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在我国古老的文化长河中,诗与画是一对相融一体密不可分姐妹艺术。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经典文化内涵,展现学生艺术表现力,培养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假期文化生活,近日,五2班开展了古诗配画活动。</h3><h3> 活动中,学生们对自己喜欢的古诗,自己动手配上相应的图画,把自己体会到的诗的意境、情感变成生动鲜明的图画。不少学生的作品构思独到,情景逼真富于诗意,诗与画融为一体,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同时真实地反映出了学生们对诗歌的个性理解及他们对古诗的热爱。</h3> 《四时田园杂兴》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u>时田园杂兴</u></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u>宋 范成大</u></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u>昼出耘田夜绩麻,</u></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u>村庄儿女各当家。</u></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u>童孙未解供耕织,</u></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u>也傍桑阴学种瓜。</u></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赏析</b></h3><h3>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h3><h3>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h3><h3>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汤琪作品</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肖应豪作品</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胡雪薇作品</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陈本正作品</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刘子瑛作品</b></h3> 《村晚》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u>村晚</u></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u>唐 雷震</u></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u>草满池塘水满陂,</u></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u>山衔落日浸寒漪。</u></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u>牧童归去横牛背,</u></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u>短笛无腔信口吹。</u></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赏析</b></h3><h3> 这首诗展示的是一幅牧童骑牛晚归图,真正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意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h3><h3> 诗前两句写背景。首句“草满池塘”是说节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借鉴谢灵运《登池上楼》名句“池塘生春草”,但以“满”字易“生”字,显出节令的不同。“水满陂”,是说正逢多雨季节,因此水涨得很高。次句写远山落日。用一个“衔”字,形象地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况,与杜甫“四更山吐月”的“吐”字同见炼字之工。又用一个“浸”字,写落日青山倒映水中,与王安石“北山输绿涨横陂”句情景非常相似。诗围绕池塘为中心,以池塘中的绿草与澄净的池水,带出青山与落日,中间以一“浸”字作维系,使池塘显得很热闹,色彩也十分绚丽。</h3><h3> 在这样宁静优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场了。他骑着牛儿,走向村庄,手中拿着支短笛,随意吹着。与上两句的恬静相比,这两句描绘得非常生动活泼。牧童骑着牛,不是规规矩矩地骑,而是横坐着;他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于是,牧童调皮天真的神态,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为之耳目一新。</h3><h3> 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在此之前,张舜民《村居》诗有“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句,与这首诗比,画面中少了个天真烂漫的牧童,代之以牛背的乌鸦,以显出村晚的萧瑟。同样的农村景色,因诗人的心情不同,摄取的画面便不同,一是充满情趣,一是惆怅落寞,因此诗家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h3><h3></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黎玥作品</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林妙可作品</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赖珈乐作品</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彧嘉作品</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谌紫洁作品</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王宸轩作品</b></h3> <h3> 在选诗的过程中一定要先知道这首诗的意思于诗人想表达的意境,你自己必须先进到诗人的内心,感受诗,再去选于这首诗符合的画,这样一来,就能真正做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让别人在阅读的时候和你有同样的感觉,同样有在你阅读这首诗的意境。</h3><h3> 通过诗配画的活动,使孩子们对中国古诗文化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和欣赏水平,创意地将中国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化与孩子们喜爱的绘画结合起来,让孩子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美。<br></h3> 书法作品展示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李瑞玲作品</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王子谦作品</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岳欣怡作品</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陈老师作品</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