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序 言</i></b></p><p> 江山七中位于江山市东部重镇——长台镇前山顶2号,占地面积23000多m2。周围翠竹环绕,很有点“筍借一风争作竹,燕分数子别成窠”(【宋】•杨万里《春尽感兴》)</p><p> 这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p><p> 然而,由于教育“高管”们的“布局调整”,江山七中被“肢解”。</p><p>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可断定世上万物一定会朝旧岁月里疾步奔跑。这不,学有成就的莘莘学子时常归来寻根,却找不到了母校,只能带着丝丝的惆怅而离去。本人即将步入“古稀”,怀旧油然,在“学校”花甲又三“消亡”廿载余之际,假文字将时光“定格”,为后人留点可稽之料,甚慰也。</p><p> 是为序。</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b><font color="#ed2308">一、诞生与沿革</font></b></i></h3> 江山市第七中学其前身是由朱中福、朱仁志、朱中民、朱超群等4人创办于1957年9月的长台初中补习学校。校址先设长台公社三大队仓库(即保管处)。1958年上半年搬迁华峰公社厅里,当时班级二个,学生100余人,教师4人,学制为3年。 1958年4月,县文教局派吴德和老师前来接管,改为公办中学。下半年定名江山县第四初级中学。学校从华峰迁回长台,由于时间匆促,来不及新建校舍,只好借用民房。办公用具除由道塘山煤矿学校拔来一部分外,其余都发动本地老师自己,设备简陋,条件艰苦,学生宿舍全部设在不到50m2的民房楼上,教师4-5人合一房间。其时,4个班,170余人,教职工11人,余诗发同志任校长,周勤业同志任教导主任。<br> 1959年9月改名为江山县长台初级中学。<br> 1959年由江山县文教局拔款9000元,学校发动师生劳动建校,师生员工全部出动,前往玉坑口公社箬坑大队背来木头,沙石料全部由师生从长台河里运回来。建造了第一幢新校舍,计6个教室(上图右下角),建筑面积480m2。 1959年,县文教局又拔款9000元,建造师生宿舍两幢(上图上面两幅),建筑面积为330m2。 1960年余诗发同志任党支部副书记兼校长,廖其昌同志任副校长,周勤业同志任教导主任。6个班,300余人,教职工23人。1962年下半年建造309m2厨房,同年征荒坡地35余亩辟为操场。(有校牌的学校西大门) 1964年,建216m2学生活动室,后改为学生宿舍。同年建造46m2厕所一个。下半年,余诗发任支部副书记兼校长,王绍益任副校长。学校有新教学用房两幢12个教室,师生宿舍三幢。<br> 1970年秋季创办普通高中,更名为江山县长台中学,王绍益任革委会主任,周隆兴任副主任,8个班,420人(高一104人),教职工36人。<br> 1972年由教育局拔款14000元,建造414m2大礼堂。 <p> 1976年下半年,学校筹资2000多元,在工商局后面创办了校办工厂,有教师工人共5人。1985年,在学校操场东边建造了230m2的新厂房(图中的房子即为校办厂厂房),并改名为“江山县标准件厂”。有固定资产净值79000多元,年产值25万元(第一任厂长是张宏建,刘庭芳、毛赛春也曾任过厂长)。</p><p> 同年还建造了68m2教工宿舍。</p> 1978年,王绍益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李启禄、王国昌等为副校长,周勤业任教导主任。1979年至1980年,由县教育局拔款19000元,建造学校第三幢建筑面积为503m2的新校舍,6个教室(上图围墙后这幢)。至当年止新校舍三幢,教室18个。建筑面积为1463m2。<br> 1981年,王绍益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姜树基为副校长,毛文杰为教导主任,林树茂为副教导主任。学校规模扩大,既有初中、又有高中,是一所农村完全中学。<br> 1982年建造了12个房间的教师宿舍,时称“白宫”。 1983年建造了新食堂(当时造价为70元/平米) 1984年,王绍益为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周存良为副书记,林树茂为副校长,柴维亮为教导主任。由教育局拔款78000元,新建办公大楼(三层)一幢,建筑面积为1083m2。教职工69人。<br> 1985年,朱元祥任书记,林树茂为副校长,柴维亮为教导主任。高中增设农业职业技术班。时年上级拔款14500元,新建水井一口,并安装了自来水。又自筹资金2000元,建筑水泥球场一个。<br> 1988年3月,长台中学更名为“江山市第七中学”。<br> 1989年9月,朱元祥任书记,柴维亮为教导主任。12个班级,学生682人,教职工52人。<br> 1991年,朱元祥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徐良水为副校长,毛文甲为教导主任,郑志华为副教导主任,伍春太为总务主任,朱中福为工会主席。共有班级11个,其中普高(高三)3个,初二4个,初一4个。教职工48人。<br>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二、成长与鼎盛</i></b></p><p> 从创办初期的借用农房到拥有自己的教学用房,从当初的4人教师到50多人,教学仪器设备也从无到有(尽管在10年文化运动被洗劫),教学质量也逐渐提升,上世纪80年代曾一度与江中媲美,位列“仙班”第3!</p><p> 然而,由于高管过快地进行“布局调整”,撤销七中,将一所在江山农村稍有名气的学校推向了濒临“歇业”边缘。</p><p>1991年8月教育局派徐良水前去“救火”!</p><p>(详情参看:回忆录之八:我的十年职教生涯(4))</p> 1991年,虽然高中弱了点,可初中还是长台区第一。 1991年10月,通过调查问卷及向政协提案等措施,总算保住了江山七中的牌子。接下来便是思谋如何使其强大。 鉴于1979.2.17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和1984年老山战役,暴露出我军诸多“弱点”,兵员文化素质不高,难以胜任现代战争,在1992年6月而萌发了向市政府申请创办“江山市预备役学校”,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为部队输送高素质的合格兵源。 1992年7月,市教委与市人武部联合创办江山市预备役学校,学制三年,校址设在江山七中内,两块牌子一套班子。9月28日,江山预备役学校举行盛况空前的开学典礼。<br> 市人大主任严福朝、副市长徐宇宁、市人武部部长毛井水、市人武部政委申屠天德、市公安局长黄立举、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笏龙等在主席台前排就坐。<br><div> 全校共11个班级,其中,高中3个班,开设农经、农机、预备役3个专业;初中8个班(初二初三各4个),学生500余人。<br>学校采用“准军事化”管理模式,以“崇文尚武,勤学苦练”为校训,“德才兼备,文武并举”为校风,执行铁的纪律,铸就铁军,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双铁双严”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文武技能综合提高”的军地两用人才。<br>(详请参看:回忆录之三:我创办了“江山黄埔”(1))<br></div> 1992年11月,耗资1.2万元将办公大楼前面的长台四村毛竹林征为学校用地(后来由徐良水同志到上级争取到经济补助10000元),至此学校占地面积达37.5亩。同年,又由副市徐宇宁牵头直接从市政府拔款的3000元添置图书。<br> 1993年,由市教委拔款28万元,学校自筹15万元,建造建造四层三个单元,五层一个单元的教工宿舍“小洋楼”,建筑面积1226 m2。至此学校建筑面积7000 m2。同年,县教委下拔5万元添置拉力器、跑步机等各种健身器材,供预备役学员训练之用。<br> 1993年3月20日举行了第一次办好预备役学校恳谈会,会议由教委王铁主任主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严福朝、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乃枫、市府办公室副主任周根德及有关部门负责人、17个乡镇武装部长参加了会议。(上图上前排从左市预备役学校校长徐良水、市委常委人武部长毛振水、教委主委王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乃枫)。上图下是第二次办好预备役学校恳谈会。(从右往左:教育局教育科科长毛建华、市委常委人武部政委申屠天德、预备役学校校长徐良水) 1993年5月,学校第一部国防教育专电视题片《学生兵的风采》由江山电视台副台长周登明拍摄制作并播放,6月在衢州电视台《浙西天地》栏目中播放。1994年5月在江山《七彩江城》栏目重播。解说词由市委组织部办公室副主任毛卓兴撰写。 <p> 1994年9月至1995年1月,毛水平任校长兼书记,徐良水任副校长、副书记。共有预备役5个班260余人,在未征得教育局同意的情况下招普通高中1个班40人,教职工45人。(至此,七中没有初中班。上图为:1993年中考三(2)成绩)</p><p> 时年学生参加市10届全民运动会,由于陈容严肃,动作优美,步伐整齐,受到与会领导好评,获得市体委奖励。两名军事教员受到市教委嘉奖,学校声誉大振。</p><p> 931班预备役学员胡艳写的《警钟长鸣》影视评论文章,在衢州市(高中组)评为二等奖,在全省评为三等奖。931班预备役学员徐峰写的政治小论文《听唱杨柳翻新枝》获衢州市二等奖。</p> 1994年11月10日,学校举行首届预备役学员毕业典礼。<br>首届预备役毕业学生46人,应征入伍25人。<br> 浙江省教委黄均水、陈晓,衢州军分区领导政治部主任王庆泽,驻江37972部队政委温德全,市领导严福朝、申屠天德、毛井水,市教委主任王铁,以及全市各乡镇武装部长等领导参加。 1995年2月,徐良水任校长兼书记。学校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办学业绩曾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浙江国防》等报刊上刊登。时年招收保安服务专业91人,预备役机(电)械专业75人,财会专业38人。教职工44人。毕业预备役学员108人,参军入伍44人,入伍率为71.43%。<br>(详请参看:回忆录之三:我创办了“江山黄埔”(2))<br> 1996年5月,由武果毅拍摄的第二部国防教育电视专题片《军人的摇篮》在江山电视台播放,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该片并作为“五个一工程”上送市委宣传部。解说词由武果毅在毛卓兴第一稿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而成。 1996年-1997年8月,徐良水任校长兼书记,王明仁任副校长兼教导主任,毛永华任副教导主任,王绍明任军训处副主任,陈纪雍任总务处副主任。1996年招生196个,其专业为:保安服务专业60人,无线电通讯专业72人,部队医疗卫生专业64人。毕业预备役学员106人,参军入伍约50人,入伍率约70%,占江山总兵源的1/5。普高23人。教职工43人。同年12月28日,由预备役学员祝飞琴等自编自演的大型舞蹈《中华儿女心连心》参加教委元旦会演获一等奖。<br> 普高在七中历史上从此画上了完美的句号。<br> 1997年4月在衢州市参加“九七迎回归”的文艺汇演中再获一等奖。 <p> 江山市预备役学校在1992—1997年间,共毕业6届585名学生。为部队输送了一批高素质的兵源,也为地方建设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p><p>被人们誉为“江山黄埔”!</p><p>(详请参看:回忆录之三:我创办了“江山黄埔”(3))</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三、败落与消亡</i></b></p><p> 1997年9月-1998年7月,朱光根任校长兼书记,李晓华任副书记,姜新瑜任副校长,毛永华任副校长。</p><p> 1998年8月-2001年8月,由副书记李晓华主持。</p><p> 由于学校决策者的“经营迷糊”加上当时大环境,加速了上层高管们启动曾经拖了8年之久的“布局调整”动议,因此,江山市预备役学校于1999年停办,上年招收的预备役学生并入江山七中。2000年招普高4个班。</p><p> 2001年秋,江山七中撤销,在校学生分流到江山四中(七中的学生在上图当时的多媒体教室里度过最后高中生涯的)、五中、六中、教师进修学校和江山中专等学校,继续完成他们的学业。</p><p> 至此,江山七中正式消亡。</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b><font color="#ed2308">四、七中“琅玡榜”</font></b></i></div> 江山七中办学44年,为国家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建设者和劳动者,其中也不乏有当下中国的国防精英。<br> 王绍斌:台州军分区党委委员、中共椒江区委常委、区人武部党委书记、政委。 柴会荣:浙江金控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太平科技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监事长、永安期货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1992年7月毕业于江山市第七中学。1994年7月从浙江财政学校毕业后进入浙江省财政厅工作,先后任浙江省财政厅副处级干部、浙江省财务开发公司财务部经理、浙江省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财务部总经理,具有高级会计师职称,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在财务管理、资产重组与资本运作上具有丰富工作经验。 毛英俊:1992年7月七中毕业生。现为浙江金和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锦绣江山外国语学校董事长。 徐正浩:首届预备役学员。1977年10月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江山市清润火龙果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江山市秋实家庭农场总经理。农场位于石门镇清漾村,现有红心火龙果生产基地100余亩,累计投资1200万元,依托江郎山旅游风景区的优势,逐步形成了集火龙果种植、开发、旅游观光、火龙果采摘、火龙果深加工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农场也先后被评为衢州市示范性家庭农场、浙江省示范性家庭农场、浙江省果蔬采摘基地,浙江省休闲农业示范点。 朱利伟:杭州乙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1992年7月毕业于江山七中。1996年大学毕业后在衢州广电工作。2013年在衢州广电传媒集团广播新闻综合频率总监任上离岗创业,同年,在香港一家传媒集团任高管。2017年与合伙人一起创办杭州乙奇文化传媒,旗下创设少儿语言智能教育品牌“玉米棒”,致力于3-12岁少儿语言能力的培养。目前已在浙江省内开设多家直营连锁校区,接下来将深耕浙江市场,同时向省外布局更多直营连锁校区。 徐兴章:浙江夸迈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创始人,1992年7月毕业于江山七中后,从事IT行业工作多年,在美国朗讯,贝尔实验室,台湾星通,恒生股份等多家公司就职,通过几年的打工,深深懂得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自学了计算机,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等,后来一直从事于医用微型摄像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已经为全球几百家大中型医疗器械提供医用内窥镜技术方案;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一切。 赵普义:原江山市文化局局长兼文联主席、《江山方言》的作者。 <p> 还有:解放军455医院上校院长徐利民,福建厦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政治部教导员毛芳林,江西省上饶军分区动员处参谋姜远建,驻浙空军某部政治委员林建洋,杭州乔司监狱政策研究所所长毛国强,柯城区新新街道党委委员人武部长兼组织委员侯剑峰,坛石镇党委委员、人武部长毛项峰,浙江达峰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徐方正,全国师德楷模朱小平,江山市清湖高级中学书记、校长柴生根,江山市长台初中副校长朱玉成……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b><font color="#ed2308">尾 声</font></b></i></div> 我曾在1997年有编写校志之动因而未果,本次以美篇形式呈现,也算是夙愿得偿吧。<br> 因历史久远,消亡前的“混乱”,资源大量流失,疏漏舛误,偏颇悖谬,势必颇多,祈求七中校友见仁见智,容后续补正。<br> 最后,我弱弱地提两点建议:<br> 一是请保存一些原七中的标志性建筑和物件,以供校友们回“母校”时勾起中学时代的既美好又浪漫的回忆。<br> 二是原七中的档案现存长台初中,可否化一些人力物力稍加整理归类,以供需要的人方便查阅。<br> 如今,原七中校址,已拔给了“长台小学”作校园,庚续启蒙之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