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李世瑜,河南台前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著名诗人,社会活动与文化学者。曾任共青团县委副书记、地方党史主编、县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沿黄诗词学会会长。已出版《古韵新声》、《春风秋雨》、《蓝田种玉》等六部诗集。论文《中华诗词的社会功能》、《论当代诗词的前途与命运》、《写诗十要》曾获中国社科院一、二、三等奖。其事迹已载入国家文联《中国当代诗词艺术家大辞典》、《中国优秀专家学者大辞典》。</h3> <h3><br></h3><h3> 写诗十要</h3><h3> 要写诗,要写出好诗,有一定的要求和标准。我从实践中总结出写诗的十大要点,也就是“写诗十要”,今天呈献出来供大家参考。</h3><h3> 一、兴趣要浓</h3><h3> 你要学诗、写诗,成为诗人,首先要对诗抱有浓厚的兴趣。兴趣产生动力,爱好造就专长,只有真正爱好诗的人,才能学诗、写诗,才能懂诗、工诗。我在一九九八年写了一首七绝《夜吟》,这样形容写诗:“西流星汉夜更深,诗海寻芳苦探吟。几度灯前敲玉板,胡须捻断两三根。”半夜三更,灯火阑珊,万籁皆寂,一位白发老者在微弱的灯光下,诗海寻芳,苦思冥想,捻断胡须,寻找佳句。如果对诗没有浓厚的兴趣,他是不会这样做的。这首诗在《李杜杯》竞赛中评为二等奖,可见写好诗,必须要有浓厚的兴趣,。我们说你有没有诗人的“天赋”,最基本的就是看你有没有对诗的爱好和兴趣。即使你有好的记忆力、感悟力和想像力,如果你对诗毫无兴趣,那么你就可以成为别的科学家、艺术家,但决成不了诗人。</h3><h3> 二、品位要高</h3><h3> 品位要高,即格调要高,人品要高。想作诗,想作诗人,首先要有好的人品。人品即诗品。只有人品高,才能诗品高。明代于谦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又是一位廉洁、正直的清官,他可与包拯、海瑞同垂青史。他在十七岁时写的《石灰吟》,通过石灰拟人化的描写,表达了他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清白正直的崇高志向。诗是这样写的:“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他的诗与人同等清白、正直。抗金名将岳飞,他以“精忠报国”的光辉形像,千秋万代令人敬仰。他的《满江红》词充满豪情壮语,表现了迫切要求报仇雪耻、收复山河的壮志,对千百年后的爱国者都起着鼓舞作用。“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是多么壮怀激烈的诗句啊!“世纪颂”一等奖获得者熊鉴定的《庆澳门回归》写道:“几代遗民北望痴,中原不见动王师。千双虎眼盯孱鹿,万里狼烟醒睡狮。尽瘁初闻诸葛语,开怀又读岳飞词。荷花喜共荆花放,吐艳喷香正此时”。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人品自现。要使你的作品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和塑造人,首先要修养好你的人格和灵魂,以提高诗的品位。</h3><h3></h3><h3> 六、构思要巧</h3><h3>诗的构思,是诗人对创作的作品,从思想到形式,从题目到章节的全面安排和设计。构思的好坏巧拙是诗作优劣成败的关键。在构思时一定要在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安排上下功夫。并结合形象思维,巧妙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和修辞方法,使诗篇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切忌平铺直叙,一览无余。这里给大家介绍几首构思好的例诗。福建林宗峰的《斗笠》:“愿随大众历风尘,羞向闲夫作比邻。日晒雨淋常自乐,身居人上不欺人。”构思的多么巧妙。湖南王巨农的《无题》也构思得很好。写的是一位巾帼才女1948年结婚,不久丈夫被抓到台湾当兵,她一直等了四十年,以**家属身份承受种种压力和欺凌,但他不变初衷。1989年丈夫终于回来了,见她一直等着自已,十分感动,决心定居大陆。当她听到丈夫在台湾结了婚时,她深明大义,劝他回去,她甘心孤守晚年。写得特别亲近感人。诗是这样:“柳色年年绿涨深,东君一去邈难寻。红颜早付潺潺雨,白首犹存耿耿心。老去镜园今夕梦,归来人剩旧时音。行舟欲系千斤石,又怕寒生隔岸衾。”长沙黄义顺的《毯子》:“几片鸡毛想上天,结交借重小铜钱。抬头更羡风筝好,平步青云一线牵。”二十八个字对官场丑态刻画入木三分。它的构思十分巧妙,是对“钱、线”的有力批判。</h3><h3> 七、选材要精</h3><h3>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以成为诗材料的事物成千上万。诗人大可从中选取素材,进行加工,确定诗题,写成诗篇。但题材有大小粗细之分,有雅俗文野之别,必须在洞察之,明辨之,深思之的基础上细观之,精选之。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统统入诗。有这样几首诗请大家鉴别:①《钓后》:“柳条穿鱼嘴,干棒戳狗牙。”无聊之极。②《闲情》:“吃罢早餐把碗丢,我到后院看石榴”。写得干枯无味,毫无诗意!这样的素材怎能入诗?选材要选大的、重的、举国举家的,如建国六十周年、港澳回归、北京奥运、神舟升天、歌颂英烈、缅怀伟人等等,如此方可撼国撼城,令人振奋。不要搞那些“鸡毛蒜皮”、“风花雪月”之作。</h3><h3> 八、语言要新</h3><h3> 诗是语言艺术。诗的语言必须是新的`美的,有创造性和艺术魅力的语言。要具有形象而生动、新颖、丰富多彩,常写常新。诗的语言要避免与古人同、与他人同、与自已同。要注意简洁精练,必须练字、练句、练意,力求篇中有警句,句中有诗眼。诗人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用得很好,他这么一“闹”,就把一个百花怒放、春光明媚、莺歌燕舞的春天给“闹”出来了,没有任何一个字可以代替它。苏东坡是个大学问家,他写的《有美堂瀑雨》,几经修改,有警句一处:“天外黑风吹海立”。这个“立”字可与“闹”抗衡,是两峰对立,雄伟感人,“立”起来的大海,像一个力大无穷的巨人,使人惊、使人骇。它的气势大,境界高。</h3><h3>九、底蕴要深</h3><h3> 一是生活底蕴要深。现实生活是一切文学创作的源泉。诗人要有生活体验和生活积累,要仔细观察,“处处留心皆学问”嘛。二是文化底蕴要深。书本知识是前人生活的总结,必须加强学习。非学无以富才,只有“学富五车”,方能“才高八斗”,只有“读书破万卷”,方能“下笔如有神”。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雪》、苏东坡先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绝唱,以及李白、杜甫、韩愈、李商隐、李清照的那些感人肺腑的诗句,如果自已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万万写不出来的。所以我们要虚心的学习、学习、再学习。</h3><h3> 十、音律要畅</h3><h3> 音韵、声律是构成诗词音乐美的重要因素。历代著名诗词歌赋,都是具有吟咏和歌唱的特质的。古人云:“吟咏之间,要有吐纳珠玉之声”,“咏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就是说好的诗篇要在朗颂时流畅顺口,欣赏时悦耳动听,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迭宕的韵律美和回环流畅的音乐美。所以我们写诗必须讲究音韵与节奏的和谐流畅,使之易读、好记、动听,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h3> <h3>宋词的认识与管见 </h3><h3>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三颗璀璨的明珠。它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反映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凭赞英雄人物。咏物抒怀,鞭挞腐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传颂不已。词是在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样被人民群众所喜爱。历代词人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他们精雕细琢写出了许多绚丽多彩,风格优美,文字精炼的作品,表现出我国文学艺术的特色。我对词了解甚少,谈不上什么“论说”,只能算作认识和管见吧。愿与大家切磋。</h3><h3> 一、词诗曲之分蘖</h3><h3> 诗词曲之间有着明显的形式,风格和意境方面的差别。人们常说:诗庄,词媚,曲俗。诗阔,词幽,曲畅。诗境浑厚,词境畅新,曲境平易。诗重含蓄,词重明丽,曲重清婉。举例说:“夜阑更炳烛,相对无梦寝”是诗,“今宵剩把银灯照,犹恐相逢在梦中”是词。“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诗,“杏花素影里,吹笛到天明”是词,“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买杏花”是曲。“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是诗,“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是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曲。同样是出于艺术歌唱,同样是描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分呢?这是因为形成的时代先后有别,随风气转换,口语转型,曲调变化而发生变化而已。</h3><h3> 诗,最早起源于民间,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诗经》的基础上,屈原创作了《楚辞》,魏汉时有了乐府。到了南北朝,出现了律诗的雏形,至唐则发展的更加完美,律成为唐诗中的重要形式。中唐是我国诗的最盛时期,这时诗人如林,名句如珠,名诗如潮。面对浩海的诗作,如何评价和区别诗的优劣?唐王朝定了个规矩,也就是格律,法度。规定了押韵,平仄,对仗。这在诗的发展史上是个光辉的里程碑。另外,格律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随而出现了绝句和律诗。这是诗的沿变和基本特性。</h3><h3> 词,是在诗的基上发展起来的,到了宋代发展到顶峰。北宋时,欧阳修等人继承了晚唐风格,其词简炼含蓄。柳永,秦观,李清照用笔灵活,风格显得有变化。苏轼开创了豪放的一派。辛弃疾在苏的基础上更扩展了范围,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思想。从词的特征讲,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一般来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阙),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一首词有的只分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词有时会不符合上述规律,因为早期是和着曲子写的,因此它最注重的还是与曲的配合。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0字以内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h3><h3> 曲,产生于词的基础上,盛行于元代。我国南方原来流传着一种曲子,以说唱的形式活跃在民间,称南曲,主要是写男女爱情之类说唱。元朝统一中国后,把北方大草原上的雄壮浑厚曲子带到中原,与南曲合并了,成为后来的元曲。元曲也是有谱的,以谱填曲。它的特点是:俗易,直白,诙谐,幽默。后人把元曲分为两类:有文采的称为乐府,无文采的叫作俚歌。元朝曲人如云,名家主要有马志远,关汉卿,王实甫,白果等人。其名作有:《西厢记》,《窦娥冤》等。马致远的“天净沙”成为后来的千古绝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h3><h3>2、起结</h3><h3>诗词开头和结尾都重要,方法、原理相同。如说“凤头、豹尾”;起如爆竹,结如撞钟;突然而来,悠然而去。这就是说,开头原则上要开门见山,引人注目,振起全篇,结尾要神完气足,有力度、深度,余音袅袅,余味不尽。</h3><h3> 小令篇幅短小,容量有限,往往离首即尾,开头来不得一点闲笔。常直写其人,如欧阳修《南歌子》“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直写她的头饰,以见其美丽活泼。或直叙其事,如辛弃疾《鹧鸪天》开头就是“壮岁旌旗拥万夫”,而不说故乡的沦陷,如何参加和组织起义部队等。或直抒其情,如李煜《望江南》以“多少恨”开头,马上进入本题。或直写景,如秦观《行香子》,开头就写春游所见,“树绕村庄,水满陂塘”。</h3><h3> 长调开头,或如横空出世,大气包举。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境界阔大,雄视千古。壮阔的景象,带出重大的历史事件,衬托得意的英雄豪杰,再引发自己的感慨。又如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发端突兀,气势雄浑。因中原未收复而“壮怀激烈”,因国耻未雪而仇恨不灭,决心驱逐敌人,收拾好旧山河。开头不仅振起全篇,也笼罩全篇。</h3><h3> 长调开头,也可以从容闲雅,淡淡而起。如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交待时间地点,是暮春的西湖,景色趋于暗淡,初步透露作者的怅调情绪。以后逐步通过景物加浓感情色彩,惜春、伤春,暗伤宋亡,人非物也非,不胜今昔之感。</h3><h3>开头的语句形式,根据词调的不同情况和表达需要,可以单起或对起。单起以突兀笼罩为贵,如上述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对起以从容整炼为高,如上述《高阳台》“接叶巢莺,平波卷絮”。</h3><h3> 开头为了给人以突出鲜明的印象,或显示主题,词人有时采用倒装、倒卷的方法。小令如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是在他昨夜梦醒以后,而不是昨夜那游上苑的欢乐的梦中。按照实际情况,“多少恨”应放在后边作结束,作者却将它置于开头,动人心弦;让“花月正春风”作结尾,又余意不尽,两全其美。长调如姜夔《扬州慢》,按散文一般笔法,开头应是“初程解鞍少驻”,然后写出驻的地方,可是作者开头就交待驻地,对起,“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令读者心驰神往;又与下文的“废池”、“冷月”等形成对比和反差,使全词深切地抒发了今昔盛衰的诸多感慨。</h3><h3> 词开头的具体方式很多,写景,写人,叙事,抒情,议论,设问,反诘,追忆,交待,比兴,不一而足。总之,要有利于内容的表达和主题的开展,与全诗很好地结合,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h3><h3> 结尾讲究的是意留言外,句绝而意不绝,余味无穷。历来词人,既注意起句,更重视结句,甚至认为“一篇全在尾句”(姜夔《白石道人诗说》)。常见结尾的形式有以下几种:</h3><h3> ㈠、以写景作结。不仅写景的词,可以用写景收尾(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就是叙事抒情的词,也可以用写景作结。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往往更富余味。如李白《忆秦娥》,由写秦娥的孤寂凄苦,离情别绪,到“咸阳古道音尘绝”,结束用“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个字,只写景象和境界,悲凉而又雄阔,千古兴衰之感都寓其中。</h3><h3> ㈡、以叙事或描状作结。如欧阳修《南歌子》,前边写了女主人公的装饰,“笑相扶”,弄笔,描花等,表现了她的美丽、娇柔、天真、活泼,结句“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更表现了她的聪慧狡黠,借学写“鸳鸯”两字来吐露自己的情爱,这是人物的传神写照。</h3><h3> ㈢、以抒情作结。这种写法比较普遍,结句往往是全词思想感情的集中和升华。一般是直接抒情,如李煜《相见欢》:“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有用表达愿望、决心或理想来抒情作结的,如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岳飞《满江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h3><h3> ㈣、以比喻作结。词中也较常见。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结尾的具体形式,还有议论,发问,反诘,感叹,对比等。</h3><h3> 结尾要注意扣题点题,照应前文,照应开头。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结句“西北望,射天狼”,既照应了下片的“酒酣胸胆尚开张……”,也与全篇开头“老夫聊发少年狂”遥相呼应。双调词有两结,上片的结句要如奔马收缰,有欲止而不止的势头,以便下片继续开拓。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h3><h3>3、过片</h3><h3> 双调词下片开头叫做过片。因为下片开头首句字数平仄多与上片首句不同,所以过片又称换头和过变。过片是词前后两段即上下片的衔接处,虚实转捩处,一般在过片处换意,但又不断了上片的词意。过片大致相当绝句的第三句,起着承转(主要是转)的重要作用。过片要求过渡自然,衔接紧密,能转处新意。过片常见如下情况:</h3><h3> ㈠、承上启下,或总上括下,好像连接两岸的桥梁。如辛弃疾《鹧鸪天》,上片怀想青年时代率部抗金、南归渡江的战斗场景,下片慨叹闲居至老、壮志不酬,过片是“追往事,叹今吾”,一属上,一属下。又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过片“遥想恭谨当年”,既承接上片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又开启下文的英雄事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h3><h3> ㈡、立即转换新意。叙事则直写新事,如周邦彦《蝶恋花·早行》,上片写人早起,过片“执手霜风吹鬓影”,是写分别。宋祁《玉楼春》上片写浓丽的春景,过片“浮生长恨欢娱少”,立即转入抒情。</h3><h3> ㈢、过片与篇首对照,使上下片两相对比。如欧阳修《生查子》,上片开端是“去年元夜时”,过片是“今年元夜时”,前欢愉,后愁苦。</h3><h3> 过片必须使意脉贯通,使上下片两相连属,如藕断丝连。绝句成功,贵在善转;词的优胜,与过片吞吐之妙有很大关系。</h3><h3> 4、转折</h3><h3>一般说来,诗以雄直取胜,词以婉转见长。小令寥寥数语,也宜曲折含蓄,有言外不尽之致。长调更宜曲折回旋,造成波澜起伏之势,尽态极妍。这就需要在写作时注意转折,注意顿挫。</h3><h3> 长调转折如苏轼《水调歌头》,中秋,因月而生上天的奇想,但唯恐“高处不胜寒”,不如留在人间起舞弄影;可是在人间又不舒畅,长夜无眠,心念兄弟天各一方,不得团聚,明月为何偏又常常团圆,岂不是对人的嘲弄?继而转念月的阴晴圆缺是千古不变的自然现象,人间的悲欢离合也是从古以来的常事,又自我宽慰,替月分解;最后是“但愿”,更进一层,既然月与人从古难全,那就惟有各自珍重,长期同沐月的光辉,永不相忘。层层转折,越转越深。</h3><h3> 小令转折如冯延巳《谒金门》。词写一个贵族女子春天独居的寂寞无聊。风乍起吹绉满池春水,使她的心也不平静;为了排遣苦闷,就揉搓杏花蕊,引逗鸳鸯在香径里慢行,这多少给她带来了欢愉,暂时忘掉自己的寂寞;但是看到鸳鸯的成对成双,不用说又勾起了自己独处的烦恼,引起对心上人的怀念;她抛开鸳鸯,凭栏看池塘鸭嬉,仍然提不起多少兴致,心事重重,垂头过久以致碧玉搔头斜坠;她整日盼望心上人而终不来,快绝望了,忽地听到喜鹊叫,她抬起了充满希望和喜悦的眼睛。词如池塘的涟漪,波折不停,最后掀起了一个较高的波浪,定住作结。意余言外,女主人公将会有更大的失望。婉转含蓄,耐人寻味。</h3><h3> 词的转折,有时借助于表示转、让步、进层等关系的词语,如:但,更,尚,又,况,待,纵然,漫说,不道,莫怪,谁料,更那堪,最难禁,似这般等。</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br></h3> <h3><br></h3><h3> 各具匠心的咏雪诗</h3><h3> 历代咏雪诗很多,立意也因诗人的胸襟、遭遇、构思的不同而写出的诗各异。 柳宗元在变法失败后,心情孤独愁闷,他的咏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毛泽东长征途中,予见到革命胜利的到来,写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h3><h3> 雪,在环境不同的诗人眼中,有截然不同的形象。贬谪途中的韩愈,把雪祝为前程中的障碍:“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兰关马不前”。而富有雅兴的卢梅坡的眼里,雪显得春意盎然:“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苏东坡关心黎民疾苦,他把雪的“润物无声”的情态、风姿,写得宛然在目。</h3><h3> 诗言志,从咏雪诸例中,我们也可以悟出“文如其人”的道理。诗友们,你说是吗?</h3> <h3><br></h3><h3> 诗重言志抒情</h3><h3> </h3><h3> 《尚书·尧典》云:“诗言志”。这是中国古人关于诗的最权威、最经典的一句话。它是中国诗论的“开山的纲领”(朱自清语)。“毛诗序”亦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如果说西方的诗重在对人类生活的摹仿和再现的话,那么,中国的诗则重于抒怀,即“言志”。</h3><h3> 在中国是正统的文学是诗。而在中国诗的大洋里,最本质和最厚重的是抒情言志诗。诗因其抒情言志,而且有人情人性之美,因此能产生心灵的共鸣与共振。其影响力是久远的。这为中国与世界的诗史所证明。举例如鲁迅先生的诗:</h3><h3>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h3><h3>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h3><h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h3><h3>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h3><h3>――抒情言志,高人一筹,成为千古绝唱。要记住:写诗必须言志、抒情!</h3> <h3><br></h3><h3> 诗作怎样开头</h3><h3> 人们常说写诗开头难。怎样开头?要根据题材而论。常见的形式有:</h3><h3> 一,写景――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h3><h3> 二,叙事――如“故人具鸡黍,邀我到田家”。</h3><h3> 三,抒情――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h3><h3> 四,议论――如“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h3><h3> 五,追忆――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h3><h3> 六,发问――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宫城外柏森森”。</h3><h3> 七,比喻――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T绿丝绦”。</h3><h3> 八,史实――如“王凌楼船下溢州,金陵王气黯然收”。</h3><h3> 开头,古人称“凤头”,意思是开篇就能引人入胜,并为下面几联留下广阔的空间。</h3><h3> 记住,写好开头犹为重要!</h3> <h3><br></h3><h3> 咏物诗要寓意</h3><h3> “托物言志”,是咏物诗的重要特征。于谦的“石灰吟”就是有名的咏物诗,对读者有陶治情性,砥砺意志的作用。又如广东诗人林宗峰的“咏斗笠”:</h3><h3>愿随大公历风尘,羞与闲夫作比邻。</h3><h3>日晒雨淋常自乐,身居人上不欺人。</h3><h3>――既咏物,也咏人,诗品、人品和谐统一。</h3><h3> 另一类咏物诗,则是咏物兴感,或抒怀,或讽世,启人联想,催人警醒。如老诗人广东黄毅顺的“毽子”:</h3><h3>几片鸡毛想上天,结交借重小铜钱。</h3><h3>抬头又见风筝好,平步青云一线牵。</h3><h3>――廖廖二十八字,写官场丑态入木三分。毽子是鸡毛借铜钱压底才上扬的,风筝是借一线牵动方可青云直上。这种靠金钱和线的手段谋官,借亲友关系腾飞者,是尖刻的针砭。</h3><h3> 以上两首咏物诗,都是含有深刻寓意的,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从咏物中包涵着深刻的人生或伦理道理。</h3><h3> 要记住:咏物,不能白咏,要有寓意。斯言善也!</h3> <h3><br></h3><h3> 写诗要注意形象</h3><h3> 诗词作品要用形象的形式反映现实生活,使人谈起来具体、可感、生动,能唤起人们的思想感情。如《插秧女》:</h3><h3>插秧姑嫂颊如霞,秀发粗疏髻半斜。</h3><h3>点水蜻蜓纤手巧,平畴织出碧窗纱。</h3><h3> ――读完诗,插秧女的形态、动作和劳动成果,历历如在目前。《竹枝词》也是如此:</h3><h3>手挽长藤扎木排,巧逢情妹洗衣来。</h3><h3>芙蓉掉进江心里,一朵鲜花水底开。</h3><h3> ――用“鲜花水底开”一比,其绰约风姿和盘托出。</h3><h3> 形象性当然不限于描写人物形象。比如“愁”字,历代人都写过,但写的角度不同,愁的形象也千姿百态。且看:</h3><h3>李欣:“请量东海水,看取深浅愁”――“愁”有了深度。李清照:“载不动,许多愁”――“愁”有了重量。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有了长度。等等。</h3><h3> 由于诗人对客观景物有深入的体察,而且以情注景,使外观和内感融化无痕,因而能产生形象感人的艺术效果。</h3><h3> 写诗不能直说,通过形象表达才叫诗!</h3> <h3><br></h3><h3> 动人春色不需多</h3><h3> 初写诗的人,往往堆砌一些华丽词藻,结果华而不实,不能动人。原因何在?主要是却乏生活实感,东拼西奏一些华丽词句,不能打动人心。</h3><h3> 让我们看看前人的“月夜”:</h3><h3>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栏干南斗斜。</h3><h3>今夜却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h3><h3>――诗中的月色、星光、虫声、绿窗纱,都是极普通的物件,可是经过诗人精心的安排,一幅大地春回,静穆幽丽的画面,历历如在目前,如闻其声,如见其境,优美雅致,妙趣横生。</h3><h3> 写这些景物,只能写与些相关的有代表性的东西,不能多,更不能无关,写出来才象,才真实。</h3><h3> 艺术形象是反映客观生活的特殊形式,是具有感性的,能唤起美感的情趣。这就要我们在动笔前仔细的观察和思考,从纷繁的事物中,能提炼出最能表达自己具体感受的典型形象。</h3><h3> 记得有人曾以“雄鸡一声”和“蛙声一片”来比喻写作上的精练与繁冗,是有道理的。因为“雄鸡一声”可唤起千门万户,而“蛙声一片”却只能使人觉得杂乱无章。</h3><h3> “动人春色不需多”,名人斯言!</h3> <h3>论诗词的鉴赏标准</h3><h3>鉴赏你写的作品好与劣、精与拙,区分的标准有三:</h3><h3>一,情真。</h3><h3>没有情,就没有诗词。没有炽热的情,就不是诗词,是有韵的顺口溜。诗贵注情,如岳飞的《滿江红》、苏轼的《大江东去》等。</h3><h3>二,味厚。</h3><h3>严羽讲:“诗有别趣”。诗词不能说教,要有趣味。抒情要有情趣,状物要有物趣,说理要有理趣。诗趣可增话诗的可读性,使人过目不忘,铭记在心。</h3><h3>三,格高。</h3><h3>就是诗的规定要高。要关系到国计民生,人民和民族的利义。一件小事也要升华,以小见大。所谓高格,指作品能引导大家进入一种高尚的境界。诗品决定人品。好的诗,都能反映作者高尚的人格和审美情趣。</h3> <h3><br></h3><h3> 写咏物诗要寓意</h3><h3> </h3><h3> “托物言志”,是咏物诗的重要特点。于谦的《石灰吟》是有名的咏物诗,对人们有陶冶情性、砥砺意志的作用。湖南刘伯林的《咏粉笔》:</h3><h3>近墨仍然白,冰心不染埃。</h3><h3>为君能解惑,何惜骨成灰。</h3><h3>又如福建林宗峰的《咏斗笠》:</h3><h3>愿隨大公历风尘,羞与闲人作比邻。</h3><h3>日晒雨淋常自乐,身居人上不欺人。</h3><h3>——既咏物,也咏人,诗品,人品活谐统一。另一种咏物诗,则是因物生感,或抒怀,或刺世,启人联想,催人警醒。如湖南黄毅顺的《毽子》:</h3><h3>几片鸡毛想上天,结交借重小铜钱。</h3><h3>举头更羡风筝好,平步青云一线牵。</h3><h3>——寥寥28个字,写官场丑态入木三分。毽子是鸡毛借铜钱压底才可上扬的,风筝靠一条丝线牵引才可青云直上。这对靠金钱手段升官,借亲属关系腾达者,是尖锐的疯刺。</h3><h3> 北京陈剑锋老师说:“咏物诗要不即不离,工细中且缥渺之致。”如果描摹物象过于泥切,则成了谜面,有粘筋带骨之嫌;如离物象太远,则又不成咏物诗了。所以,写咏物诗不能单独地写颜色、形态,更重要的要寓意,要生动、形象,要人格化。</h3> <h3><br></h3><h3> 诗的形象性</h3><h3> 诗词要用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读起来感到具体、可信、生动,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如《插秧女》:</h3><h3>“插秧姑嫂颊如霞,秀发粗疏髻半斜。</h3><h3>点水蜻蜓纤手巧,平畴织出碧窗纱。”</h3><h3> ——读完全诗,秧女的形态、动作和劳动成果,历历目前。《情歌》也是如此:</h3><h3>“手挽长藤扎木排,巧逄情妹洗衣来。</h3><h3>笑容掉进江心里,一朵芙蓉水底开。”</h3><h3> ——用“芙蓉水底开”一比,情妹的绰约风姿和盘托出。</h3><h3> 以上是描摩人物形象的两例,确实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使人物更加生动、鲜活。由于诗人对客观景物有深入的体察,而且以情注景,使内观和内感融化无痕,因而能产生这样形象感人的艺术程度,令人神往,过目不忘。所以,写诗要注意形象性。</h3><h3><br></h3> <h3><br></h3><h3> 意境</h3><h3> 初学写诗者,好堆砌词藻,结果华而不实,不能感人。何因?主要是缺乏生活,东凑西拼些华丽词句,当然不能感人了。请看唐人《月夜》:</h3><h3>更深月色野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h3><h3>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h3><h3> ——诗中的月色、星光、虫声、绿窗纱,都是极普通的事物。可是通过诗人精心安排,一幅大地春回、静穆幽丽的画面,历历在读者面前,如闻其声,如历其境,心旷神怡,妙趣横生。又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展现了美好江南春色。“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而春光灿烂,蜂飞蝶舞生动景象就跃然纸上。</h3><h3> ——这些诗句的艺术效果其所以如此之佳雅,是由于诗人满怀生活激情,通过细致观察,抓住自然景物的特征,以精炼的语言,创造了优美、清新的意境,给人以生意盎然的情趣。</h3><h3> 记得有人曾以“雄鸡一声”和“蛙声一片”来比喻写作意境的精炼与繁冗,是有道理的。因为“雄鸡一声”可以喚醒千家万户,而“蛙声一片”却只能使人觉得杂乱无章。</h3><h3> 要记住!好诗必须有好的意境。</h3> <h3><br></h3><h3>诗,等于画加话。</h3><h3> 画,就是画面,就是形象。话,就是诗人要表达的心声。如:</h3><h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h3><h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h3><h3>——前两句是画,雄浑壮丽;后两句是话,含有哲理。确实是“画”十“话”。</h3><h3> 又如:</h3><h3>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h3><h3>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知君。</h3><h3>——同样前两句是画;后两句是话。 当然,创作时,诗人独具匠心,在章法上,有的写景开头,有的有抒情开头。“画”和“话”没有固定的程序,但二者是少不了的。如刘禹锡的《乌衣巷》:</h3><h3>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囗夕阳斜。</h3><h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h3><h3>——前两句是画,后两句也是画。但通过这些画,却道出了桑田沧海,人世无常之变。这叫“画外话”或“画外音”。</h3> <h3><br></h3><h3> 写诗要讲比、兴。</h3><h3> “比”,就是打比喻。如:“日出东方红胜火”,“江南江水绿如蓝”。“红胜火”“绿如篮”就是打比喻。打比喻能使诗更生动,更形象。</h3><h3> “兴”就是先说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满天风雨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先写风、雨、愁,目的是革命不怕断头。 先写雨中衰败的老树,日的是写诗人自己年老体迈还在恶劣环景下写诗。兴,可以加深主题,得到升华。</h3><h3> 要记住,写诗最基本的手法就是“比”和“兴”。</h3> <h3>闲赋</h3><h3> 红尘奔波数十载,终有去“官”应“民”之乐。赋闲时久,亲友乍见,脱口而出:发福了!上磅一称,果见增斤。</h3><h3> 赋闲之中,尽品人间八有: 细烹熟煮,有清淡之饮食;应时而息,有充足之睡眠;聚友说笑,有棋牌之愉乐;穿街走巷,有亲友之往来;游山玩水,有游览之心旷;节庆假日,有合家之天伦;晨练暮息,有筋骨之劳逸;吟诗填词,有风雅之情趣。</h3><h3> 赋闲之中,已有赏心之十四事: 河边柳下漫游,秋江春水行舟,署夏临流濯足,冬日踏雪逐鹿,新年房前爆竹,十五月夜登楼,清晨邀友漫游,卧床开灯夜读,下棋寻找对手,荧屏足蓝排球,聊谈幽默含蓄,结交三教九流,垂钓鱼儿上钩,公园逗鸟玩猴。</h3><h3> 赋闲之中尽享世间八无: 无文山之繁重,无会海之浩渺,无旅差之劳苦,无应酬之醉酒,无扯皮之烦恼,无权力之虞诈,无上司之批刮,无下级之怨骂。</h3><h3> 赋闲之中抛去烦心之十事: 对上喝彩奉场,对下神气十足,办事缩头缩手,出口大话如牛,色鬼沾花染柳,腐吏贪污行偷,吃喝孤朋狗友,用人乌合之流,买上屁股挄扭,显能争抢镜头。</h3><h3> 赋闲之中,乐在对生命旅程的回顾,得失有几回?乐在对生活品味的咀嚼,苦辣何滋味?乐在对人际关系的彻悟,纷争有何益?古人云:“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此话是真谛,只有赋闲时才能感悟。</h3> <h3>故乡,我诗词创作的源泉</h3><h3> </h3><h3>我喜爱文学,尤爱诗词。早年写过不少散文诗,中年后又对格律诗钟爱痴迷,至到现在乐此不疲。</h3><h3> 我的创作大多与故乡有关。因为我对这片土地挚爱的深沉。我出生在黄河岸边的一个偏辟农村,这里山水灵秀,河堤怀抱,也是地灵人杰的地方。我在这里度过了艰辛而又快乐的童年。也丰富了我的阅历,磨练了我的意志。后来从故乡走到县城工作,闹市的喧嚣与人际关系的复杂,使我更加怀念故乡的宁静与纯朴。故乡,是我一生的牵挂。</h3><h3> 我的诗词创作,不是为了扬名传世,而是为了对故乡的热爱和致敬,抒发对故乡的眷恋和恩报。</h3><h3> 每当春天来临,花围烟村,帘卷河山,止不住的乡恋让我思如泉涌,下笔如神。夏日,因众多河流的涵养,总是格外温馨,风光阑珊夜,索句到天明。当秋风吹起,一声征雁南飞鸣长天,一片桐叶泛黄飘秋水,也会使我放开思绪,沉思往事。而故乡的冬天,又别有情趣,银妆素裹,装饰着我的梦境,牵动着我的诗行。</h3><h3> 故乡的堤坝、河流、田原、树林,早已融进了我的血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没有任何人比我更加熟悉他、了解他、眷恋他、尊敬他。就是一年半载不回去,我也能感受到黄河沙滩、长堤绿柳的清韵悠扬,也体会到一马平川,十里烟村的新风浩荡。</h3><h3> 一路平平仄仄走来,我十分感谢刘华亭、杨俊生、崔子平、仝世忠老师和诗友的指导。没有家乡这些诗词前辈的带动,没有诸多诗友的鼓励,就没有我诗词创作的进步。在此,我深深感谢故乡给了我创作的源泉。感谢诸位老师和诗友给了我无私的关怀和帮助。</h3> <h3><br></h3><h3> 笔底生澜</h3><h3> 诗词的特点是语言精炼,几十个字要表达丰富的生活和感情。这样就不能平铺直叙,要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文似看山不喜平”,诗词更是这样。老诗人成应求有一首《唐多令》,是古稀之年赴美与旧情人潘力生完婚前夕,为留别众亲友而写的。全词六十个字,将自已七十年的人生遭遇和认识、感受,以及出国前的心理历程,历历如绘地展现出来。这首词出现了六次感情的大起大落,使读者的心灵不能不为之震憾。</h3><h3> “无计遣烦忧,生涯不系舟。七十年、甘苦沉浮。苍狗白云回首处,恩与怨,总东流。 踪迹等闲鸥,重洋更远游。最临收、又惹新愁。振翼乘风人去也,瀛海外,望神州。”</h3><h3> ——开头两句是对七十年艰辛生活的回顾,是感情的低潮。以下三句,是经过反复认识生活后提出的理性认识,感情的波澜略趋平稳。下半片以“重洋更远游”振起,接着以“临歧又惹新愁”回落。结句十三个字还出现一振一转。“瀛海外,望神州”一结,故国之情毕现,与恩怨东流照应,袒露出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爱国情怀。</h3><h3> 成先生的这首词,反映了这么坎坷的人生和感情的遭遇,使之多姿多彩的全部展现在这六十个字中。深厚的友谊、家国情怀,象长江之水出现了几起几落,真是烟波无限啊。</h3><h3> 当然,笔底生澜,首先要心中生澜。如果“心如止水”,不热爱生活,把一切都看得死冰冰的,那就写不出好的诗词了。</h3> <h3> 写诗要联想<br></h3><h3> 要让诗的主题深化,新意迭出,善于联想很重要。</h3><h3> 关于严子陵的钓台,历代歌咏者甚多,对严子陵与汉光武的评价也不一致。范仲淹认为“严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汉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对二人都全盘否定。今人金定强则从“钓”字上展开联想,想到“沽名钓誉”,写出了这样两句:“手中各有竿千尺,君钓江山我钓名。”用严子陵的口吻,道出了二者各自的内心,很好。</h3><h3> 胭脂井,是陈后主与张丽华躲藏追兵的住所。清代诗人从“藏”字上想开去,想到“金屋藏娇”,妙句便自然跳出来:“君王自有藏娇地,一线新开井底天”,对陈后主的荒淫误国作了有力的针砭。</h3><h3> 这些作品的成功,当然对生活积累、写作素养有关,但善于联想则是成功的一大诀窃。构思一首诗首先要告诫自已:别炒冷饭,要出新意,力争发前人所未发,大胆展开联想,找出贴进生活的切合点,再遣词造句。这样十有九成。</h3><h3> “诗以意为主,以气为辅,词藻章句为兵卫。” 信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