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场波澜壮阔、震撼中华大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正在渐行渐远,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数千万人的青春和血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磨练出了这一代人的坚强意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们学会了独立思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懂得了自我反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变得成熟而稳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豁达而睿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为了改革开放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思想解放的先行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济建设中一个相当稳定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坚群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那场运动,记载了一段难忘的历史,凝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大批年轻人燃烧的热情,和火红的青春,在为生存而搏斗的磨砺中逐渐消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革激发起的革命造反精神,在僻静的乡村中逐步归于平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3年,三年自然灾害的阴影还没完全退去,江阴——这宁静的江南小城,85位澄江镇的知识青年到了当时全县边远而欠发达的璜土、石庄、西石桥插队落户,这是我县历史上的首批下乡知识青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江阴的地理和历史原因,9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沉重地承载了100多万人口,注定了江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只能远走他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4年10月,澄江、周庄、华士、青阳等知识青年156人,插队落户到昆山县石牌、陆桥公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5年8月,澄江、周庄、青阳、华士、长泾等11个乡镇的知识青年612人,长途跋涉数万里,到新疆和田新园农场插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6年4月,澄江、周庄、华士等镇的知识青年719人,在吴县先上山,后改为了下乡,最后在藏书公社落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光流逝,到了1968年下半年,急风暴雨的文化大革命渐渐消退,风云一时的红卫兵完成了莫名的“历史使命”之后,向何处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一声令下,涉及千家万户、牵动亿万人心、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此席卷中华大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8年9月25日,澄江镇7个管区的66.、67、68届高中,66、67届初中,计500余人,首先动员赴吴江县金家坝、莘塔、八坼、屯村、北厍插队落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12月,全县所有城镇的所有知识青年,并扩大到年方十六、七的68届初中毕业生,3270人到江阴本地农村插队落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9年3月,前二批未及下乡的初高中毕业生613人,再次动员去了如东县掘港农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年4月,动员853人去滨海县滨淮农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年5月,动员460人去连云港东辛农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知识青年们,在经历“文化大革命”及“上山下乡”的种种人生跌宕和磨难时,面临恶劣的环境和精神的失落、迷惘时没有沉沦,在生活中磨炼出了奋发向上、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成为了富于牺牲和献身精神的一代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连续几年,把当时因“文革”动乱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而滞留在城市的“老三届”、“新三届”初高中毕业生全部送到了“广阔天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他们没有“文革”,没有“下乡”,而能顺利学习深造,他们十年的辛劳和汗水,不是消耗在为了温饱,而从事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简单劳作之中,他们又会是怎样的人生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知识青年不可选择地遭遇了那特定的年代,那其中的艰辛生涯和煎熬的心路历程,只有“春江水暖鸭自知”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福建莆田的李庆霖给毛泽东主席的信中,揭示了知识青年当年面临的种种困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伟人的关心下,全国各地对知青工作摆上了重要工作日程,存在的诸多问题开始了统筹解决和重大调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按照中央(1973)21号文件精神,在以后的毕业生中,40%直接分配工作,60%还是以上山下乡为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3年6月,县委、县革委会召开了工作会议,发出了(1973)194号文件,对知识青年的领导和教育培养、粮油柴草和住房安置、同工同酬和自留地、卫生医疗和婚姻、病残知青的照顾、国家招工招生、打击破坏上山下乡犯罪份子、城镇中学毕业分配去向、城乡密切配合等十个问题明确了统筹解决的措施和办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4年9月,县委根据中央和省委有关精神,对城镇中学毕业生的上山下乡,从原来的“一刀切”、“一片红”和“长子女带头下乡”的做法进行了调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各自家庭实际情况,区别对象,实事求是地确定留城镇分配还是上山下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病残、独生子女、多子女身边只有一个子女、中国籍的外国人子女、归侨学生等五种人,不动员下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已经动员下乡的五种人,逐步通过病退、困退等办法迁回原籍城镇,符合招工条件的,优先招工安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1973年起,县委根据湖南株洲经验,改变了原来分散插队安置办法,开始在有条件的社队办起了知青点或知青场、队,集体安置下乡知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实行了厂社挂钩,对口派遣带队干部的模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县先后有350个厂矿企业实行了挂钩,办起了知青点、场、队71个。</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3年10月,成立了县上山下乡领导小组,设立了专职的上山下乡办公室,先后配置了办公室正、副主任和专职工作人员8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3年11月,动员269人,在全县农场、林场、蚕种场、水产场插队落户,5人在华西大队插队落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3年12月20日,开展打击破坏上山下乡犯罪活动,全县立案审查案件62起,其中强奸、诱婚、逼婚等迫害女知青46起,迫害、摧残下乡知青12起,盗窃贪汚、挪用上山下乡经费物资4起,宣判了一批破坏上山下乡的犯罪分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4年1月,县上山下乡办公室改名为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核编10人,全部到职到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4年起,各公社、镇相应成立了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同时配备上山下乡专职干部1—3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4年10月,动员下乡406人,其中本县农村344人,安置农、林场等62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5年开始,对全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状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以各公社、镇为单位,以插队知青、回乡知青等,分类登记,汇总造册,上报归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工作历时一年多,基本摸清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状况,为知识青年返城后,计算工龄等提供了可靠依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县知青办公室为知青提供了大批政治、语文、数学、化学、物理、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的基础学习资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7年6月,县知青办、县体委组织各公社和县属场,开展了知青篮球选拔赛。9月,男女知青代表队,参加了苏州地区篮球比赛活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5年3月,江苏省召开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大会,我县下乡知青32人、贫下中农、知青带队干部、城镇动员单位和知青家长代表各1名,共37名代表出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5年9月,苏州地区召开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大会,我县知青代表80人,家长代表4人,贫下中农代表4人,城镇动员单位及带队干部代表5人,共93名代表出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5年9月19日,召开全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大会,参加大会的有各公社、镇党委分管副书记、知青专职干部、贫下中农、知青家长代表等,共900余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5年10月,动员下乡1045人,分别集体安置本县农村各知青点、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6年10月,动员下乡830人,其中579人分别集体安置在本县各知青点,251人安置在本县农、林、蚕种、水产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7年3月,县委召开“三清理”工作人会议,对历年来国家下拨给下乡知青专项安置经费、大量建房物资,开展全面清理、核对工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7年10月,动员下乡866人,其中645人分别安置在本县各知青点,221人安置在本县农、林、蚕种、水产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8年起,我县终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1963年首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前后历时15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5年中,共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2203人,其中:插队在本县农村6880人(包括集体安置在知青点、队、场2629人);插队在外县农村1561人;在本县插场848人;在外省、县插场2538人(包括生产建设兵团1926人);回原籍落户376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历年通过各种渠道,来我县农村落户的外地回乡知青,由县知青部门接收安置1039人,占62.6%;由公安或公社直接接收安置622人,占37.4%。</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9年3月,当时除去历年因病退、招生、招工、参军,因父母退休、退职顶替等原因调动者,全县农村尚有知识青年9709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9年8月,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与县劳动局合署办公,统筹解决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返城工作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9、1980年,本县插队知识青年(包括赴苏北、吴县、昆山、吴江)分期分批回城,安置在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0年9月,我县赴新疆新园农场知识青年分批返城,安排了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1年,安置外省、市回乡知识青年于社镇办企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2年底,全县的上山下乡,以及外省市回乡知识青年安置工作基本结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4年1月,对安置在社镇办企业的原知识青年,改办为县属大集体企业性质职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火红的青春,难忘的历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场在全国前后延续二十五年,江阴也先后经历十五个春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整整历练了一代人,他们以青春的代价,以整体的命运,伴随着祖国惊心动魄的政治而跌宕起伏,承载了那场社会大动荡的牺牲与磨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变幻的时代风云,巨大的生活落差,这一代人的身上,装载了太多太丰富的阅历,装载了苦苦的求索和思考,装载了对历史和命运的无尽感慨,他们丢失了原该拥有的很多很多,收获了不该得到的很多很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殊的社会经历,过早的生活磨难,赋予了这代人坚毅、执着、耐劳、奋发的坚强品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代人中的精英,正在成为各个领域各领风骚的主导。而知识青年作为一代主体,正在渐次淡出社会,退出历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场运动是焉?非焉?留待后人去评说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需要几代人的平凡与牺牲,与孜孜以求的奋斗,而这一代知识青年正在黙黙地归于平凡,并成为历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人民不会忘记他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部分图文引自网络,谨此说明並致谢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