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蒸馒头

美友19549128

<p>一,馒头的起源和历史文化</p><p><br></p><p>第一个说是诸葛亮发明了馒头,但是不是用来吃的,还有别的作用。</p><p>馒头顶替用来祭祀的俘虏蛮夷的头,所以是称为蛮头,后改用曼头用以避讳,再后加了食旁成为现在的馒头。 </p><p>相传三国时候,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来袭击骚扰,诸葛亮亲自带兵去讨伐他。泸水一带人烟极少,瘴气很重而且有毒。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河神。诸葛亮当然不能答应杀“南蛮”俘虏。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了另一个办法:用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了下来,并且传到了北方。因为称“蛮头”实在太吓人了,人们就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久而久之,馒头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p> <p>还有一种叫“开花馒头”。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夺取了天下。在大摆庆功宴时,朱元璋点了一道点心,要吃“白银如意”。御厨不知怎么做才好,只有皇后马娘娘心领神会。原来马娘娘是洛阳东乡马家庄马员外家的大小姐,她同当时在家当杂工的朱元璋海誓山盟,私订终身。朱元璋经常帮助厨房烧火,而马员外的家厨有一款拿手的蒸面食便叫“白银如意”,是用发酵的面粉和碱水揉匀,去掉酸味再掺上白糖急火蒸熟的,状如花朵开瓣。马娘娘熟知朱元璋的生活习惯,便传旨御厨,授以方法,立即做出“白银如意”。众人吃后,赞不绝口。据说此种面食代代相传,到清末慈禧太后专权时,每日的早点还离不开“白银如意”呢,后来,传到民间,老百姓为顺口,改叫“开花馒头”。</p> <h3>二,尝试独立蒸熟一次馒头</h3> <p>第一次蒸成了“死面馒头”,像“丑小鸭”。</p><p><br></p><p>妈妈说可能是做馒头本身用的面粉的韧性和筋力的原因。</p><p><br></p><p>做馒头的时候不要一味的追求蓬松感就选择高筋粉,它的韧性不足蒸出来反而会塌下去。低筋粉就更不用说了,就算是发泡好之后一上锅就完全缩会原状。所以蒸馒头要选择韧性足筋力强的中筋面粉。</p><p>面粉选择好之后就是发酵,发酵最好是选择酵母粉然后加入一点碱面中和酸度,发酵的温度最好是35度,这样可以使面粉充分膨胀又不至于气孔破裂而且还很白。</p> <p>妈妈说要陪我一起蒸花样馒头!</p><p>我特别开心😁</p><p>第一步,妈妈帮忙把紫薯切片</p> <p>妈妈帮忙把南瓜切片</p><p>两样都上锅蒸熟</p> <p>蒸熟后,放面粉</p> <p>温水冲发酵粉,和面</p> <p>加入面粉,发酵粉,和面</p> <p>把水烧热,把面坐上去发面</p> <p>发面</p> <p>发好了,呈蜂窝状</p> <p>揉面</p> <p>做造型,这是漂亮的玫瑰花🌹</p> <p>可爱的小刺猬</p><p>放着醒醒面</p> <p>有点笨重的蝴蝶</p> <p>毛毛虫🐛</p> <p>上锅</p> <p>鱼🐟妈妈和🐟宝宝</p><p>出锅</p> <p>刺猬和蝴蝶,玫瑰🌹出锅</p> <p>蝴蝶还不错啊</p> <p>紫色玫瑰🌹蒸熟了变得不是很美观</p> <p>小刺猬更可爱了</p> <p>毛毛虫🐛也是相当可爱</p> <p>爸爸吃了一朵玫瑰花🌹,竖起了大拇指</p> <p>三,蒸馒头中遇到的困难</p><p>一是发面一直没有动静,爷爷告诉我是因为冬天温度太低。</p><p>二是揉面揉不动,力气太小。</p><p>蒸馒头的小技巧:</p><p>一是发面时,可以用蒸锅烧点水,不要烧开,把面盆放上去发面,发的又快又好!</p><p>二是揉面时可以切成小块,比较好揉。</p> <p>四,分享劳动喜悦</p><p><br></p><p>爷爷奶奶说我蒸的馒头又好看又好吃,造型美观,都不舍得下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