《荷花》为例,通过朗读感受壮观之美,微风吹拂,上下翻飞之美。这是一篇写荷花的文章,能不能删掉写荷叶的句子呢?引导学生,从高低画面上感悟,不能删荷叶,因为删掉了荷叶的话,就只剩下凸出来的荷花了,没有高低错落之美。从颜色上看,也不能删掉荷叶,因为,删了的话,就只剩下粉红色和白色的荷花了,没有绿叶的衬托,荷花也显得没那么美了……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审美的鉴赏能力,润物细无声。又如《明天要选足》一文,老师通过各种方式读:正确通顺地读,入情入境地读,有问有答读,联系生活读,课外延伸读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感受文本之美,培养审美能力。伤感也是一种美,如《伯牙鼓琴》一文,老师带领学生入情入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悲痛欲绝的心情。</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情景可以通过实物展示、语言描绘、图象再现、音乐渲染、表演创设等方式进行。只有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审美体验才能具有审美鉴赏能力。</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六年级备课组)</span></h3> <h3>  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落实?</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自古莲花喻君子,在历代文人墨客笔下莲花尤为常见。张老师带领我们在《小池》中感受莲花的自然朴素美,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感受莲花那波澜壮阔之美,扣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古今互动,希望用美景留住好友,体会诗人的不舍之情。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小学低段可以带着孩子们读童诗写童诗,从仿写入手,只要孩子们不完全照搬照抄都行。小学高段带着孩子们走进古诗词,古诗词是有距离感的,有时代感的,需要被唤醒的。我们带着孩子们去读诗词,背诗词,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去写诗词。在课文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学习写作方法,理解与传承中华文化。</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四年级备课组)</span></h3> <h3>  当前疫情环境下,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可以尝试做着什么? </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我们也许可以这样做:</span></h3><h3> 1.抗疫期间,举国合力,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发动家长的力量,通过家校交流的平台,给学生讲述这些故事,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团结,更要让学生明白: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更好地报效国家、贡献社会、保护自己和家人。 </h3><h3> 2.在学生停课期间,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有计划地开展班级共读活动,也可鼓励亲子共读,可以以讲故事、演讲的形式线上交流。</h3><h3> 3.疫情期间,学生居家不外出,时间充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借此机会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以教师线上范读、领读为开幕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朗读活动,发挥评价作用,有效地提高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的朗读水平。</h3><h3> 4.在家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内容不拘格,什么都可以写,想象的,现实的,国内的,国外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国家大事,小到鸡毛蒜皮等等,要做到有闻必记,有为必记,有见必记,有感必记,特别是跟疫情有关的新闻,文章,视频,自己的感受,感想可以用日记记录下来。</h3><h3> 5.适时适量地设计形式多样的、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作业。如:低年级学生天生爱涂画,图像比文字更符合儿童的认知能力。可以布置“认识新冠病毒”“新冠病毒的危害”“如何预防新冠病毒”为主题的手抄报,通过这样的作业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提高孩子本身对“健康”的认识。</h3><h3> (二年级备课组)</h3><h3></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对于一线教师可否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做些微课程这个提议,张老师是提倡的。在讲座中他讲到自己对诗词的爱好,带着孩子们一起写儿童诗的教学经历。给孩子们插上诗意的翅膀,谱写出一首首妙趣横生的童诗。张老师根据自己的特长,走进古诗词,站在农历的天空下放歌。在回忆母亲的古诗词时,过渡到给孩子们的生命教育。从身边老师的例子中去感悟,由语文的文学性上升到人文关怀。让孩子们去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 是呀,教师们其实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用合作的形式参与微课制作。而教师们精心做出来的优质微课则可以将更好的教育资源分享出去。“微课并不是自己做来自己用,只有分享和传播出去,才能发挥出它更大的价值。”给更多的师生带来灵感和帮助。</h3><h3> (一年级备课组)</h3> <h3>  这次的讲座,教师们收获颇丰,跨越空间借助平台有幸聆听教育专家的引领,为我们的专业成长和提升教学能力提供了优质的培训资源,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h3> <h3>图文:各备课组长</h3><h3>编辑:段花香</h3><h3>审核:林 洁</h3>

学生

思维

语文

教师

备课组

孩子

语文课堂

张老师

之美

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