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才诸葛亮

zfzs(英苗)

<h1><b><font color="#39b54a">王贞民,1940年生,山西省临猗县孙吉镇蔡高村人,1964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中共党员,大学教授。毕生在教育战线上摸爬滚打,先后任教于万荣中学、孙吉中学、运城学院,直至退休。编著有《真言实感集》一书等。</font></b></h1><h3></h3> <h1><b> "天下奇才"是曹魏大将司马懿对从天兴村走出去的先贤诸葛亮的发自肺腑的评价。诸葛亮,一生才智出众世人皆知,但"奇"在哪里?笔者欲以此为命题,借鉴一些专家学者的见解,谈一谈自己的看法。目的在於坚持不懈地传承和发扬诸葛亮的优秀文化和他的矢志不渝,忠贞不贰,坚韧不拔知不能而为的民族精神。这兴许就是古久的荣河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地方。我们临猗县诸葛亮文化研究会成员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或付出艰辛努力继续挖掘诸葛亮"生于天兴"的有关证据,或践行"2021年二月二十一天兴武侯祠(庙)落成仪式”的诺言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中……我这个"乡音未改鬓毛衰"八十老朽,近段时间因防"疫情"扩散,蜗居在家,顺便讲一讲诸葛亮的故事,为黄河流域的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做点实事,也算为打赢"防疫"的人民战争,射出一粒正义的子弹。<br>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发明家等,他杰出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干,高远的政治理想以及对时势敏锐的洞察力,彪炳史册,传为佳话。他是历史政治家效仿的楷模,是民族智慧的化身。其子孙亦秉承他的遗志,忠于蜀汉,以身殉国,舍生取义,千古流芳。<br>  我们说蜀汉英雄,各具千秋,特点各不相同。刘备的仁德惠敏,关公的忠义仁勇,张飞的耿直诚信等,都值得人们学习。诸葛亮的"奇才"突出表现在他的智慧才能与忠君爱国的思想的完美结合,是他在"复兴汉室,还于旧都"的实践中运用"智慧"的产物,也是他善于不失时机地把自己的"智慧"外化为实现终极目标的结晶。这是诸葛亮不同於其他蜀汉英雄之所在。<br>  诸葛亮的忠君爱国智慧取之於儒家文化的"三纲五常"的渊薮。正因为如此他要力挺刘家天下的汉朝,力挺汉室之胄刘备,才把"兴复汉室"当做自己舍生取义的奋斗目标,才会不遗余力地反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诸葛亮的忠君报国的思想,符合"君为臣纲""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品质修养,加之他又有应对残酷竞争,南征北战的智慧优势和专业本事,所以人们把他看成智慧的化身,英雄中的英雄,天下奇才。<br>  下面我就讲一讲关于诸葛亮的故事。<br>  待时而动的诸葛亮。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世传"生在天兴,长在卧龙"(明嘉靖十七年《荣河县志》等)。东汉末年,其母章氏因社会动乱逃难至天兴村一土窑洞生下诸葛亮。天兴村系指崤山,华山以东,古称"山东"之河东郡一村镇,古亦称琅琊(明嘉靖十七年《荣河县志》)。这里世世代代流传着关于诸葛亮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打柴遇妖”,折射出诸葛亮腾云驾雾的“奇才”“来自“三部天书”的教化,故事情节虽然离奇,但也反映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失火惹祸”的诸葛亮,能成功地从“监牢”乘龙逃脱,得益於他善于思辩的智慧头脑及超乎常人的奇特“本事”。“浪池斩妖”的动人传说,讲诸葛亮为天兴村正南八里的浪池村除掉“昼伏夜出兴风作浪的黑狐狸”的故事,赞许他为民除害,造福一方的义举…这些故事正反映了诸葛亮出生地的人们对于诸葛亮的追忆和缅怀,也证明了“亮生于天兴”的观点的可靠性。<br>  诸葛亮的远祖诸葛丰曾官至司隶校尉。其父诸葛珪汉灵帝时任梁甫(属泰山郡)令,后任泰山郡丞。诸葛亮幼失父母,兴平元年(194),亮13岁,与弟弟诸葛钧等姐弟4人跟随叔父诸葛玄南下豫章(江西南昌),辗转至襄阳。17岁时叔父去世,诸葛亮在襄阳西北的隆中种田读书,交友访师,待时而动。早年的颠沛流离,使诸葛亮目睹战乱,激起他匡扶汉室拯救苍生的壮志。这段时间有两个人对他影响最大,头一个就是诸葛亮二姐的公公庞德公,庞德公是荆州名士,德高望重,庞家也是襄阳的名门大族,荆州牧刘表多次请他出山给他官做,都被他拒绝了,最后刘表登门延请也无功而返。<br>  庞德公重才学轻名利,诸葛亮本来和庞家是亲戚,经常走动请教,每次都是“独拜床下”,非常恭敬。庞德公在教导的过程中,逐渐对亮的才学和志向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觉得他将来必是有用之才,所以送他一个“卧龙”的称号。庞德公有个侄子庞统,也是才学出众,庞德公称他“凤雏”,这也是《三国演义》中 所说的“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的由来。第二个影响诸葛亮的人就是“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与庞德公是好朋友,也是当时的名士,诸葛亮经常向他请教进步很快,司马徽也很器重这个年轻人。刘备求贤若渴,司马徽推荐了诸葛亮。《诸葛亮集》还记载司马徽曾对诸葛亮说“以君才,当访名师,益加学问,汝南灵山酆公玖熟谙韬略,余尝过而请教,如蠡测海,盍往求之!”于是引亮到灵山,拜玖为师。一年多,玖不教授诸葛亮……日久见人心,知道亮心虔诚可教,玖才拿出《三才秘录》《兵法阵图》《孤虚相旺》等三本秘书,令亮揣摩研究。百日后,玖初审亮所学皆能掌握其中的奥妙,则对亮说:“今天苍天五龙腾飞,没有神力是不能济弱扶困”。鼓励诸葛亮出山拯救世势。还说:“如果学到了这些本领而不拯救人民于水火,非仁者之心……刘备汉室之胄,子如一出为辅,则可成立矣”。玖还将亮介绍至南郡武当山,说武当山最高峰叫天柱和紫霄,两峰之间有异人叫北极教主,有琅书、金简、玉册、灵符,皆六甲秘文,五行道法,于是引荐至武当山拜见北极教主,居住好长时间,才授给亮道术,送亮下山行世。等亮到达灵山时,酆公已北归复命,再寻找教主,亦不知所踪,只闻山峰顶风雷声轰轰,如同千万人喧哗。亮才知道神人指点了他。后来,司马徽见了亮,动容地说:“真是一流人才也。”此传说与天兴村一带老百姓世传的“打柴遇妖”而得到“三部天书”教化的故事,何其相似乃尔。这两则故事,一脉相承,相互印证,相互诠释,更坚信了诸葛亮生于天兴的看法。<br>除此而外,诸葛亮还广交益友,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相交甚笃,诸葛亮不同于徐庶他们的“务求精熟”的学习方法,则是“观其大略”,掌握精髓,即好读书不求甚解也。诸葛亮在读书之暇,喜欢吟诵《梁甫吟》,“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以歌谣托志。笔者认为,亮“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也有教训汲取,“失火惹祸”中,他学会“放火诀”而忽略了“灭火诀”,以致惹祸入狱,就是失败的教训。但也为“火烧赤壁”大胜曹军埋下了取胜的伏笔。“失败乃成功之母”是之谓也。<br>  诸葛亮常自比春秋战国时代的管仲和乐毅,立志出将入相力挽狂澜。“浪池斩妖”的传说,不是诸葛亮力挽狂澜一次成功的尝试吗?<br>  不辱使命的诸葛亮。初出茅庐的诸葛亮,便展现了他的能力、才学和政治智慧,并付诸实施。公元207年,刘备三请诸葛亮,在刘备的感召下,亮具体分析时局,坦陈天下大势,果敢的提出鼎足三分的战略构想。他在《隆中对》中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是兵家用武之地。他建议刘备先取荆、益二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时再兵分两路,一路出荆州击宛、洛;一路由益州出秦川,夹攻曹操。这样,可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构想绘制出详实的路线图。诸葛亮的构想何其缜密谨严,无懈可击,显示了他的才华之“奇”。曹操建安十二年(207),基本统一了北方,但曹之野心膨胀,欲于建安13年(208)九月,顺江而下,袭击荆州,一举歼灭孙、刘。诸葛亮在此关键之时,认真分析形势,认为要对抗强大的曹军必须联合举棋不定的孙权,于是诸葛亮来到柴桑(江西九江),对孙权晓以利害,指出其遇事不断灾难将临的后果,分析了曹军“远来疲弊”,“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的不利因素以及孙、刘联合抗曹的有利条件,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促使孙、刘联盟得以实施。出现了后来火烧赤壁大败曹军的大好局面。至此,三国鼎立的局势初步形成。“火烧赤壁”以少胜多的战例,是诸葛亮汲取了“失火惹祸”的教训,联合东吴火烧战船,大败曹军的一次成功实践,也是诸葛亮崭露头角不辱使命的突出表现。<br> 事业巅峰的诸葛亮。蜀汉的事业达到巅峰时期,智慧化身的诸葛亮的政治辅佐是功不可没的。他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占领益州,要巩固益州,必须打击益州“专权自恣”地方豪强势力,于是他制定了新法典《蜀科》,分析了刘璋父子的昏庸无能,造成益州的豪强富户把持权力,横行无忌的局面,必须严惩不贷。诸葛亮运用智慧的头脑辩证施策,发挥“浪池斩妖”为民除害的本事,又有理有利有节的治国方略。他说:“现在推行严刑峻法,法行则知恩;严格限制封赏官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方得治理国家的要领。”他惩治了不少“地头蛇”,使益州社会秩序迅速安定。</b></h1><h3></h3> <h1><b><font color="#010101">221年,汉献帝遇难,诸葛亮等群臣力劝刘备称帝复位:“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于是,刘备即帝位,国号汉,史称蜀汉,年号章武,诸葛亮被封为丞相。亮辅佐刘备“兴复汉室”的大政方针,朝前迈了实质性的一大步。倘若没有诸葛亮幼时“乘龙逃脱”时左右逢源的舌辩本领说服群僚,刘备能如愿地称帝吗?<br>  223年春,刘备在永安(重庆奉节)病重,复要把后事托付给忠心耿耿颇有奇谋的诸葛亮,亮从成都来到刘备榻前恭听刘备嘱托“您的才干比曹丕强十倍,必定能安邦治国……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成才,您可以取而代之。”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他泪流满面地发誓;“为臣岂敢不竭尽全力效忠蜀汉,直到献出生命!”刘备令刘禅视诸葛亮如父,不得怠慢。同年,刘备病逝于永安宫。刘禅登基,封亮为武乡侯,统揽蜀国军政大权,步入事业的巅峰时期。他要竭尽全力,效忠蜀汉,为“兴复汉室”南征北战。<br>  此时诸葛亮忠君的观念一无既往,始终如一。刘备病重,章武“三年春正月, 诏亮省疾于永安”,亮不得不着手帝陵的选址和修建,刘备一切后事,由亮总其事,施工过程他多次亲临现场,并带头植树,“先主庙西院即武侯庙,庙前双大柏古峭可爱,人云诸葛手植。”表达诸葛亮及蜀汉朝臣对先主的敬重。诸葛亮还全面负责整个治丧活动。亮曾上书后主说,“伏维大行皇帝迈仁树德……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丧考妣……百僚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等,三日变除服。臣亮亲受敕戒,震威神灵,不敢有违。臣请宣下奉命。”刘备从生到死,诸葛亮尽其才智负责到底,忠君之心日月可鉴。<br>相传,亮在刘备陵园曾栽两株柏树,人们崇拜诸葛亮旁及此树,不仅给它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由一般敬仰升华为带有宗教色彩的神化。明朝,有官员想砍伐亮亲栽的柏树另做它用,不料竟出现了“群鸦无数,飞绕呜噪,啄人面目”之事,护卫着这棵柏树。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益州诸葛亮庙中大柏,相传为诸葛亮亲手所植,故人多采其叶,以作药味,其甘香异常。”把柏叶作药,争而采之,争而食之。这说明诸葛亮的忠义及智慧已经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了。<br>  刘备病卒永安宫,诸葛亮侍后主如先主一般,他坚信后主有能力治理好蜀汉。现在我们看看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三国志》记载亮曾对射援称赞刘禅,射援又将此话告诉了刘备,刘备听后高兴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意思是说,诸葛亮都称赞你刘禅聪明过人,雄韬大略,远远超过人们的期望,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诸葛亮还曾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一个敏字,明确的肯定了刘禅天资聪颖,治理好蜀汉是有把握的。<br>诸葛亮忠君爱国,全心全意为“兴复汉室”而奔波,一门心思维护“中央”权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使我的脑海不断地浮现出周恩来总理的身影,虽然他们两人不同於一个历史朝代,一个为封建帝王效忠,一个唯毛主席马首是瞻,但优秀传统文化血脉是相同的,都值得我们去学习。目前,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坚决打赢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我们应当像先贤诸葛亮那样,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为防疫出一点力,为党分一点忧。<br>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诸葛亮。诸葛亮认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他治蜀期间,选拔士人,主张德才并重。对于那些忠于蜀汉又有才干的人,不讲门第、资历、地域,均授以要职。他发布教令说:“忠益者莫大于进人,进人者各务其所尚。”曾在成都,筑招贤台,“以集诸儒,兼待四方贤士”。蜀郡太守杨洪手下有位年轻小吏何祗,出身寒微,官阶低下,怀才不遇,心灰意冷,懈怠公务。诸葛亮得知后,不贸然处置,反而关切其情,欲亲临考查。何祗得知后,心怀敬义,连夜张灯办公,当诸葛亮清晨见到他时,他已把积压已久的公事处理完毕,诸葛亮查问政务时,他对答如流……诸葛亮不但没有为难他,反而提拔重用了这位年轻人。<br>  “取人不限其方”也是诸葛亮的主张,蜀汉官员来自五湖四海。现在举几个例子。如陈震、蒋琬等是荆楚人士。陈震力排异议,支持诸葛亮坚持吴蜀联盟,而且识别人性常入木三分,他很早就察觉李严心术不正,提醒诸葛亮要防范,亮及时识破了李严,企图嫁祸于他的诡诈手段。蒋琬生性好酒,不拘小节,诸葛亮观其大节重视他的治国之才。227年,诸葛亮出征北伐,蒋琬等留守于成都,充分保证了亮北伐期间兵员、粮食的供给。蒋琬器量很大,当了“大官”神态举止仍与平常一样,从不得意傲人,对部下百官奖惩,从不带个人恩怨,甚至有个别官员不尊重他,轻慢他,他能理解原谅,更不挟嫌报复。<br>杨洪、张嶷等是蜀地人士。诸葛亮在军国大事上经常征求杨洪的意见,杨洪也忠于蜀汉,223年初,亮赴永安探视刘备的病情,黄元趁成都空虚,发动了叛乱,杨洪准确判断黄元的动向,预先伏击平定了叛乱。杨洪“忠清款亮”,品德高尚,办事公正无私,还是个有名的孝子,“事继母至孝”。张嶷是诸葛亮南征中一名地方太守,对少数民族中的动乱,他恩威并用,安抚各族,他以武力为后盾“攻心”,如他生擒其反蜀首领魏狼,便学诸葛亮七擒孟获之法,不杀不辱,循循劝喻,亲自松绑释放。魏狼很感动,亲率捉马部族来归附,于是“安土供职”,捉马部族从此不再叛乱,“诸种闻之,多渐降服。”张嶷外貌平平,却“策略足以入算,果烈足以立威,为臣有忠诚之节,处类有亮直之风”。<br>董和等为刘璋旧部人士。董和投归刘备后,成为诸葛亮的主要助手,他品质高尚,带头倡导节俭,为官二十余年权力很大,却清廉终身,死之日,“家无儋石财”。集思广益这句成语就出自诸葛亮表彰董和的命令中。诸葛亮也是 一位清廉终身的高官,值得提倡学习。董和的儿子董允,也是一位好官员,诸葛亮北伐的《出师表》,特向刘禅推荐董允,说他人品优良诚实,志虑纯洁,应委以重任。董允尽心匡正后主,纠正他的过失。后主曾想多选些美女到后宫,董允极力抵制,使刘禅贪图享乐的意愿没能实现。当时人们,曾把诸葛亮、董允、蒋琬和费祎等并称为“四相”,也称为“四英”。<br>  外来投奔的将领马超,曾在渭河北边率骑兵突袭曹军,曹军大败,张郃护曹操上船逃命,马超沿岸追击,曹军陷入十分危急的境地。曹操惧怕马超有勇有谋,说“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后来,曹操回到许昌后,将在邺城马腾全家200余口全部处死。马超逃至拥戴他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214年。马超秘密写信请求归降刘备,刘备高兴的说“我得益州矣”。不到10天刘璋举城投降。222年,马超病逝,弥留之际上书刘备,说“臣门宗亲二百余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马岱当为徽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姜维也是外来投奔的将领,诸葛亮对他的才干十分器重,称赞他忠诚勤勉,思虑精密,是凉州士人中的佼佼者。<br>  马忠是诸葛亮主张“和抚”南中各少数民族的忠实实施者。诸葛亮委任马忠为庲降都督。他一到任,平定了“夷帅”刘胄的叛乱,一面注意尊重当地各族的习俗,都采取怀柔,亲善的态度,同时他“甚垂惠爱”,努力做有益南中各族人民的事,缓和了各族之间的矛盾,使南中又迅速安定了下来。马忠胸襟开阔,很有度量,喜欢开怀大笑……在南中各族中威信很高,把他当做南中各族的保护神。<br>  由于诸葛亮的精心选拔、培养,蜀汉政权一时人才济济,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物脱颖而出,都是“忠亮死节之臣”,在蜀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br>厉行法治的诸葛亮。执掌相权以后,诸葛亮以成就霸业、兴复汉室为施政纲领,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政治体系。他重视法治,制定蜀汉律文《法检》、《科令》,颁布《作匕首教》、《作纲铠教》、《作斧教》等有关手工作坊的管理条例,亲订《五惧》、《六恐》、《七戒》、《八务》等有关吏治条例,严格约束官吏,使蜀汉吏治在三国中最为廉明。他重申严法治蜀和任人唯贤的原则,说:“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他治蜀以“科教严明,赏罚必信”著称,“尽忠尽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坚决打击与蜀汉政权离心离德、阳奉阴违的政治投机者和假公济私的势利小人。如廖立、李严等,傲视群臣,目无先帝,人鬼两半,故流放或罢免,给张裔改过自新的机会。马謖南征时为亮出谋“攻心”之策,但因失街亭,便挥泪斩首。亮执法公允,其部下张裔赞赏说;“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正由于亮依法治国、坚持赏罚分明,蜀汉政风得以极大的改变,出现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清平景象。<br>  深入不毛安抚南中的诸葛亮。南中,即今云南、贵州和四川的南部。那里世代居住着各少数民族,汉代统称为“西南夷”。早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就提出“南抚夷越”的战略构想。东汉以来,统治者对南中残酷剥削,民族歧视,各少数民族之间弱肉强食,割据称王严重存在,乘机作乱时有发生,威胁到蜀汉后院。建兴三年(225)春,诸葛亮率军亲征南中,他“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孟获是南中最有影响力的头领,“素为夷、汉所服”。诸葛亮采用马谡“攻心为上”安抚南中的建议,七擒七纵孟获,孟获终被感动,心悦诚服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九月,南中叛乱就此平定。平定后,诸葛亮分析了南中的“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父母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若留外人,必不相信,三不易也”的形势,采用“不留兵”“不运粮”的政策,以夷治夷的方略,稳定了南中的局势,如孟获官至加辅汉将军,后来还参加了北伐战争,南中地区形成了“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局面。当地各族人民与汉族加快了交流和合作,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都有较大的发展。当时,南中处于原始农耕和游牧状况,诸葛亮南征时带去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劝勉农桑,开始了定居的农耕生活。针对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法,亮大力提倡牛耕“令人教打牛以代刀耕,彝众感悦”。至今云南傣族中还流传着诸葛亮带来牛耕的传说,有的地方还保留着教牛耕的遗址—打牛坪。现在云贵地区苗族生产的“诸葛锦”,壮族的“诸葛侗锦”,相传都是诸葛亮南征时发展起来的。我曾写过的《诸葛亮的馒头和普洱茶的故事》中的“馒头”就是他改变南蛮以“蛮头”祭祀的陋习,改为“馒头”,以及引种“普洱茶”于云南,都是诸葛亮南征时的贡献。诸葛亮还“为夷作图谱”,树立蜀汉中央王朝在南中的权威。</font></b></h1><h3></h3> <h1><b><font color="#010101">诸葛亮南征,注意协调民族关系,对开发边疆有积极意义。一千多年来,西南各族人民十分怀念诸葛亮,流传着许多美好故事。佤族说他们祖先盖房子、编竹箩是“孔明老爹”教的,稻种也是“孔明老爹”给的。傣族传说,他们佛寺大殿的屋顶就是仿照诸葛孔明的帽子式样造的。在川、贵交界的少数民族地区,称割谷子的镰刀叫“诸葛刀”等等传说,是对诸葛亮“和抚”各族、治理南中的充分肯定,也是人们对诸葛亮的缅怀和崇拜之极的表现。诸葛亮出生地天兴村一带许多动人的传说,也反映了那里老百姓对先祖诸葛亮无限向往和崇敬的情感。<br> 北伐曹魏的诸葛亮。北伐曹魏,兴复汉室,是诸葛亮毕生的愿望。南中平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治戎讲武”,休养生息,蜀汉国力增强,北伐的条件基本成熟。出师前,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奏了著名的《出师表》,坚定表明“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深切地倾诉了“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的焦虑心情,忠君爱国之情溢于言表。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孔明出师二表,简而且尽,直而不肆,大哉言乎!非秦汉而下以事君为悦者所能至。”肯定了诸葛亮的事君至忠的品德。228年春,诸葛亮亲率大军开始了六出祁山的北伐。这一年春天,亲率主力以奇兵出祁山(甘肃礼县)开始了第一次北伐,猛攻曹魏。蜀军很快攻占了祁山……蜀军前锋主力由马谡率领,在街亭(甘肃庄浪县)与魏将张郃交战。马谡才名甚高,熟读兵书,但无实战经验。他违背诸葛亮的调度,弃街亭战略要地而移军山上,被张郃围困,断绝水源,蜀军大败。诸葛亮被迫退军。回军汉中后,诸葛亮依法挥泪斩马谡,自己则请求降职三级。这也显示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马谡被下狱之后,自知性命难保,《与诸葛丞相书》中托遗孤于诸葛亮;“明公视谡犹子,谡视公明如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於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人之将死其言也哀。于是诸葛亮亲自临祭,为之垂泣,待马谡遗孤如平生。接着诸葛亮于228年春天至231年连续五次出兵祁山,第五次因李严运粮不到,被迫退兵。撤军途中,诸葛亮设下埋伏,用乱箭将追赶的魏国大将张郃射死。这次征战后,诸葛亮一面“休士劝农”发展生产,一面“教兵讲武”,作再战准备。为解决军粮运输问题,诸葛亮亲自设计制造木牛、流马,用木牛流马联运军粮,历时两年,基本解决军粮运输的难题。诸葛亮真乃聪明之极的奇才也。<br> 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攻占武功(陕西武功),驻扎在五丈原(陕西岐山县南)……蜀魏两军在渭水对峙。司马懿抓住蜀军劳师袭远的弱点,背水为垒,敛兵不出,双方相持不下。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都置之不理。诸葛亮汲取了因军粮不继而失败的教训,分兵屯田于渭水之滨,与百姓杂居,作长久驻军的打算。两军相持百日后,同年八月,诸葛亮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军营,享年54岁。按诸葛亮生前的安排,秘不发葬,亮死之事,司马懿也不自知,无奈之下司马懿撤军而去,后来得知亮死之消息,感叹曰;“天下奇才也。”<br> 这里还要指出,以“兴复汉室”为蜀汉 国策是诸葛亮作为历史上典型“忠臣”的必然选择。按儒家文化的观点,朝廷有难,皇上有难,哪怕是不可拯救的,也必须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必须尽最大努力搭上性命去挽救,这才是士为知己者死的忠臣。蜀汉灭亡的趋势,诸葛亮难道没有觉察到吗?又何曾不知汉室“不可复兴”?但他仍然要为此奋斗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如唐代一个散文家所说;“赤帝子火炽四百年,天厌其热,洎献尽矣。武侯独愤激不顾。收死灰于蜀,欲嘘而再燃之,难乎为力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把家乡荣河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更表现了他的赤城忠心,这也是后人不仅把诸葛亮作为智慧化身,更把他作为忠臣楷模的原因所在。<br>  诸葛亮高风亮节,彪炳后世。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辅佐刘备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他亲自校阅各种文书,处理各种事务,在军中“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的案件,都要亲自过目。凡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无论事之大小,他都不辞烦劳,亲自处理,长期以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br>  他身虽为高官,却严于律己,不文过饰非。街亭失守,罪在马谡,他引咎自责,主动担责。在《街亭自贬疏》中说;“臣名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从丞相降为右将军。同时发布公文,向全军检讨,鼓励大家经常给自己纠错。施政中,出现失误,他从不推诿,首先自我反省。将军来敏犯法,他检讨说,自己“暗于知人”,对来敏宽容过度;李严罢官时,他也承认自己几次迁就李严。因此,后人说他做到了“己有过则让天下,下有阙则躬自咎,见善则迁,纳谏则改”。<br>  诸葛亮生活俭朴,无声色犬马之好。他的妻子黄氏“黄头黑色”,他满心欢喜,因为诸葛亮把婚姻建立在“才堪相配”的基础上,反映他不同凡响的个人情操。诸葛亮为官廉洁,靠俸禄为生,不经营别的产业。他曾向刘禅介绍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15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死后,如其所言,家中无富裕财产。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自报家产的高官!<br>  诸葛亮忠贞不贰的品质,廉洁务实的作风,宁静淡泊的情操,进取拼搏的精神,超人的智慧,杰出的才干,都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承美德,并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家树立了一个光辉典范。历代人民以及我们家乡的老百姓对诸葛亮的缅怀和敬仰之情,折射出人民群众对忠贞、对智慧、对清官贤臣的向往和尊崇。<br>  诸葛亮一门三代忠烈。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字思远,生于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已经47岁)。诸葛瞻从小聪慧伶俐,诸葛亮在繁忙的军务中不忘对他的教育和培养。234年,在他北伐武功前夕,给其兄诸葛瑾的信中写道:“瞻今已8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为使儿子将来有所作为,他写下了著名的《诫子书》,勉励儿子专心致志,勤奋学习,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确立远大的志向和人生目标。《诫子书》是一部教育子女很好的教材。他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又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将自己毕生学习的心得传授给儿子,希望他通过自身努力而成为于国于民有用的人才。诸葛瞻牢记父亲的教诲,刻苦攻读,博览群书。史书说诸葛瞻“工书画,强识念”。诸葛瞻十七岁时,刘禅招为驸马,官位节节攀升,身居要职。……由于蜀汉老百姓怀念诸葛亮,爱及其子,异常推崇诸葛瞻的才华,每当朝廷颁布一项很好的政策措施时,不管是不是诸葛瞻的建议,老百姓都要互相转告说:“这是诸侯之所为也!”史学家评说是:“美声溢誉,有过其实”。我们天兴村一带老百姓中间,也有一些传说故事,虽然不是诸葛亮或其子孙所为,但老百姓都喜欢写在诸葛亮的账上,这也说明了诸葛亮父子在家乡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br> 263年,司马昭派邓艾等率18万大军分三路进攻蜀汉。……诸葛瞻督率诸军迎战邓艾,由于他们没有据险防守涪城(四川绵阳市),于是魏军长驱而进,诸葛瞻退守绵竹(四川德阳黄许镇),列阵以待。邓艾派遣他的儿子邓忠等从左右两侧夹攻蜀军,都被击败。……邓艾大怒曰:“生死存亡,在此一举。”责令他们拼死也要攻破蜀军,不然就斩首问罪。同时,邓艾写信诱劝诸葛瞻说:“你如果率军投降,我可以保奏皇上封你琅琊王。”诸葛瞻大怒,将信撕得粉碎,并斩杀送信的使者。于是,邓忠等向蜀军猛烈进攻。面对敌人强大的攻势,诸葛瞻悲愤的说:“我们父子都深受国家的重恩,……以至于造成今天失败的局面,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蜀国的父老兄弟!”于是,诸葛瞻策马冲向魏军,恶战一场,蜀军大败。诸葛瞻阵亡,时年37岁。他的儿子诸葛尚在战场上与敌人顽强拼杀,也壮烈捐躯,年仅19岁。同时战死的还有张飞的孙子张遵等。后人追思忠烈,在今绵竹县城郊,建有诸葛瞻父子衣冠冢,又称“双忠祠”,以纪念他们父子为国捐躯的忠义之举。“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死义,天下之善一也”。至此,一门三代忠烈,大哉壮哉!<br>  诸葛亮三儿子诸葛怀谨守父训,忠君孝亲,宁愿固守“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清平的农耕生活,也不愿意受邀入晋做官,过优裕闲适的仕宦生活。诸葛氏的子孙们活就活得有骨气,死就死得重于泰山。这就是中华民族不屈的“国家脊梁”精神,值得后人们继承和学习。<br>  264年,魏灭蜀汉,诸葛亮之孙十七八岁的诸葛京携诸葛攀之子诸葛显内移河东达四五年之久,为河东人民办了些实事,于是诸葛京为纪念爷爷诸葛亮的功德,在爷爷的出生地天兴村,兴建了武侯祠(庙),留下了永久的纪念。人们为了朝拜纪念诸葛亮,人流如潮形成了一年两次的天兴武侯庙会(农历二月二十一和十月初一),到唐朝时,天兴武侯庙会已经盛况空前(见《运城市志》)。诸葛亮之孙诸葛瞻次子诸葛京在河东一带又续写了诸葛氏族的光辉篇章。<br>  我们的先祖诸葛亮不愧为智慧的化身,忠臣的楷模,天下的奇才。<br> 2020年2月29日</font></b></h1><h3></h3><h3></h3> <h1><b><font color="#39b54a">部分老师们的精彩点评:</font></b></h1><h3></h3> <h1><b><font color="#b04fbb">王孟南:王贞民老师:为写天下奇才诸葛亮,从岀生到隆中种田读书,交友访师,拜亲戚庞德公求学。后又遇名士水镜先生司马徽为师。水镜先生又引见拜玖为师,玖传授巜三才秘录》巜兵法阵图》巜孤虚相旺》巜宝镜图》等书。亮得到这些秘书之后,如虎添翼。学到治国方略,才立志岀将入相力挽狂澜。王贞民老师,为写天下奇才诸葛亮,真是下了苦了,这也是一部旷世奇书。拜读后十分感谢王贞民老师。</font></b></h1><h3></h3> <h1><b><font color="#ed2308">邓育秦:王老师大作,行文通畅,考证周全,宝刀不老,堪称经典,是我们学习的榜样。</font></b></h1><h3></h3> <h1><b><font color="#ff8a00">张治民:王老师考究认真很有说服力,文字功底深厚不愧中文系教授。</font></b></h1><h3></h3> <h1><b><font color="#39b54a">李启兴:王老师诸葛亮一文:<br> 研透钻深,旁证博引。<br> 求证小心,治学严谨。<br> 说理充分,事实确真。<br> 天兴生人,不得不信。</font></b></h1><h3></h3><h3></h3><h3></h3><h3></h3><h3></h3> <h1><b><font color="#167efb">无尘:拜读了王老师大作,行文通畅,考证周全,宝刀未老,堪称经典。</font></b></h1><h3></h3> <h1><b><font color="#b04fbb">王锡义:王老宝刀不老,笔耕不辍。</font></b></h1><h3></h3> <h1><b><font color="#ed2308">张都倩:王老师是我们心目中永远灯烛。</font></b></h1><h3></h3> <h1><b><font color="#010101">王健:昨晚、今朝拜读完了王贞民老师的《天下奇才诸葛亮》。<br>&nbsp;&nbsp;&nbsp;&nbsp;&nbsp; 王老师把在历史上早有定论,老少皆知,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诸葛亮的故事,经过引经据典、挖掘考证、实地采访证明诸葛亮是天兴人。天兴又是哪里呢?我百度了一下,原来天兴村座落在咱们运城市临猗县孙吉镇。看了王老师有理、有据的论述,我也相信诸葛亮是我们运城人了。<br>&nbsp;&nbsp;&nbsp; 我尽量不谈政治,但是,每个人又都生活在政治中,尤其在我们这个讲政治的国度,三国更是如此。<br>&nbsp;&nbsp;&nbsp; 1.战争都是为统治者服务,不是为老百姓谋幸福。纵观几千年人类历史,改朝换代四百多个王朝,那一个是为人民谋幸福?曹操,刘备,孙权的三国时代更会是民不聊生。他们小肚鸡肠都在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择手段,斗勇、斗狠。他们所谓的智慧,是小智,而非大智。<br>&nbsp;&nbsp;&nbsp; 2.诸葛亮出师扶刘是错误抉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说明汉朝已经衰落,刘备作为汉室族人,已是夕阳末日。诸葛亮不是倡历史潮流,而是扶没落皇族,致人民与水火灾难中。他尚若助曹,国土早该统一,人民不会受战争之苦。曹魏人才济济,诸葛英才怕显现不出,这里有牺牲人民生命,而为一己之利的私心吗?诸葛亮“忠心爱国”,忠的是刘备,爱的是汉室,而不是生养自己的土地和人民。<br>&nbsp;&nbsp;&nbsp; 3.《三国》宣扬的是封建、保守、末落。 诸葛亮不满曹操挟天子认为是大逆不道,说明诸葛亮的思维不如曹操适应时代,属保守势力。朝野更替是时代进步的象征。曹操能挟天子说明汉室已经不适应经济基层的发展。<br>&nbsp;&nbsp;&nbsp; 作者美化蜀汉将领实质是美化保守势力,统治者宣传蜀汉将领是为巩固其统治,不论如何美化、宣传,也阻挡不住人类历史前进脚步<br>  &nbsp;&nbsp; 4.三国宣扬的“忠”、“义”、是儒学“仁义礼智信”的浓缩、精致、翻版,是几千年统治阶级惯用的愚民伎俩,都是为自己奢侈糜烂的统治阶层服务。<br>&nbsp;&nbsp; 5.诸葛瞻杀邓艾的使臣,是心胸狭窄,技穷末路,败坏规则行为。看过很多中、外历史书藉,即使在很严酷的战争条件下,也少有“斩来使”者,诸葛瞻是败坏规则的一个典型。<br>&nbsp;&nbsp; 看三国,我们应该明确一个标准:人民生灵涂炭,争夺土地的目的是什么?<br>&nbsp;&nbsp;&nbsp; 回顾历史,沉思人生,对照所学知识,我们进步了吗?<br>&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不论历史是怎么一回事?三国演义是怎么一回事?诸葛亮都是历史名人。经过王老师的论证,诸葛亮生于咱们临猗,不论是对历史考证的贡献,还是对本地经济的发展都将是个庆事,应该祝贺。<br>&nbsp;&nbsp; 遗憾没有王老师专业的知识,否则,我会从另一个角度大论三国。<br>&nbsp;&nbsp;&nbsp;&nbsp; 从宏观上,三国不易赞颂。<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 2020年3月3日上午</font></b></h1><h3></h3><h3></h3> <h1><b>薛金祥:读《夭下奇才诸葛亮》有感<br>考究诸葛亮,<br>大师发雄文。<br>市志记载详,<br>传说弥久新。<br>天兴建祠庙,<br>临猗出名人。<br>鸿篇扬四海,<br>唯有王贞民。</b></h1><h3></h3> <h1><b>王养青:王贞民老师,您的《天下奇才诸葛亮》的文章太深奥,才疏学浅的我看了几次,有以下些许认识,不知对否,请抽空指正。<br>读《天下奇才诸葛亮》有感<br>教授王老,非同一般,<br>耄耋之年,创作巨篇。<br>临猗天兴,诸葛家园,<br>天下奇才,论证齐全。<br>智慧才能,获胜源泉,<br>忠君爱国,矢志弥坚。<br>光复汉室,才华突显,<br>鞠躬尽瘁,死而无憾。</b></h1><h3></h3> <h1><font color="#167efb"><b>孙宏恩:庚子伊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国一盘棋抗疫防疫,齐心协力居家隔离。八旬老人王贞民老师,在此期间没有休息,而是目不窥园,足不下楼,潜心研究诸葛亮文化,从学术层面上挖掘整理,逐步印证临猗县孙吉镇天兴村是先贤诸葛亮的出生地。王老师这种不顾年老体衰为家乡的文化事业竭尽全力的精神,感人至深。为人们心中的智慧之神诸葛亮的相关史料,不辞辛劳,遍捡古籍,孜孜以求,终有收获,写出了这一系列的原创作品。王老师的探究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王老师对诸葛亮的深情,也是我们天兴方圆百姓的心声。我们谢谢王老师,我们也将在王老师精神的感召下,把这项了不起的事业继续下去。</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 王老师,您是榜样,是导师,是灯塔,是诸葛亮文化发掘的领路人,我会多学习,多请教,争取不负厚望。</b></font></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