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结构

古今诗歌

<h3>词的结构 高天祥 【内容提要】写好一首词,首要考虑词的结构。小令因其篇幅短、用笔少,不需要过多考虑结构问题。对中长调而言,则需要谋篇立局。一、有上景下情、并列结构、递进结构;二、对比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三、顺逆、错综结构等。从最为常用的上景下情式结构,到时空交错结构,为写词煞费周折,词作的章法结构从直线型到多条小径交叉的环线型、立体型的结构。慢词长调常常通过回忆、梦境、联想、幻觉等手法,比拟、借代、用典等修辞,造成时间、空间的多重交错,转换跳跃,收到顿挫变化的艺术效果。 &nbsp; 写好一首词,首要考虑词的结构,即词的每部分应该安排什么内容。 结构通常是针对中长调而言的,小令因其篇幅短、用笔少,不需要过多考虑结构问题。 &nbsp;&nbsp;&nbsp; 小令快进快出 一般而言,小令通常在三四句话内就完成了,因此常用来描写某个特定的场景、某个瞬间的心理,用语言简意赅。因此小令要的是快进快出:起句要能使读者迅速进入你的情感,结句则要意在言外、重笔点题,万不可将意思说尽,要使读者读罢仍能情思缭绕。如温庭筠的名篇《望江南》: 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起句便将状态地点点出,寥寥数字就勾勒出全词的概况。第二句承接起句写望江景物,千船非所盼,只见水悠悠,进一步衬托思人心切。而结句“肠断白蘋洲”有愁有恨,又精炼自然,故能引人遐思。要写的是你在看这幅画时第一眼关注的,也是读者最容易想到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便点出了整幅画最引人注目的点,至于江什么样、远处山际天边等等能够自然而然的在读者脑海中浮现。<br></h3> <h3>下面着重谈中长调词的谋篇立局。 对中长调而言,则需要谋篇立局,以使全词读来一气相承、跌宕淋漓。 一、上景下情、并列结构、递进结构。 词作中最为常用的结构是上景下情式。就上片写景而言,可以用并列模式。进阶则可以用递进式,起句写景平起,然后逐句慢慢在景中蕴情,调子逐步地上扬,再后以情句收束上片。下片抒情则不可平铺。如写悲情,可以在下片情起用平或用抑,中间极尽情感宣泄,结尾处再次用抑,从而形成跌宕起伏的情感波动。这里需要注意上景下情须或者相互补充,或者景为情铺。 上景下情结构,如宋祁《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hú)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nbsp;&nbsp;&nbsp;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受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此词上片从游湖写起,讴歌春色,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鲜明的早春图;下片则一反上片的明艳色彩、健朗意境,言人生如梦,虚无缥缈,匆匆即逝,因而应及时行乐,反映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寻欢作乐思想。作者宋祁因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而名扬词坛,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 并列结构,如虞美人·听雨&nbsp;&nbsp;&nbsp;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nbsp; &nbsp;&nbsp;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生当宋、元易代之际,宋度宗成淳十年(1274)进士,而几年以后宋朝就亡了。他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的一生。这首诗用听雨这个带有诗意的情景,将一生连接起来。选取三个典型的听雨画面来描写三个不同时期的生活:少年纵情玩乐,中年辛苦奔波,老年孤苦失意。这就是平行列举式的结构,按时间顺序展开。 递进结构,如欧阳修&nbsp; 踏莎行(候馆梅残)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pèi)。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nbsp;&nbsp;&nbsp;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此词主要抒写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上阕写行人客旅的思念。以时空的转换,写人在旅途,漂泊无际,且无止期,从而展示了游子剪不断的离愁。下阕写居者对高楼的企盼和悬想,写远望之人的内心活动。春山本无内外之别,词人将其界定,写出居者念远的迷茫心境委婉,寓情于景,含蓄深沉,是为人所称道的名篇。艺术特点,一是以乐写愁,托物兴怀。二是寓虚,富于联想。三是化虚为实,巧于设喻。四是逐层深化,委曲尽情,更是这首词显著的艺术特色。整个下片,采用了不同类型的“更进一层”的艺术手法,那深沉的离愁,便被宛转细腻地表现出来了,感人动情。<br></h3> <h3>二、对比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 对于两片之调,还可以用对比的方式来安排全词,最为典型的便是上片写当年、下片写如今,过渡自然,脉络分明。比如辛弃疾的《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nbsp;&nbsp;&nbsp;&nbsp;&nbsp;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上片单写少年时候不知愁而强说愁,下片单写现在尽知愁而难言愁,中间不假过渡而过渡自然。选取一个点作为分界点,上片叙述这个点以前的事情,下片叙述这个点以后的事情,选取的这个点便是你词的转折点。上面说的对比式结构,便是用过去来对比现在,从而更加凸显现在的情感,使得现在的愁或更富有立体感和感染力。 既然按照时间可以从古到今,自然也可以反过来。比如上片铺陈现在的愁思,在下片开始用常忆当年等引起对往日的回忆,在最后一句再逆转到当前。最后的逆转可以用情景的某一个事物。 以上对比式写法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当词的内容和空间位置有关时,我们还可以按照空间位置来安排词的叙述,即空间结构:如从远至近、从内至外、从高至低、从东到西等。<br></h3> <h3>三、顺逆、错综结构 如果从词的结构意义来考虑,就有了“顺逆”与“错综”之分。以时空顺序、逻辑关系等来布局谋篇,叫做顺叙,反之为逆叙。多重时空交错的结构,叫“错综”。 (一)顺叙结构  第一、先昔后今 人的生命本体以时间的方式存在,文学是一种关于时间的艺术,从时间的流程来看,当然是从过去到现在。 如李煜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nbsp;&nbsp;&nbsp;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宋 &nbsp;陈与义 &nbsp;&nbsp;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nbsp;&nbsp;&nbsp;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这首《临江仙》词,是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但是当他作词以抒发此种悲慨之时,并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笔调唱叹而出(这正是作词的要诀)。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闲登小阁”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进一步抒发悲叹,而是直接写,作者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于是看新晴,听渔唱,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旷达之情。 从忆昔开始,到如今完全不同于昔日的生活。此类词作,往往是说过去总是美好的,现在总是哀伤的,无限的伤感和怅惘在对比中不言自明。  &nbsp;第二、从内到外 从空间的位移来看,一般的顺序是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层次分明。 比如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nbsp;&nbsp;&nbsp;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上下片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有区别的。上片取景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境界开阔,风格近于悲壮。但上片深婉中见含蓄,下片于广远中有蕴涵。王国维借用词中“昨夜”三句来描述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虽与词作原意了不相涉,却和这三句意象特别虚涵有关,便于借题发挥。 先写室内菊愁兰泣,再写罗幕外燕子双飞,明月穿户,下片转到独上高楼望远,从内到外,脉络清晰。空间场景在转换,境界越来越扩大,从而丰富了词的内容。 第三、由景及情 这种写法在宋词里最常见。 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nbsp;&nbsp;&nbsp;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他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又如,秦观的《满庭芳》(山抺微云) &nbsp;&nbsp;&nbsp;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nbsp;&nbsp;&nbsp;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秦观的《满庭芳》(山抺微云),上片写景为主,景中含情,微云抺山,斜阳归鸦。下片以换头“消魂”二字直起抒情,以下情感的抒发便一发不可收,无限伤离之情溢满纸外。 第四、前因后果 从逻辑的关系来看,正常的顺序是由因至果、由分到总、由特殊到一般。 比如李煜的《清平乐》(别来春半),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nbsp;&nbsp;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一起笔就告诉别人,这首词就是写离别相思的,因此,下来就展开对别情的细腻描述。因为别,所以苦。前因后果交代得清清楚楚。 这首《清平乐》,表现了作者在恼人的春色中,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景。上阙劈头一个“别”字,领起全文,结出肠断之由,发出怀人之音。下阕仍承“别来”二字,加倍写出离愁。全词以离愁别恨为中心,线索明晰而内蕴,上下两片浑成一体而又层层递进,感情的抒发和情绪的渲染都十分到位。<br></h3> <h3>(二)逆叙结构  &nbsp;首先,抚今追昔 往往用“因念”“犹记”等有明显标志的词语,表示时间由今日转换到过去。 如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nbsp;&nbsp;&nbsp;&nbsp;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抒发作者对歌女小蘋怀念之情。上片写梦回酒醒后的落寞感伤,不由得想起去年春恨,下片“记得”二字领起过去与歌女小蘋欢聚的情景,表达了对旧情执著难忘的深情。这首词回忆为主。“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琵琶弦上说相思”,是当时。过去与现在的苦乐对比也表明了世事的沧桑变化,令人怅惘不已。四个相对独立的镜头(梦后、酒醒、人独立、燕双飞),每个镜头都渲染着词人内心的痛苦,句句景中有情。 第二、从外到内 如晏殊的《踏莎行》(小径红稀) &nbsp;&nbsp;&nbsp;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nbsp;&nbsp;&nbsp;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上片写外景,下片写内景,由外而内,词序井然。此词描绘暮春景色,情寓景中,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第三、由情及景 这种方式也很普遍,词人用得很娴熟。 &nbsp;&nbsp;&nbsp; 比如张先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境,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nbsp;&nbsp;&nbsp;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上片写午睡醒来后的愁情,下片纯写月下静谧的境界。 第四、前果后因 先说结果如何,再步步追寻原因,逆流而上,新颖别致。 如周邦彥的名作《夜游宫》: 叶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沉沉千里。桥上酸风射眸子。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 &nbsp;&nbsp;&nbsp;古屋寒窗底,听几片、井桐飞坠。恋单衾再三起。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 一路上写水面暮景、立看灯市、古屋叶飞、无眠夜起,按时序写来,不知词人到底有何心事?到最后三句才抖出谜底:“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原来都是一封情书惹的祸。再回过头看前面,就觉得那些话有了着落、有了深意,通篇便染上了情的光彩,更觉细腻委婉,没有一句废话,前面的结果描写用的是“层层加倍写法”。试想,如果把原因先说了,再说如何如何的烦恼,就没有这样的吸引力了。 (三)错综结构 慢词长调的篇幅长,词人正好有了英雄用武之地,他们常常通过回忆、梦境、联想、幻觉等手法、造成时间、空间的多重交错,转换跳跃,收到顿挫变化的艺术效果。 &nbsp;&nbsp;&nbsp; 第一、以点带面,波澜起伏 柳永善作慢词,但他的章法结构一般是顺流而下,从头到尾,娓娓道来,是一种单方向的直线型结构。 望海潮·东南形胜&nbsp;&nbsp;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nbsp;&nbsp;&nbsp;重湖叠巘(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词上片描写杭州面上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重点写西湖,展现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全词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此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特别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 &nbsp;&nbsp; &nbsp;第二、今昔对照,又回如今 李清照的长调也基本如此,有时也多一两个波折迂回。比如《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nbsp;&nbsp;&nbsp;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由现在的元宵节,情不自禁地回想过去在中州的元宵佳节,最后又闪回到如今憔悴的元宵节,是比较常见的今-昔-今的三段式结构,有两次跳跃,但还是比较简单。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这首词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br></h3> <p>时空跳跃交错、复杂变化,莫过于周邦彦、姜夔、吴文英。</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第三、虚实穿插,今昔多变 </span></p><p>如周邦彦的代表作《瑞龙吟》(章台路),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nbsp;&nbsp;&nbsp;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nbsp;&nbsp;&nbsp;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惟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p><p>词分三叠,由第一叠写现在,第二叠转到过去,第三叠抚今追昔,先说今,再犹记过去,然后回到现在的探春。多次从容地辗转于过去、现在之间,时空交错,极尽顿挫变化。周邦彦倾向新政,曾为宋神宗所赏识,后神宗逝世,高太后听政,任用司马光等,周邦彦外出为庐州教授,羁旅荆江,游宦溧水。直至哲宗亲政,罢黜旧党,周邦彦才得返都。但在当时执政的新党实已变质,他的抱负仍然不得抒展,所以这首词当是暗寓这些情节的。词又是一起写景,一结写景。一起静景,一结动景。花柳风光中人具有无限惆怅,是以美景衬托出感伤,所以极为深厚。加以章法上的实写、虚写、虚实穿插进行,显出变化多端,使这首词极为沉郁顿挫而得到词中之三昧。</p><p>~第四、萦回曲折,今昔反复</p><p>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p><p>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nbsp;&nbsp;&nbsp;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nbsp;&nbsp;&nbsp;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hòu)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p><p>时空跳跃更急促更频繁,今昔反复回环,层层渲染,如同游走在中国古典园林,备极吞吐曲折之妙。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中片便抒写自己的别情。结尾“暗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息悲伤。统观全词,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p><p>宋 姜夔&nbsp;&nbsp; 扬州慢</p><p>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p><p>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nbsp;&nbsp;&nbsp;&nbsp;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p><p>《扬州慢》乃姜夔自作调。姜夔在小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今,指眼前的扬州;昔,指杜牧笔下的扬州。姜夔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描绘出扬州的荒凉景象。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p> <p>第五、意识流动,时空交错</p><p>吴文英的长篇巨作《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p><p>残寒正欺病酒,掩沈香绣户。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画船载、清明过却,晴烟冉冉吴宫树。念羁情、游荡随风,化为轻絮。 &nbsp;&nbsp;&nbsp;</p><p>十载西湖,傍柳系马,趁娇尘软雾。溯红渐、招入仙溪,锦儿偷寄幽素。倚银屏、春宽梦窄,断红湿、歌纨金缕。暝堤空,轻把斜阳,总还鸥鹭。 &nbsp;&nbsp;&nbsp;</p><p>幽兰旋老,杜若还生,水乡尚寄旅。别后访、六桥无信,事往花委,瘗(yì)玉埋香,几番风雨。长波妒盼,遥山羞黛,渔灯分影春江宿,记当时、短楫桃根渡。青楼仿佛,临分败壁题诗,泪墨惨淡尘土。 &nbsp;&nbsp;&nbsp;</p><p>危亭望极,草色天涯,叹鬓侵半苎。暗点检:离痕欢唾,尚染鲛绡,亸(duǒ)凤迷归,破鸾慵舞。殷勤待写,书中长恨,蓝霞辽海沈过雁,漫相思、弹入哀筝柱。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p><p>《莺啼序》是词中最长的词调,全文二百四十字。此词为吴文英老年怀苏州去妾与悼杭州亡妓。</p><p>第一段伤春苏州。写现实,从伤春起笔,却藏过伤别,留作第三段点睛。作者在爱妾死后,犹自在苏州伤春。</p><p>第二段怀旧杭州。由上段伤春引起。追溯西湖刻骨铭心的情事,写初遇时的欢情,并寄寓欢会有限终寓别离的怅恨。</p><p>第三段伤别水乡。述写别后情事。这里和上段结处实际上还有较大距离。通过这种反复吟咏,将伤春伤别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但所用意象不同,抒写已经有了生离死别的意味。此段结处承上补写分手情况。</p><p>第四段悼亡更广阔空间。悼亡、招魂、自伤,句句伤心欲绝;感情更为深沉,意境更为开阔。淋漓尽致地抒写对逝者的凭吊之情。“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应起段“游荡随风,化为轻絮”作结。化用《楚辞·招魂》之语。总的说来,全词不出悲欢离合四字。</p><p>按意识的流程把写景、叙事与内心活动三者交织在一起;通过自由联想使现在、过去、未来相互渗透,并贯串于前后四段之中,而不是在各个段落之间作片断的衔接。使用比拟、借代、用典这些手法,往往与联想、暗示和象征紧密交织在一起,使人感到迷离倘恍,委曲含蓄。读者探幽发微才能逐渐显露其绰约多姿的本来面目,才能体味其幽芳逸韵,才能发掘出其作品所深涵的某种社会意义。</p><p>他们为写词煞费周折,多方出击,词作的章法错综结构多是多条小径交叉的环线型、立体型的结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