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发烧)是身体主动抗病的机能?还是被动的反应?如何应对。

<h3>“发热”(发烧)是一个常见的症状,几乎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发热”的症状。那么,“发热”(发烧)是身体主动抗病的机能?还是被动的反应?如果是主动的抗病机能,我们就没有必要对它产生恐惧,我们要保护它,支持它。如果是被动的身体反应,我们就要尽量的避免它的出现和发生。就如,喝醉了酒,醉酒的状态,是身体对过量酒精的被动反应一样,我们要采取措施避免醉酒状态的发生。</h3><h3>&nbsp;</h3><h3>一。 首先我们通过了解医学对发热的定义和身体产生发热的机理来评判。</h3><h3>&nbsp;</h3><h3>1)王宪波主任医师《发热》:</h3><h3>&nbsp;</h3><h3>“发热(fever)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h3><h3>&nbsp;</h3><h3>临床意义:发热是疾病发生的重要信号,对诊断疾病,评价疗效和估计预后均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发热也是机体抵抗疾病的一种防御反应。”</h3><h3>&nbsp;</h3><h3>(注:“发热是疾病发生的重要信号”,发热是人体对疾病的预警。“发热也是机体抵抗疾病的一种防御反应”,明确提出是身体主动抗病的机能。)</h3><h3>&nbsp;</h3><h3>“一定程度的发热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有利于抗体的形成,并能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这些防御反应均有利于机体消除各种致病因素。</h3><h3>&nbsp;</h3><h3>在许多急性传染病时,一定程度的发热,常表示机体反应能力良好。若感染严重而发热不明显者,则表示机体的反应能力不良,预后差。”</h3><h3>&nbsp;</h3><h3>(注:“一定程度的发热,常表示机体反应能力良好。”,发热是机体反应能力的表现,能“发热”表示抗病机能好,“不怕烧,怕不烧”;发热的高低并不一定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h3> <h3>2)袁伟主任医师《发热》:</h3><h3>&nbsp;</h3><h3>“发热(fever,又称发烧)是指体温因各种原因超过正常范围,见于各种全身性和局部性感染,以及许多非感染性疾病(如肿瘤与结缔组织病等),它是内科急诊中最常见的症状。</h3><h3>&nbsp;</h3><h3>一般而言,当腋下、口腔或直肠内温度分别超过37℃、37.3℃和37.6℃,并且24小时内温度差波动在 1℃以上,可称为发热。”</h3><h3>&nbsp;</h3><h3>“发热常与致热原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关。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低于调定点时,调定点的冲动发放,调温指令抵达产热和散热器官,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的张力增加或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经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使散热减少,最终导致发热。”</h3><h3>&nbsp;</h3><h3>(注:“调温指令抵达产热和散热器官”,“使产热增多”,“使散热减少”,均提示发热是机体主动地发挥调节功能,是身体主动抗病的机能。)</h3><h3>&nbsp;</h3><h3>“发热发生机制:健康人的产热与散热处于平衡状态。产热与散热过程均受在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存在着与恒温箱温度调节器相类似的调定点,此调定点的高低决定体温的水平。</h3><h3>&nbsp;</h3><h3>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低于调定点时,调定点的冲动发放,调温指令抵达产热和散热器官,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的张力增加或寒战,使产热增多;</h3><h3>&nbsp;</h3><h3>另一方面经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使散热减少,最终导致发热。”</h3><h3>&nbsp;</h3><h3>(注:保持体温的稳定是机体的一项主动性的功能,“产热与散热过程均受在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使产热增加,使散热减少,最终导致发热,所以也是身体的主动调控功能发挥作用的结果。发热时,伴发的寒战,肌肉关节酸痛,皮肤收紧或变苍白,是机体主动调节的一种方式。)(西医学没有中医学“外感寒邪”致病的理论,所以没有感受“寒邪”,“寒主收引”,“寒凝血脉”引起直接的物理性反应的认识,中医学理论认为,寒战,肌肉关节酸痛,皮肤收紧或苍白,是“寒邪”入侵引起的表象。)</h3><h3>&nbsp;</h3><h3>(注:,西医也观察到受寒引起免疫功能降低的现象。搜狗百科《甲型流感病毒》“一定要根据气温的变化,适当地增减衣服,防止因感冒着凉引起的免疫力低下。”)</h3><h3>&nbsp;</h3><h3>“应予以强调的是,目前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包括滥用),或由于应用(包括不适当应用)解热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使上述典型热型已不常见。此外,热型也与机体反应性有关,年老体弱者由于反应性差,即使化脓性细菌感染也常无寒战、高热,而表现为低热甚至不发热。”</h3><h3>&nbsp;</h3><h3>(注:这里要给袁伟主任医师一个大大的赞!他强调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发热是机体的反应性,是机体主动抗病的表现,发热反映了机体功能的强弱,年老体弱者,甚至不发热。所以还是那句话,“不怕烧,怕不烧”。二是明确指出了目前抗生素滥用,解热退烧药和激素的不适当应用,已经明显干扰或打击了身体的抗病机能问题。国家出台禁止门诊输液政策前,许多人一有感冒发烧,就去门诊输液,往往都会用到这三类药,患者还津津乐道的评价,那位医生医技高明,药到病除,却忽视了埋藏下的健康隐患。)</h3> <h3>3)郜桂菊主任医师《感染性发热》:</h3><h3>&nbsp;</h3><h3>“感染性发热(infectiousfever,IF)由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疟原虫等侵入机体所引起的感染出现的发热。”</h3><h3>&nbsp;</h3><h3>(注:“各种病原体,侵入机体所引起的感染出现的发热。”提示发热是对感染出现的反应,似乎是被动的反应。)</h3><h3>&nbsp;</h3><h3>“其发病机制是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其毒素作用于白细胞而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其分子量小,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从而引起发热。””</h3><h3>&nbsp;</h3><h3>(注:“病原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其毒素作用于白细胞而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似乎主动被动反应都有。但是,在体温调节中枢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感染性发热不会出现超高热。王宪波主任医师《发热》:“超高热是指发热超过41℃以上,主要见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包括中暑或日射病,脑部疾病,如严重脑外伤、脑溢血、脑炎与脑肿瘤等,输血、输液污染引起严重热原反应与败血症,麻醉药引起的恶性高热,临终前超高热等。”)</h3><h3>&nbsp;</h3><h3>综合上面的描述和分析, “发热”(发烧)主要还是身体主动抗病的机能表现,我们需要去保护它和支持它。</h3><h3>&nbsp;</h3> <h3>二。中医和西医对“发热”的不同认识。</h3><h3>&nbsp;</h3><h3>中医学对“发热”的认识,直接就表明是机体主动抗病抵御邪气表现出的一个症状。是“正气”与“邪气”争斗的一个表现。</h3><h3>&nbsp;</h3><h3>这里需要明确一下,中医学的“发热”的症状,不是根据体温计的测量结果来定的。只要你主观感觉“发热”,就是有“发热”的症状了,即使体温计的测量结果可能还在“正常”范围内。同样的,如果你主观感觉没有“发热”,就没有“发热”的症状,即使体温计测量的结果提示发热了。这可能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古老的中医已经形成两千多年了,而温度计的发明是近三四百年的事情。另外,鉴于存在个体的差异,无法用一个规定的温度指标来评判所有人。现在的中医也会部分依据体温计的测量值来判断。</h3><h3>&nbsp;</h3><h3>1)如果“正气”盛而“邪气”弱,则可能不需要发热,或仅短时间发热,邪去正胜而身安病退,很快痊愈。在这次的新冠肺炎疾病中,80%是轻症,普通型,有报道,在这部分患者有发热的不到一半,经过简单的休息和支持疗法,疾病自愈,也就是所谓的“自限性疾病”。这个部分常见的多是年轻体壮,免疫功能正常的人,而且同时感染病毒的载量也少。</h3><h3>&nbsp;</h3><h3>2)如果“正气”盛而“邪气”实(强大,或病毒的毒性大),则“正”“邪”交争,出现持续中高热,或高热。经过争斗,可能出现两种转归,一种是大多数的“正胜”“邪退”,汗出热退,身净渐愈;一种是少数的“正虚”“邪进”,疾病加重。在这次的新冠肺炎疾病治疗中,中医进行“温阳散寒”,“温阳化湿”,“驱邪而不伤正”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以及西医学的补充营养,吸氧休息,对症治疗,支持治疗等,就是在帮扶 “正气”,促进器官自身的抗病功能和免疫功能。20%的重症患者,其中15%左右经过积极的治疗,转为轻症,逐渐康复痊愈。而其中的5%左右,“正气”本来稍虚弱,或“正气”在和“邪气”争斗中出现了虚弱的,年高体弱,已经有基础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癌症等)的患者,可能就转为危重症。</h3><h3>&nbsp;</h3><h3>3)如果 “正虚”(正气已虚),而“邪实”(邪气强大,或相对于人体的正气虚弱而言强大),则可能出现重症发热是热度低的中低热,甚至重症而无明显发热的情况。这一部分的患者,鉴于正气和邪气的此消彼长,可能出现两种转归,一种是危重症转为重症,转为轻症,而逐渐康复。一种是危重症经过各种的急救和抢救也无力回天。这次的新冠肺炎有报道“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袁伟主任医师在《发热》中也提示了“热型也与机体反应性有关,年老体弱者由于反应性差,即使化脓性细菌感染也常无寒战、高热,而表现为低热甚至不发热。”。所以,有时候医生说“不怕烧,怕烧不起来”是有其道理的。</h3><h3>&nbsp;</h3><h3>这里就更加明确了“正气”的重要性。因为在新冠肺炎或流感这类急性传染病中,“疫病”中的“疫疠之邪”,有时候邪气的强弱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而“正气”是我们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掌控的。在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中的“护正”和“扶正”, 在平日里的“养正”的中医学治未病和疾病治疗原则就非常的重要。“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平时“养护正气”保持健康,遇到疫情,也能御病防身,既病防变,早日病退身安。</h3><h3>&nbsp;</h3> <h3>三。 “发热”常见门诊和急诊指征。</h3><h3>以下转录自王宪波主任医师的《发热》:</h3><h3>&nbsp;</h3><h3>“发热”急诊(120)指征:</h3><h3>1、出现发热,伴有意识障碍,常提示中枢神经系统的疾患。</h3><h3>2、出现其他危及生命的病症。</h3><h3>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h3><h3>&nbsp;</h3><h3>“发热”门诊指征:</h3><h3>1、出现发热,伴咳嗽、咳痰,持续不缓解,考虑肺、支气管炎症。</h3><h3>2、出现发热,伴寒战,症状持续存在,可见于多种疾病,如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肾盂肾炎、疟疾、急性溶血或输血反应等。</h3><h3>3、出现高热伴发腹泻,症状持续不缓解,考虑肠道感染。</h3><h3>4、出现发热,伴有尿频、尿急、尿痛,考虑尿路感染可能。</h3><h3>5、出现发热伴发皮疹,应注意是否为急性出疹性传染病。</h3><h3>6、出现发热,伴有眼结膜充血,多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h3><h3>7、出现发热,体检发现肝脾肿大,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结缔组织病、白血病等。</h3><h3>出现以上表现须及时就诊。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均须及时就医。</h3><h3>&nbsp;</h3><h3>参考文献:</h3><h3>《发热》王宪波,主任医师 中西医结合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h3><h3>《发热》袁伟,副主任医师&nbsp; 急诊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h3><h3>《感染性发热》郜桂菊, 主任医师 传染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h3><h3>《体温与健康的关系》纪小龙, 主任医师 病理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h3><h3>&nbsp;</h3><h3>净因寺医师焦</h3>

发热

体温

疾病

机体

抗病

主任医师

反应

定点

中枢

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