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官渡》云南昆明官渡古镇游记散文(作者:开楠)2020年3月4日于沪上“多思斋”(副本)

开楠

<p>  官渡古镇位于云南昆明东南郊8公里处,地处滇池北岸、宝象河下游,占地17平方公里。古镇文化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在不到1.5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就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五山、六寺、七阁、八庙等多处景观。此篇《游走官渡》己收录在我即将出版发行的《今声玉润》22万字游记散文集(上卷)里,今天摘录部分章节,以飨读者。</p> <p>  2019年,金秋十月,初秋和景明,天空一碧如洗。</p> <p>  在云南外国语学校董事长陈征博士带领下,赴滇考察一行五人到官渡古镇采风,寻找古镇遗迹,探访古镇逸事奇闻,体验民间生活,挖掘创作题材。</p> <p>  历史悠久的官渡古镇位于昆明东南郊,是昆明地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官渡古镇大门(大牌坊)位于昆明东南郊8公里处,地处滇池北岸、宝象河下游,占地17平方公里。</p> <p>  官渡古镇文化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在不到1.5平方公里里的面积内就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五山、六寺、七阁、八庙等多处景观。</p> <p>  首先,我们来到官渡古镇文化艺术一条街。街“行云轩”紫陶艺术博物馆,五彩云陶创始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马行云教授早己等候。</p> <p>  陈博士向我们介绍说:眼前这位马大师,就是全国陶艺界著名的云南无釉紫陶非遗传承人,《紫陶器皿》云南省地方标准主要起草人,云南省紫陶研究会秘书长,云南紫陶网执行主编,云南《投资与收藏》杂志编委,云南轻纺工业协会职称评定专家委员会委员,云南民族画院特聘书画家,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等。</p> <p>  云南紫陶出自于建水陶,陶泥取自境内五彩山,含铁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强度大,表面高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p> <p>  经无彩磨光,精工细磨抛光,质地细腻,光亮如镜。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誉。</p> <p>  建水陶讲究精工细作,尤其注重装饰,它以书画镂刻、彩泥镶嵌为主要手段,集书画、金石、镌刻、镶嵌等装饰艺术于一身。云南紫陶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有壶、杯、盆、碗、碟、缸、汽锅、烟斗、文房四宝等品种。</p> <p>  我对陶瓷爱好也有三十多年了。参观了“行云轩”紫陶博物馆,我欣赏马教授的陶艺为形、神、气、态和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考古溶为一体,表现出人文素养和精练的制陶技艺。体现了他对选矿、原料制备、技艺加工、烧成等每个环节都有深入的研究,特别是他发明了“阴刻阳填”创艺,开创了云南紫陶艺术的新意境。</p> <p>  随后,马大师事先约请的几位“普洱茶”茶庄彝族姑娘和“普洱茶”非遗传承人,分别为我们一行诠释了“普洱茶”的历史背景、种植方式、加工工艺、储存要素等,并为演示品茗茶艺。</p> <p>  品茶间,云南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家在云南”电视音乐片导演、词作曲家张三教授和云南国画大师冯老师正在用自编自演的云南民族音乐和弦演奏。</p> <p>  张教授抱着吉他边弹边唱,冯老师敲着有节奏的爵士鼓。弦杆斜横于腹前,弦筒置于右胯部,左手扶弦杆,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指甲和指尖部位按弦取高低音。</p> <p>  右手食指上六节套弹拔器触弦发音,弹拔器酷似空心的小陀螺;左手奏出滑音、打音、揉音等;右手弹出有弹、拔、滚、扫等。音色圆润、丰满、浑厚、柔和、清脆。</p> <p>  同时,张教授还用小调演唱了由他自己作词作曲的《家在云南》,唱出了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等,采用了“家、转”二字的上滑音和“吱呀吱”的抛腔,唱出咽腔、点头腔、迟腔。气息积极灵活,富有弹性,每个音都唱的圆滑自然。</p> <p>  云南外国语学校的总校长杨敏博士,随着音乐和歌声的节奏,翩翩起舞;她那夸张的技巧,娴熟的动作,幽默的表情,将所有人都带入,一个古老又神秘的云南。美好,幸福,开心,有趣。听得、看得大家如痴如醉,久久不忍离去……</p> <p>  金刚塔又名“穿心塔”,大家约定在这里集合。该塔建于明朝天顺二年(1458年),清康熙五(1666年)地震,塔上部毁坏,清康熙三十五年(年1696年)重修,1982年又加修葺。</p> <p>  金刚塔是我国唯一的一座全部用砂石砌成的宝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久的一处砂石构筑的典型喇嘛式佛塔。主塔高大雄伟居中,高16.05米,周围的四座塔仅高5米。</p> <p>  官渡八景之笔写苍穹:妙湛寺前,有13层密檐方形实心塔两座,东西相对峙。每值冬秋夜晩,玉兔东升,塔受光的照射倒影很似笔尖,阴影移动。犹如神人大师挥动大笔,书写诗篇,赞美天地,祝福人间。</p> <p>  金刚夜语,此系地方传说,原妙湛寺大门两侧有泥塑金刚像,寺内僧人较多。至于今织布营村西面苍沟大桥,僧人依稀看见两位金刚正在桥边窃窃私语。故名此桥为金刚桥。</p> <p>  螺峰叠翠。纯系螺蛳壳堆积而成。螺壳是古代居住渡口渔民食螺肉后遗物堆积层,层中夹有较多陶器片屑。山巅上建有法定寺,是官渡古镇六寺之一。在此山四周植有柏树,依山脚层叠至山顶寺周围,每晨阳光照射在树叶上,碧绿层叠,交相辉映,令人留恋忘返。</p> <p>  古渡渔灯,固古时滇池东岸延伸至附近,曾经置为东渡口,是东西往返必经水路要道,在渡口处设置灯塔,晚间塔内灯光明亮,作为滇池船只投宿渡口标帜,加之渔船上灯火闪烁,恰似满天灿烂星光,奇丽无比。</p> <p>  杏圃牧羊,是古代士大夫和游客赋诗、饮酒,对奕作乐之胜地,身处其中心旷神怡。每年春天绿草丛生,村中牧童每天齐集放牧羊牛。牧童载歌载舞,捉迷藏,玩游戏,欢快异常,充分展示春日来临的乐趣。</p> <p>  云台月照,云台宫前有半圆形水池,池中有洞穴,出水量大,常年水清如镜,每当晩间月明时节,深夜月稍偏西,整个宫殿倒影于池中,清风拂过,宫影荡漾,恰似水晶宫,煞是好看。</p> <p>  凌云烟缭,凌云阁在今孔子楼址,1837年赛典赤为云南平章政事后,因其提倡儒学,大兴修建孔子庙,将此阁改为孔子楼。《凌云阁赋》碑文中:“登斯楼夕阳满楼穿疏透阁,襄影蒙龙,斜辉飘落玉宇。”楼阁北近宝象河堤,其余3面住宅环绕,晨夕薄雾炊烟四起,久绕斯阁不散。</p> <p>  可惜这些美景今日大多不复存在……</p> <p>  官渡原名“窝洞”,是滇池岸边一个螺丝壳堆积如山的渔村。这里云水淼霭,薰风无浪,风光如画。早在唐代,唐代“窝洞”便是南诏王公游览滇池时理想的驻足之地。</p> <p>  宋代,大约在1180年至1190年间,驻守“鄯阐”的演习高生世,常乘舟至“窝洞”游览。高生世的船绳于岸边,于是便把“窝洞”命名为“官渡”。高氏似乎对官渡情有独钟,干脆把官渡划为自己直接管辖的治所,于窝洞置官渡县治,并修建了城池。</p> <p>  官渡的文化、官渡的艺术、官渡的音乐……本是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无法掩卷,就揣在怀里继续重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