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味红灯笼 彤同学作品

微笑时很美

<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人们总是渴望得不到的东西。</b></p><p><b>  这也许就是人们的本性。而这种看起来不太美好的本性,也许也能成就一份几代人共同的回忆。</b></p><p><b>  冰糖葫芦即是如此。</b></p><p><b>  从小到大,冰糖葫芦就是我心头的朱砂痣,是我窗棱上的白月光。</b></p><p><b>  在以前制冷保温技术还没有如此发达时,冰糖葫芦只在冬天才能出现。这种甜滋滋的小零嘴,做出来的成品,八成还是解小孩子的馋——至于小孩子,耐心本来就没有多少,一年到头来,总有这么一份红彤彤的闪着光的美味勾着他们的魂儿,谁不得馋到两眼发慌?</b></p><p><b>  小时候的我,对于四季的时间没有概念。我判断何时是冬季的方法之一,就是寻觅街边巷口的冰糖葫芦小摊。抬起头远眺,远远的看着有一点点,一丛丛正红在空气中绽放,就像冬季傲雪凌霜的腊梅一般俏丽。甚至有时候都不用去寻觅,走在路上忽然听到耳边传来一缕熟悉的腔调——“冰糖葫芦欸——”心脏会忽然漏了一拍,一阵久违的欣喜就悄然涌上心头。蓦然回首,一眼就看到了那一排排“红灯笼”,竟一时有种故人重逢的愉悦感。</b></p><p><b>  不由自主的走近摊位,原先傲雪的“腊梅”才逐渐展露真正面目。有些是圆滚滚的,像红色小灯笼一样堆在一起,甚是可爱;有些是咧着嘴的(山楂加豆沙),像张大嘴笑过了头的娃娃,更添了几分憨态可掬。</b></p><p><b>  如果你足够幸运,你可以观赏到制作糖葫芦的全过程。</b></p><p><b>  看着大块晶状冰糖从热锅里慢慢变软,变成糊状,变成糖浆。火舌舔舐着锅底,熬糖的小贩双手不断晃动着锅体,糖浆随着锅体翻滚,不断吐露着麦芽糖的香气。糖浆中有一小部分,顺着风逃离了燥热的锅体,四溢在风中,糖分顺着风向炸向四周——就在一瞬间,周围的人谁都别想幸免——空气里弥漫的都是甜丝丝的气味,就好像一瞬间就到了那温柔乡,那桃花源,到了那糖果屋,那胡桃夹子里的甜点世界,就连耳畔,也充斥着柴可夫斯基童话般的交响乐曲,让人的心情就这么没来由的好。</b></p><p><b>  您紧接着看,下面可颇有些艺术风范。把串好的山楂放在石板上,向上面浇糖,小贩得拿出泼墨山水派大师创作的大手笔来完成这项工序——这可不是随便一浇,得讲究山楂颗颗裹糖,粒粒饱满。最惹人注目的还是最后的糖风——山楂串后面挂着一大片黄澄澄嘎嘣脆的甜蜜,试问哪个孩子买糖葫芦不买糖风大的那种呢?在吃到酸溜溜的山楂之前先咬一大口冰糖,不由自主的就开始嘿嘿傻乐,这是我年幼时最纯粹最纯真的那种快乐啊。</b></p><p><b>  现在偶尔想起来,还能回味起儿时咂摸冰糖葫芦的那种甜蜜味道,还能回想起吃个满脸花的狼狈模样。您说我太丢人?那您就大错特错咯!我妈妈,我妈妈的妈妈,甚至我妈妈的妈妈的妈妈,她们小时候,都曾经扎两个羊角辫,穿着红色的小棉袄,飞奔到街口,上气不接下气的跑到摊位前,只为了买到最甜最大的那颗糖葫芦,然后喜滋滋的吃个满脸花。</b></p><p><b>  现在走在街上,我已经鲜少听到吆喝声了,偶尔甚至会觉得手里的糖葫芦少了些滋味。我低头看看,山楂还是那种山楂,冰糖还是那种冰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跑过去问妈妈,妈妈笑笑,说“我小时候吃的糖葫芦可比你小时候吃的那种有滋味多了。”我又去问姥姥,姥姥笑笑,说“我小时候吃的糖葫芦可比你妈妈小时候吃的那种有滋味多了。”</b></p><p><b>  是什么发生改变了呢?</b></p><p><b>  大概是当年那个穿着红棉袄扎两个羊角辫的小姑娘不见了吧,或者,是那几十年那些穿着红棉袄扎两个羊角辫的小姑娘们都不见了吧……</b></p><p><b>  又或者,是那句久违的那句吆喝声不见了吧。听了许多现代歌曲,还是找不出这种声调带给我的独特感觉。他们给这种感觉起了个名字叫“乡愁”,但是我更愿意把这种感觉称作“童年”</b></p><p><b>  好想,</b></p><p><b>  好想再听一句,</b></p><p>  </p><p><b>  “冰糖葫芦欸——”</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