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岁时》,写给大自然的情书

大嫚

<p><br></p><p>将项丽敏刚刚上架的散文集《山中岁时》拿到手时,首先吸引我的不是这本书精美的装帧,而是腰封上的话:<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这是一个人写给大自然的情书,也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散文诗。</span></p><p><br></p><p>确实,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作者对大自然草木虫鸟的挚爱之情。她将大自然视为亲人、爱侣,呼吸着动植物们吐纳的气息,脉脉含情地观察着它们,细致入微地描摹着它们,并把从大自然中得到的启示与慰籍,用细腻真挚的文笔与情感渗透在了作品中,这些文字岂不就是作者与大自然的鱼雁往来吗?</p><p><br></p><p>在书的前言《父亲的历书》中,作者提到了写这本书的初衷,那是为了实现一个愿望:写一本和植物、节气、农事有关的书,献给父母和家乡。现在,作者已得偿所愿,她按照二十四节气的时序,从立春开篇,到大寒结尾,将她的家乡——黄山脚下一个叫浦溪河的地方的物候变化、乡村风情,用絮语般的笔触娓娓道来,仿佛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了一幅幅饱蘸田园风情的画卷,让我们不由得追随她的脚步,徜徉在四季流转中,去体验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心灵悸动……</p><p><br></p> 与大自然相守相亲 <p class="ql-block">巴金先生说过,<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span>《山中岁时》正是这样一本“倾情”之作,作者观察自然、书写自然、感悟自然,皆是因了热爱自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了热爱,在作者的笔下,天地万物都被赋予了生命与灵性,与作者物我两忘,浑然为一:“我”会嗅到在河堤上奔跑的风有晚香玉的味道;春的气息扑面而来时,活像久违的老友一个突如其来的拥抱,将“我”紧紧裹住;雨声是古老的天籁,是反复吟唱的安魂曲,带给“我”可以信赖的内心安宁;斑鸠“咕咕咕”的鸣叫,在“我”看来是用声音在天空起伏有致地画着线条;布谷鸟被“我”视为乡村诗人,它站在高处朗诵着关于天籁、大地和庄稼的诗歌;豆角牵着纤细的藤,怯怯地抱着豆架的细脚;叶子是秋天思乡的家书,一封接着一封地寄往大地;花花草草们一看到“我”,便欣喜地簇拥上来,与“我”叙旧,说些别来无恙的话,而“我”则摆出大姐的姿态,举着相机对它们说:站好,茄——子——,于是花草们全都露出酒窝,笑出了声,细腰乱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了热爱,作者用一双敏锐的眼睛,捕捉到了我们常人熟视无睹的四季物象的变化之美,对大自然的草木虫鸟有了细致入微的描摹:如写植物,<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芭茅花从青茅里刚抽出时是淡淡的青紫,迎着晨光看去,又觉得是绛红,到了夕阳的光里再看,又变成金红了。而雨天里看,则始终是土红……”;</span>如写生灵,<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蝉的歌声是有颜色的,在清明前后是翠绿色,晶莹通透。到了初夏,蝉歌就变成浪花白。到了盛夏,蝉歌又变成炫目的亮银色。而秋天的蝉歌则是有些斑驳和暗哑的古铜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了热爱,作者对自然万物心怀怜惜、慈悲和尊崇之情。于是,她会把马路上的小蜗牛捡起来,放到路边的草地上,生怕来往的车辆会轧到它;她会不忍心踩到落在地上的玉兰花瓣,宁愿选择绕道而行;她会下意识地避开稻禾收割的场面,因为她目睹了稻禾的成长,不忍目睹它们的死亡……</p><p class="ql-block"><br></p> 大自然的感悟与慰籍 <p class="ql-block">还有那田野里盛开的金鸡菊、野蔷薇、打碗花,饭桌上应季的清明稞、雷笋、青菜薹,浆汁津甜的野樱桃、覆盆子,夏日里的鸣蝉、豆娘、萤火虫、红蜻蜓,以及静谧的湖水、冬日的暖阳、空气中弥散着的草木烟香……这一切都是作者从四季自然的枝头采撷的浆果,让人甘之如饴,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常人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和对美好事物发乎天性的、不带有功利色彩和世俗欲望的倾心。《山中岁时》一书印证了法国哲学家罗朗•古内尔的名言:<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自然只对有心停下来倾听的人展示它不为人知的一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不仅仅只是大自然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在与自然万物的朝夕相处中,她由所见所闻引发的所感所悟,和来自大自然的心灵慰籍,更是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和心理共振。她的内心在被迷雾笼罩、陷入怠惰和晦暗时,会因看到了露珠虽短暂但绚丽的生命而感叹:<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就连这样细小脆弱的事物都能坦然面对生与灭,将生命之美从容呈现,我又有什么理由让自己的精神萎靡,在雾障中消沉?</span>在感慨于自然之美带给她的震撼时,她写道:<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无论世界变化得如何迅疾,让人无所适从,匪夷所思,只要有一些东西始终不变,年年得以遇见,就还是能给人心以安宁与慰籍的,比如冬天的霜雪,春天的雨水,夏天的蝉鸣蛙唱,秋天的蓝色天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将她诚挚的爱献给了大自然,大自然也以自己丰厚的回馈滋养了她的心性,让她找到了安放自己灵魂的家园,写出了宁静而有暖意的文字,向我们传递着生命的美好与感动。</p><p class="ql-block"><br></p> 我与这书撞了个满怀 <p>作为读者的我来说,之所以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大致是因为有这三个方面的喜欢:</p><p><br></p><p>首先,喜欢作者轻淡的笔触,絮语式的叙事方式。读她的文章,就如同在听一位老友漫不经心地唠着家长里短,她那么随意地一说,你那么自在地一听,轻松,但身心愉悦。<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删繁就简三秋树”</span>,以最少的文字写最大的文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该是作者崇尚的写作理念吧?</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其次,喜欢作者清新淡雅、灵动轻盈的文字。诸如</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仰头拍摄花树的时候,看见树冠之上佩着一枚薄薄的月亮”</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看着篮子,里面装的哪里是艾蒿,分明是春天啊!”</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蜻蜓的翅膀上驮着夕阳金色的光芒”</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萤火虫没有飞远,它们携着灯盏,飞进孩子们夏日的梦中”</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阳台的每一片阳光都有了归属,棉被上躺着阳光,鞋子上走着阳光,衣服里摇摆着阳光。还有阳台正中的一片阳光,在等着什么的样子,于是端把椅子放在那片阳光里”</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有幸遇见如此有趣的文字,细细“把玩”一番后,会禁不住感叹:汉语真美!</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再者,喜欢作者与我在文字里相逢的感觉。在这本书中,作者也有一些篇章是对家乡世俗的生活风情的描述,如晒秋、烧荒、腌酸菜、冻米籽等。在读这样的章节时,常有会心的笑意弯上我的嘴角,因为我们对很多场景有共同的回忆:“立秋日不能下河,因为会长秋斑”,我也是从小听着这样的训诫长大的;儿时的夏天,我和玩伴们也是整天泡在河里捉鱼、摸虾,直至暮色降临时,才用狗尾巴草串着鱼虾回家;修剪庭院里的蔷薇时,我也是每次都被蔷薇那尖利的刺划伤,所以对作者“美与无法接近的痛苦是蔷薇的象征”的体会感同身受……相同的情景,相同的心境,让天各一方、不曾谋面的作者与读者在文字里相逢,真是奇妙的事儿!</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p> 这本书带给我的启示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作者在书中曾引用川端康成的话:</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如果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得自语道:要活下去”</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作者也深有同感:</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看着阳台外一树树的繁花,会对自己说,就算为了每年春天与这样美的光阴相见,也值得好好活下去。</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是啊,正是因为生命中邂逅的美好事物触及到了心里的柔软,才使我们的内心变得淡定、平和、从容,并撩拨起对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的留恋和热爱之情。</span></p><p><br></p><p>作者常年在山林湖畔游走,在以自然为书写对象的日子里,她也为过度开发、乱捕滥杀所带来的隐患而忧心忡忡:在很多地方,人们的耳朵听到的早已不是虫鸣之声和蛙鸣声,而是被世俗的喧嚣塞满。人们毁掉了山林、田野,创造了城市、街道,成了自己所造城市的主宰者。但当这世界只剩下人和人所创造的事物时,是不是就到了尽头?当夜晚醒来,再也听不到天籁之音,人是否会陷入更大的恐慌?</p><p><br></p><p>目前,新冠病毒还在我们中国大地上肆虐,且大有蔓延全球的趋势。假若不是有人贪图口腹之欲,怎会惹下如此大的祸端?确实到了我们人类该反思的时候了。正如作者所言,在经历了一次次大自然给予的惩罚后,我们应该郑重地想一想,怎样才能与身处的环境和睦相处,既不伤害,也不为其所伤?当大自然向我们展现它迷人的景致和风物时,我们是应该进一步索取、占有,还是保持足够尊重的距离,不去打扰,只是欣赏?</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在四季草木间行走、观察、拍摄、写作,是想通过这些寻找自己的位置,不至于在光阴的迁徙中迷失,让精神安宁自在,拥有一个不可被岁月掠夺的花园。”</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作者从自然中体验到了生命之美,并把这份“美”定格在文字图片中分享给了我们,用这份“美”唤醒了我们麻木的心灵,让我们体验到了生命的感动和力量,也让疫情囹圄了多日的焦躁的心渐渐地沉寂了下来。我想这就是《山中岁时》这本书的魅力或是说是魔力所在吧!——花事渐频,春和景明,愿疫情过后,国泰民安,天下清平!感谢作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