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酒诗书茶

石语

<p>  这个春节,防疫在家,终日在客厅与书房间徘徊,在茶与酒之中流连。</p> <p>  在半日读书半日静坐的日子里,心头怀想乡间那五亩种竹五亩栽花的岁月,有时忽发奇想,要不要去家乡置业半亩方塘?</p><p> 想着,自己也就发笑,且将诗书就茶酒,自有明月照大江。</p> <p>  说到酒,有时就神游八极、心驰物外,想着白酒是不是北方人的专利啊,黄酒肯定是南方人的最爱吧。你看白酒,酒劲来得快,去得也快,讲究的就是一个“爽”,而黄酒,相对讲究的就是一个“韵”。古代王羲之作《兰亭序》,搞曲水流觞,试想那种场合,用高度白酒显然是不合适的,不然几杯下来,早就人仰马翻了。</p> <p>  黄酒这玩意,初入口没什么感觉,很多喝惯高度烈酒的北方男子,自然不会将这种薄酒放在眼里但其后劲的强烈,却是他们始料不及的,这是不是和角弓的“扎罐酒”类似呢,常常因为放松警惕,饮用缺乏标准而过量,最后就当场倒下了。</p><p> 当然,黄酒以绍兴为正宗,武都的北山黄酒是不能与其媲美的。越酒能行天下,是因文化而风传的。古代无数的文人墨客笔下和古代经典名著中,都飘逸着绍兴黄酒的清香。王羲之的“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李白的“&nbsp;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nbsp;陆游的“放翁烂醉寻常事,莫笑黄花插满头”,都蕴含着绍兴黄酒的风雅和情性。</p> <p>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中国文人的骨子里是浸润着黄酒的醇香的,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p><p> 刘伶“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山岳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p><p> 还有王绩、陶潜、杜甫、苏轼……</p><p> 才子与酒,实在是有太多值得言说。</p><p>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黄酒成就了中国文人,丰富了中国文化。而文化又散发了黄酒的醇香呢!</p><p> 是不是黄酒的“韵”就在顺应四时而为的节奏和时间贮存的反复推敲呢!</p><p> 是不是黄酒就意味着一种心无旁骛地品味杯中佳酿、用精神和味觉同时感受源于大自然最纯洁生命的生活境界呢!</p><p> ……</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