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地窑第一村:张家窑! 久藏深闺无人知,今日方为世人见!四千年历史的关中地窑民俗文化只等你来!

吴梓莹

南有临潼兵马俑, 北有三原地坑窑! ——三原张家窖关中地窑民俗村,从特色上看完胜袁家村;从旅游项目看,超越马嵬驿,已经脱颖而出,后来居上..... ——题记 陕西有个村子藏在地下,“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神奇的很! 它拥有的二百多个地坑式窑洞,展示出一种生土环境的分布状态和独树一帜的关中窑洞文化,从而享有“天下地窑第一村”! —— 采访手记 近年来,全国和陕西各地乡村休闲旅游火爆,三原县重点围绕新兴塬上柏社村等地坑窑做文章,这里遗留规模最大、较为完整的窑洞,被评为非物质遗产保护、开发村落。 我们将把225个无人居住的地坑窑洞院落打通,打造成窑洞酒吧、窑洞宾馆、农耕文化体验地,分别建设中华小吃街餐饮街、商贸、文化综合交流区、农耕展示区、武术养生广场等四大板块,集文玩、旅游产品、文化产品、农副产品综合市场、戏楼、茶楼、知青旧居、儿童游乐园峰一应俱全,于2815年10月正式对外营业。 张家村关中地窑民俗村负责人:张易宣女士代表全体人员热烈欢迎各界风采人物观光游览,切身感受关中地窑民俗文化,领略农耕文化,追寻远去的先人足迹…… 期待有识之士光临指导! 张家窑关中地窑民俗文化村,位于陕西省关中白菜心:三原县新兴镇焦寅村,交通便利,空气清新! 渭北黄土原独特的风景:窑洞!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农耕文化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即将消失的关中古老民居•地窑》片段: 三原地处关中腹地,历史悠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有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嵯峨天井岸的天齐祠遗址,是汉代皇帝祭天之地。唐代十八陵有献陵、庄陵和端陵在三原境内。 北部塬区因常年干旱,三原泾阳一带这里的百姓自古有挖窑居住的习惯,在县城北部塬区有一种叫地窑的民居至今还有人居住。 所渭地坑窑就是在平坦的塬面上挖一个长宽大约二十米左右、深约七、八米的深方坑,然后在四周开凿窑洞,其中有一孔留作门洞,设有斜坡通到地面,作为这户人家的大门。 每个地窑院中都要挖一口水窖,用来收雨水。地窖中的窑洞分卧室、厨房、粮仓、牛棚和羊圈,有的窑洞与窑洞之间用洞连接起来。 地坑窑的好处:就是冬暖夏凉,造价很低,只要家里有劳力,就可以打窑,打一院地窑从开工到完工,需要四到五年时间,花费的人力和辛劳可想而知。 由地窑洞组成的村子,站在远处是看不见,寻找村落的最好方法是看塬上哪里树多,哪里就有村落。 听上了年纪的老人讲,过去每到夜里,不知情的外地人是不敢随意在村子走动的,弄不好就会掉进谁家的地窑里,所以当地百姓又把地坑院窑洞称做暗庄子。 随着时代的的变换、经济的发展,农村居住条件的改善,大部分人家都不再打窑而盖了新房。 而老人内心对地窑那难以割舍的情感,却是儿孙们无法体会与感知的,不是说走就能走的。 虽然家里也盖了新房,孩子们都搬了出去,但老人们离不开自己亲手打造的地窑,他们甘愿过着平淡的生活,也要默默的守望着他们的地窑。 随着老人一个个的离去,这些失去主人的地窑,也失去了往日的光泽日渐苍老。 如今,村子里随处都可以见到破败、废弃、崩塌的地窑还有孤独的老人,遗憾的是这些古老的、令人留恋的地窑正从我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到那时,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地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