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山第一幼儿园苗班组家教指导——如何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Yao

<h3>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认识到科技强国的必要性,而怎样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也成为了每位家长所必需获得的知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科学探究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而且充分发展了形象思维。</h3> <h3>  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过:“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会成为英才或天才。”兴趣是一个人探究事物和从事活动的一种认识倾向。如果一个人对某种事或事物感兴趣,他才会对它特别注意,特别关注。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呢?<br></h3> <h1><b><font color="#ed2308">一、父母首先要尊重科学</font></b></h1><h3></h3><h3> 求知欲是所有科学的源动力,而几乎所有小孩子都有极为旺盛的求知欲。家长都有被孩子不断的问“为什么”的经历。但是,家长对孩子这种求知的态度的反应, 就会影响孩子的兴趣。当父母对于科学毫无兴趣,甚至面对孩子的疑问时,用插科打诨的形式回复,孩子就会逐渐丧失对科学的兴趣。<br></h3> <h1><b><font color="#ed2308">二、保持孩子的好奇心</font></b></h1><h3></h3><h3> 好奇心是人的最重要的智力禀赋之一。学者周国平曾说:“孩子的好奇心是颗脆弱的幼苗。”孩子在幼儿期皆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充满探问的兴趣。相信每一位爸妈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到了4、5岁时,好奇心大爆发,脑子里经常会冒出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妈妈,小蝌蚪和他的妈妈为什么长得不一样?妈妈,小蚂蚁为什么那么小,大象为什么那么大?<br></h3> <h3>  虽然好奇心与生俱来,如果不受到悉心保护甚至是损害,摧残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快乐,可能伤及的是孩子一生的学习能力。<br></h3> <h3><h1><b><font color="#ed2308">三、支持与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和尝试解决问题</font></b></h1> 安全的心理氛围是幼儿积极探索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家长应该以重视、尊重、接纳、赞赏、支持的态度为幼儿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感受到自己可以提出各种问题,且自己的问题会受到家人和同伴的重视,这样,幼儿才能保持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愿意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br></h3> <h1><b><font color="#ed2308">四、留出空余时间陪孩子“玩”科学</font></b></h1><h3></h3><h3> 美国家长善于引导孩子进行科学实验,如火山爆发、火箭飞行、土豆电池等等。在这些实验中,家长跟孩子沟通科学原理,和他们一起提高动手的技能,并在一次次的实验经验累积之上,获得成功的快乐。</h3> <h3>  这种将多学科融合一起,在生活中让孩子耳濡目染,是多学科综合教育最好的方法。往近了说,科学实验就是一个桥梁,让孩子在实验过程中将科学、科技、工程、 数学四大元素相融合,把零散知识变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潜移默化中学习到跨学科教育的真谛。往远了说,在科学实验中,培养了孩子未来最需要的四种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br></h3> <h3></h3><h1><font color="#ed2308"><b>五、接纳和尊重幼儿的答案与解释</b></font></h1> 由于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解释以及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受其原有经验和思维水平的直接影响,因而会形成幼儿期独有的“天真幼稚的理论”和在成人看来“非科学性”的答案。幼儿在探索和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合乎成人逻辑的想法,从幼儿已有经验和认知结构上看却是合理的,比如看到种子泡在水里能发芽就认为花瓣和树叶也会如此,这些都合乎他们“自身的逻辑”。<br> <h3>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能抓住其本质,对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和解释只是依据具体接触到的表面现象,如认为月亮因为很明亮所以不会掉下来。家长应接纳和尊重幼儿天真幼稚的理论,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br></h3> <h3>  科学强则国强,在疫情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助,我们唯有增强孩子的科学、科普知识,才能让人类能够在未来掌控自己的命运。希望以上建议能够帮助家长和孩子们摆脱恐慌,让孩子爱上科学,度过一段充实、快乐的家庭时光。<br></h3>

幼儿

孩子

科学

好奇心

家长

兴趣

事物

探究

认识

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