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同题练笔</h3><h3>各位老师好:</h3><h3> 人生何处不相逢!请大家以“遇见……”为主题,如:遇见知己,遇见桃花朵朵开,遇见风遇见水等等,展开丰富想像,来练习写作,喜欢下面任何体裁都行。</h3><h3> 一:现代诗一首</h3><h3> 二:古韵一首(绝句、律、词、曲等)</h3><h3> 三:散文,小小说</h3><h3> 四:练习期限三月一日到十五日。</h3><h3> 五:……</h3><h3> 《潞州文轩》群</h3> <h3> 散文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 </font><b><font color="#ff8a00">我特想……</font></b></h1><h3></h3><h5> 郭远敏</h5><h3><br></h3><h3> 等来日疫情结束了,我便出门撒丫子飞奔而去。</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这两天,疫情持续下降,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按捺不住了心情,想快点出门转转。微群里大家都在问:姐啊姐,等平静了,等一切都安好了,你想去哪里?回答不一。</h3><h3> 我当然不用思考哦!先回韩店的蜗居,把窗门打开,给我的灵感之地灌满春天的气息,让家的四壁也通通风,透透气。把它回复到原来的样子,温馨,浪漫,静雅,暖意……</h3><h3> 然后,我还和往常一样,坐在敞亮而明朗的客厅,写我的文章。继续捕捉生活中的气息。</h3><h3> 再去街上溜达溜达,看人们放飞后的解脱,看放松后的自由自在,看大包小包的往家购物,看见面时握手你好的问候,看人间的真情流露……</h3><h3> 对了,去登山,站在高处,闻久违的大自然的味道;去邂逅绿叶萌芽,坐坐无人问津的石凳,踩踩林荫小路。然后感知着,哦,活着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h3><h3> 哎,还有呢,约上我的东北妹妹夏冰,去老院子里的玻璃房茶吧,边喝边听她说着好听的故乡话,静静地听她吐露心声。俺们都是从故乡安置在小镇的外乡人,感情是不会让时间的流失给老化的,从认识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我俩还是亲如姐妹。</h3><h3> 约上铁友秀英,去长治看看我们排行老大的大姐牛金兰。几十年前住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是一墙之隔,这么些年一直没断了往来,隔三差五的在一起玩玩,要么在一起聚聚。我们老是剥削老姐,情分一直是浓浓的,前两天老姐还闹着让我和秀英去看看她,说想我俩了。这次说什么也得让老姐姐剥削剥削我俩。哎,这种情分不言而喻,深厚绵长哦!</h3><h3> 从春节到现在,没好好的打扮自己,憋在小天地里,整天的都在清理卫生,消毒角落,唯恐吓人的病毒趁虚而入。挽起袖子,像个农民工一样不怕苦和累;卷起裤角,像个庄稼人似的吃苦耐劳。人啊,不能消停了,本来在家里闷得快爆炸了,再不找点事情做,那真的是废了。</h3><h3> 所以,从现在开始,把自己养得好好的,把心情调得好好的 ……就等着国家一声令下解除疫情,到那时,本尊漂亮包裹,移驾街巷,如彩蝶傲然翩翩,如一茬春芽惊眼,如紫气东来霸气……哈哈!俺的娘啊!我可真敢想啊!</h3><h3> 说句心里话,今年,我把武汉列为了我的旅游路线。怀着敬重之心,去看看这座英雄的城市,去靠近它的光环,去火神山和雷神山的医院,就地体会一下它的使命召唤;去气势宏大风格独特的黄鹤楼,眺望一下蔚蓝的天;去四A级的科技馆,仰望浩瀚无垠闪烁下的大武汉;去木兰清凉寨,一睹它的“枫”情万种,让它引领着我,去青山夕照,去海边观阳,去峻岭探险……</h3><h3> 这就是我今年的计划 ,也是我的向往。带着一种崇敬之心,怀着一种敬佩之情,好好的端详一下这座有着历史丰碑的城市,体会一下这情系万家的城市。因为我心存感慨,所以想去武汉找答案。</h3><h3> 记得小时候猜谜语,“夏天穿棉袄打一地名”捂汗(武汉)。小女生们叽叽喳喳地嚷着,我的天呐,这么热?咱们要是嫁过去了可怎么活呀?那时候心里想,啊?武汉,武汉是个什么样子?那么热,有树木吗?大街上有行人吗?……</h3><h3> 因为疫情的爆发,武汉这座城市走进了我们的心里,让我们日夜地为它而牵挂,随之也通过各种平台了解它的来由和历史。渐渐地知道了它有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qu),十指连心。</h3><h3> 就凭这些,我得去武汉!</h3> <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b>小说</b></font></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遇见当年武老师</b></font></h1><h5> 韩文丰 </h5><h3><br></h3><h3> 黄金不换七月天,校园里那几棵桃树努力了,随着秋天的来临,满树桃子在秋阳的斜照下红丢丢、光灿灿的,特别诱人。同学们的回头率保证是百分之百。</h3><h3> 我也一样,在进教室的路上,馋得舌头要咽进肚子里。只顾看桃,根本没看见对面过来的武老师。</h3><h3> "看什么?"他猛然这么一问,我才回过神来,并显得有些不自然地笑了笑。他接着说:"交给你个任务,从今天起,你课余时间看护桃子吗?"我不加思索地答应"好、保证看好”。</h3><h3> 从接受任务开始,我很尽责。哪一枝最密最红、哪一枝结了多少个、哪一个最大最显眼,我都一清二楚。我有机会悄悄地摘几个,但我没有。因为我是看护人,因为我是干部,因为我应听老师的话。记得那时原老师的孩子由母亲带着来探亲,我们班长逗孩子说:“我给你摘个桃吃吧!"说这话正好让原老师听见,他在课堂上严厉批评班长说:别让我的孩子学坏。</h3><h3> 那些日子里,我不敢越雷池半步。虽馋涎欲滴,但欲望是匹野马,理智是杆套马索。</h3><h3> 到了摘桃子的时候,我兴奋极了,一个一个,轻拿轻放。最高的枝头的我也奋不顾身摘进篮子里,倒到筐里,还不是想老师会让我尝几个吗。如果真让我吃,我会赶快说:"我不吃。”但武老师连句客气话也没有说。我感到遗憾。我又继续把满筐的桃子搬运到厍房,想这时武老师一定会让我随便吃,再让我装上两袋……</h3><h3> 这样说吧,那桃子到底是苦是甜是酸,我一点都不知道。想起这件事、真让人恼火。</h3><h3> 我永远忘不了这件事。</h3><h3> 我常想,毛主席写过一篇文章,叫《桃子该由谁摘》。我懂不了太深太多,但我看护了一秋天,又摘又搬运,总该得到一个,或让我咬一口尝尝味道……</h3><h3> 我常想,王母娘娘蟠桃园里,那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的仙桃有没有我们校园那桃子好吃……</h3><h3> 我常想,《朝阳沟》里银环唱着“小杏儿像蒜辫把树枝压弯的杏儿”,栓保给她摘了几个没有……</h3><h3> 我也在想,那几个最捣蛋的同学,像文中、学金、林海,一定比我强,他们肯定偷摘了不少。虽然我向老师汇报时说一个没少,但我知道有几枝丢了许多,只是为表功没敢说。再说,那桃一嘟噜、一堆堆的,老师根本看不出少了没有。</h3><h3> 十几年过去了,我当了爸爸。有一天,孩子要吃水果,我说好,爸爸给你买水蜜桃。</h3><h3> 来到街市水果前,名种水果淋瑯满目。当然,最显眼的就是水蜜桃。尽管季节还早,价格很贵,我还是要一个一个挑几斤。这时我发现一个又大又青里浮红的,赶快选取。没想旁边有一人同时也抓住了这个桃子,我下意识地对目一望,天呐,竟然有这么凑巧的事情,这不是武老师吗?虽然他显得老了,虽然他一脸惊喜、一脸慈祥、一脸亲情,但我还是很恨他;虽然恨他,但我还是要表面客套、表面喜逢……</h3><h3> 没想到的是,他硬把那个好桃塞给我,继而硬要给我付钱。</h3><h3> 这是怎么了?</h3><h3> 临别时,他像老有什么话要说。终于他还是说话了:"海龙、你还记得那年我让你看护桃子的事嘛?”</h3><h3> "记得。"此刻,我惊讶地想,简单地答,随便地问:“你为啥不让我吃一个?"</h3><h3> "遗憾呀!我知道你很想吃个桃,也懂得应该给你些,知道吗?那时我强制劳动改造,刚恢复工作,我不敢呀!我也没尝尝那桃子是甜的还是苦的。但我知道,校长也没吃一个,都让村里那个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代表卖了,所有收入都入账,是我亲自办理的。当初我知道你很负责任,想过一定奖励你,但李校长没发话,我也没敢说。十几年了,一直没见面、也一直没说开。过去了,不说了不说了。"说完了,他如释重负,握手告别。</h3><h3> 望着他渐远的背影,我茫然了。</h3><h3> 那些往事,那个年代,那棵熟透了的红桃树……我的眼晴湿润了。</h3><h3> 在分别五十年的同学聚会上,我们买了很多的水果。我又一次看到了鲜美的水蜜桃,心又一次激动起来。于是,我出口成章地把这个故事讲给了我的同学们。</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left;"><b> </b>散文<b> </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遇 见</font> </b><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牛喜生</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七十年代初夏。</h3><h3> 一个上午。</h3><h3> 在一辆从市区开往县城的公交车上。我坐在车座的后排,前排是位看上去略比我大的大姐,炯炯有神的大眼透着刚毅,脖子上系一条红纱巾,手里拿着本复习资料,在翻看着。</h3><h3> 我感到好奇,问:“大姐,你想高考?”</h3><h3> “嗯,国家恢复高考,对咱年轻人来说,是次大好机会。”</h3><h3> “这书那里买的?”</h3><h3> “我家住县城,书店没这种书,就早起去市里在一家书店找上了。快要考试了,没复习资料真让人急。”</h3><h3> “大姐,你行,还有这想法。”</h3><h3> “小弟,你不试试吗?”</h3><h3> “我没想过。”</h3><h3> “小弟,不是我嘴冷,这就是你的不对,年轻人,虚度光阴,不趁大好机会去拼一次,还是年轻人吗?”</h3><h3> 大姐毫不留情,一旁的乘客也都看着我,我脸上发烧,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下去。</h3><h3> “小弟,你是那村的?”</h3><h3> “刚,刚在前面那个村。”</h3><h3> “上过高中吧?”</h3><h3> “上过。”</h3><h3> “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吧?人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那段名言还记得吧?”</h3><h3> “看过,记得。”我不好意思地说。</h3><h3> 大姐像位严厉而慈祥的老师,给我上起思想政治课。从毛泽东讲到周恩来等领袖,再讲到华罗庚、陈景润等名人。最后,她说:“咱虽不是领袖名人,但要向他们学习,有理想,有追求,做个真正的年轻有血气的人,你说,对吧?”她把“真正的”三个字说得很重,分明在强调。</h3><h3> 车到我们村旁,我要下车了,我对这位大姐格外尊重佩服。</h3><h3> “大姐,再见!”</h3><h3> 我下车了,大姐把头伸出窗外,喊到:“小弟,记着我的话,向前看,去拼一回!”</h3><h3> 车开了,只见那条微风中飘舞的红纱巾,像一团火苗在燃烧。</h3><h3>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常想起这次遇见,眼前时常出现这飘舞的红纱巾,在人生的道路上,它像一面旗帜,在鼓舞引领着我。</h3> <h3>散文<br></h3><h1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 color="#ed2308"><b> 遇见姐姐</b></font></h1><h5> 韩会林</h5><h3><br></h3><h3> 我说不清,从小到大一向嘴硬的我,唤起她来却是那样的情愿,亲切,动真。她那颗炽热的爱心和她那朝气蓬勃自强不息的精神,时刻感染着我,激励着我。在当今,商品经济像潮水一般席卷尘世,赚钱已成为令人心驰神往的时候,她仍不失对孩子们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在纯净的校园里,做着辛勤的“园丁”。每次见到她,我都会从她那儿感受到一种昂扬的力量。正因为她这种执著,才有了她历来所带班级的屡屡佳绩,同时也有了校园内外学生和家长们对她的一片赞誉,有了今日的“桃李”满天下。</h3><h3> 姐姐是一位老师,遇见姐姐也是因为孩子的事。那年,孩子的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成日奔波在外挣钱养家的我着急上火,却毫无办法。多亏一位朋友领路,带着我和孩子找到在市区中学任教的她。拉扯起来,盘根错节,我们还是一门远房亲戚呢,只是早已中断来往。论份排辈,道生庚年月,我还得唤人家姐姐呢。想不到这姐姐也真以身作则,对小弟是那样的热情款待,见到孩子更象是见到自己的心肝宝贝一样。就那一次登门,她便很快地为孩子办理了转学事宜,将孩子带在了她的身边……如今,孩子早已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每逢节假日,常去看他姨,常好提起他姨更是他的老师告他说的一句话:“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也就是这句话,教他发奋学习,后起直追,高考时迈进理想大学,直致毕业公考,参加工作,受用至今。</h3><h3> 姐姐现已退休。只是看到潞州文轩刊出的同题散文——《遇见》征文,使我又拨动起心灵深处那根琴弦,记忆犹新,尤感遇见姐姐,乃三生有幸!</h3><h3> 姐姐原是一名北京知青,1969年插队时来到本市老家。那时候我就见过她,只是互不相认。那时的她身材俊巧,头扎两根羊角小辫,激激灵灵,活泼要强,跟贫下中农风里来,雨里去,广阔天地受教育。据说后来她凭着一口漂亮的普通话,被选拔成为村上的小学教师。从此,她就象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全身心地扑在了三尺讲台上,成日和孩子们唱呀、跳呀、说呀、乐呀……直到后来落实知青政策,分配参加工作,她才从一名乡村民办教师转成一名厂办子弟学校教师,直至再后来转成一名国家正式教师,评上高级职称。</h3><h3> 多年来,她放弃几次返京或外调机会,心无旁骛,全心全意坚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办理退休离开学校那天,她还真感到轻松了许多,并特意到就近的美容店里精心打理了一下自个,中午约家人和朋友在饭店一起吃了顿饭,说眼下有好多五花八门的“补习班”要高薪聘她,她不想也不能挣那个钱,同时也鞭挞了现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教师,上课应付差事,放学补课创收,增加学生及家庭负担。于是她拒绝聘请,毅然决然地舍弃诱惑,精神焕发地走向社会,并在自个的小区里组织起老年舞蹈队、健身班、诵读班,继续与“快乐"为伍,与“诗书"为伴,重又与周围的老年朋友,兄弟姐妹们唱起、跳起、读起、乐起……忙得不亦乐乎,而又兴致盎然。</h3><h3> 其实,岁月真不饶人,现已步入花甲之年的她也常感力不从心。去年九月的一天,她肾炎复发,不得不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我听说后前去看她,一群男生女生捧着鲜花围在她的身旁。就在她强装笑颜挣扎着坐起当中,我深深地看出,长年累月地付出,衰老已毫不留情地写在了她的脸上,但真没有写在她的心上。</h3><h3> 她告诉我,身居北京的父母即将回来,她已为二老准备好一套三居室的房子。在京工作的女儿也找下一位在国家博物馆从事雕塑艺术的如意郎君,届时她将赴京参加女儿的结婚典礼。眼下,社区舞蹈队和朗诵班的老年朋友们也越来越多,她还筹划着出院后搞一场“我在金秋里徜徉”的诗歌朗诵会……</h3><h3> 我感动不已,啊,姐姐,你是一位好园丁,也是一位孝女,更是一位贤妻良母!如果这些都能天遂人愿的话,我想,你高兴得还真要年轻几岁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