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马姓从哪来?

马涛

<p>这里是我的家乡,村中以马姓为主,下面我们就说一说马氏宗亲的姓氏来源。</p> <p><i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赵奢是华夏汉族马氏之祖</i></p> <p>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马姓出自嬴姓,伯益之后。赵王子奢为惠文王将,封马服君,生牧,亦为赵将,子孙因以为姓,世居邯郸。”宋元明清信史及《中华马氏》都有相一致记载,可见,马氏之起源,早有史籍明确记载。我们华夏汉族马氏始祖就是战国时期赵国著名将领赵奢。赵奢是邯郸赵国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的兄长。公元前270年,秦国攻打韩国,赵惠文王派赵奢率兵救援,他以勇猛和智慧,出奇兵,以寡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军,成为兵家著名战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阏与之战”。赵奢以赫赫战功被赵王封为马服君,为赵国跻身于战国七雄,功高勋显,史称战国八大将之一,与赵国一代名相蔺相如、老将廉颇齐名。后来,赵奢之子赵括,因“纸上谈兵”,在指挥中国古代战争规模最大的“长平之战”中,战死沙场。他统率的赵军被秦军坑杀40余万,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赵奢家族在秦灭六国之后,赵奢的孙子赵兴由邯郸迁徙到陕西咸阳,秦封赵兴为武安侯,遂为扶风人。赵兴崇敬祖父赵奢的功业,羞于伯父赵括“纸上谈兵”给赵国带来的灾难,因而改赵姓为复姓马服,后去服为单姓马。到了西汉武帝时,赵奢第五世孙马通再一次率马氏家族由邯郸迁徙到陕西扶风,振兴祖业,人丁兴旺,扶风即成为马氏的发祥之地。经过2300多年的生息繁衍,现已遍布中国及世界各地,据2011年9月在台湾举办的第七次世界马氏恳亲大会宣布,马氏人口已达2千多万人,在中国100个大姓中名列第十三位。据此,无论是根据史料记载,还是从1999年泰国第一届、2001年新加坡第二届、2004年马来西来第三届、2006年江西乐平第四届、2008年河北邯郸第五届、2010年加拿大第六届、2011年台湾第七届世界马氏恳亲大会宗亲的一致确认,以及中国华夏马氏文化研究会多年的考查调研证实,陕西扶风是中华汉族马氏的发祥地,赵国名将赵奢就是中华汉族马氏的始祖,他死后葬于邯郸西部的紫山(又称“马服山”)就是马氏的祖源之地。</p><p><br></p> <p><i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苏鲁豫皖有马援之后</i></p> <p>马援是什么时期的人?他的字叫什么?他是哪里人?现在是哪个地方?他追随的是哪个皇帝?他南征北战,马革裹尸,殒命疆场,死时年仅63岁,他被封做什么将军?周恩来总理对马援高度评价的两句话是什么?他是马服君的第几世孙?第几世?</p><p>答:马援是东汉时期的人,字文渊,他是陕西扶风茂陵人,现在是陕西省杨陵示范区五泉镇毕公村,他追随的是光武帝刘秀,他被封为伏波(伏波,即是降伏波涛的意思)将军,周恩来总理对马援高度评价的两句话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他是马服君的第10世孙,或者说马服君是第一世,马援就是第11世。</p><p><br></p> <p>毕公村有马氏祠堂,是"扶风" 总堂,因为20多年前五泉镇还属于扶风县。周围有马超岭\马援墓\绛帐台等马氏家族遗迹。2004年7月,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亲来毕公村祭祖。毕公村人民,多长脸大个,虎背狼腰,民性善武,确为将门之后。</p> <p>历史上不同时期,迁往苏鲁豫皖的马氏,有部分是马氏十一世祖马援的后人。</p> <p>铜柱堂:汉伏波将军马援征阯,胜利后,在交阯立铜柱表功。到了唐朝,马援的后裔马总做安南都护,在原汉立铜柱的地方又立了两根铜柱,铸上了唐朝的威、德,说明自己是伏波将军的后裔。到了五代时马希范也立了铜柱。铜柱堂由此而来。</p> <p>绛帐授徒,典故名,成语,典出《后汉书·马融传》,“绛帐”即“红色帐帏”。东汉儒家学者经学家马融学识高深渊博,常在高堂上设置红色帐帏,为生徒讲授。后就用“绛帐授徒”等指师长设立讲座,传授生徒,多含有尊崇称美之意。</p><p>马融(79-166),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东汉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尤长于古文经学。他设帐授徒,门人常有千人之多,卢植、郑玄都是其门徒</p> <p>诫兄子严敦书</p><p>两汉:马援</p><p><br></p><p>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p><p><br></p><p>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p> <p>译文:</p><p>  我的兄长的儿子马严和马敦,都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事,而且爱与侠士结交。我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写信告诫他们:“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这是我一再强调的原因。就像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不要忘记啊。”</p><p><br></p><p>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的话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指责的。谦约节俭,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是个豪侠,很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好的人坏的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正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鹜鸭。一旦你们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纨绔子弟。正所谓“画虎不像反像狗了”。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里的将领们到任就咬牙切齿地恨他,州郡内的百姓对他的意见很大。我时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p><p><br></p><p><br></p> <p><i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陕西、山西是微湖滕沛马氏之源</i></p> <p> 经族人多年的寻根,2005年在从未经历战火的湖北省英山县寻到一部从马服君开始的完整家谱,从中对上了根系,我们始迁滕沛的一世,为马服君的第五十一世。</p> <p>湖北英山县,有保存完整、一世不漏的《英山马氏宗谱》,我们的滕沛始迁祖和宗谱对上了根系:</p><p>赵奢( 马服君)为第一世,</p><p>  第48世:渥(子2:柏龄、柏龈)</p><p>  第49世:柏龄(子1:玠)、柏龈(子2:瑢、瑒)</p><p>第50世:玠(子4:大、俊、明、禧)、瑢(子1:炎)、瑒(子5:兴、旺、成;吉、祥迁广州)。</p> <p>滕沛马氏吾祖系马服君51世传人,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11世)的后人,是始迁一世祖。扶风堂滕沛马氏四胞兄弟、八堂兄弟、九曾兄弟,同时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迁微山湖两岸。他们分别是大、俊、明、禧、兴、旺、成、炎、邳州连防仁堂,九支后人主要排序及分支列出:</p><p>  一世祖大公:居山东省滕州市滨湖镇马村;</p><p>  一世祖俊公:居山东省滕州市堌城(现在属于山亭区水泉镇西堌城村);</p><p>  一世祖明公:居江苏省沛县南马巷(现在城北大马庄);</p><p>  一世祖禧公:居江苏省沛县西马桥(十字河);</p><p>  一世祖兴公:居山东省滕州市焦村(三焦村原属鱼台县);</p><p>  一世祖旺公:居山东省微山县南阳镇马闸.(原属鱼台县现在迎山庄);</p><p>  一世祖成公:居山东省鱼台县王庙镇马崮堆(现在马庄);</p><p>  一世祖炎公:始迁东平州,再迁微山岛吕蒙,又迁枣庄峄城、薛城、微山等地;</p><p>  一世祖仁堂公:居山东省邳县连防(现在江苏省邳州市铁富镇连防街,1951年之前属山东。)</p><p>这里四胞兄弟:大、俊、明、禧。</p><p>八堂兄弟:加上兴、旺、成、炎。</p><p>九曾兄弟:加上仁堂公。</p> <p><i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四:滕州马氏大多为大公、俊公、兴公之系</i></p> <p>据考证,明朝以前没有土著马姓居民,都是迁徙而来。滕州马姓各族谱上都有“扶风世泽,铜柱家声”的题注,谱牒的封面标着“扶风堂族谱”或“铜柱玉牒”。</p> <p>据《中华马氏》、《马氏源流》载,“扶风马氏世系表一:柏龄公(49世)生二子,长子玠、次子玚(50世),玠生四子讳大、俊、明、禧,玚亦生四子讳炎、兴、旺、成(51世,亦为洪洞迁滕沛一世祖)。”大、俊、明、禧四公先居滕西石井村(即现在的马村),后又分居各地。长兄大公居马村,二公马俊居今山亭区堌城村,三公马明居江苏沛县马家巷,四公马禧居沛县城西马桥。炎、兴、旺、成四公,炎公先居东平,后迁到微山岛吕蒙村,兴公、旺公、成公居滨湖镇焦村,后旺公、成公移居鱼台、微山等地。目前,滕州马氏分布居住在各镇街的族人大都是大公、俊公和兴公的后裔。这与滕州马氏各支脉族谱的世系记载完全一致。所以说,滕州马氏是一家,同根同源共祖确凿无疑。</p> <p>以下几幅照片源于北焦村马氏宗祠</p> <p>到此,在网络各种资料搜到三种版本,请各位䤁酌。</p> <p> 四大祖家谱创稿于康熙年,正规修成于同治三年(1864年),二修于清末的1910年,1932年的三修值战乱未及刊印,至1960年完成(出版于1962年),四修于1990年(出版于1992年)。</p> <p>明洪武二年(1369年),吾祖马氏祖奶奶闫老太君携大、俊、明、禧四兄弟及侄儿闫氏从陕西扶风,经山西洪洞县老鸹窝,办理手续迁至微山湖两岸的滕、沛二县,迄今650余年。由此产生了谱记“扶风堂”和老家老鸹窝的说法。大、俊、明、禧四公先居滕西石井村(即现在的东马村),后又分居各地。长兄大公居马村,二公马俊居今山亭区水泉镇堌城村,三公马明居江苏沛县马家巷,四公马禧居沛县城西马桥。据传祖奶奶闫老太君随当时子孙众多的俊公长年居堌城。</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span></p> <p><i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五:马村始迁一世祖大公之分枝</i></p> <p>  我一世祖大,单传两世:二世清,三世壮,四世祖四人:林、胜、俊、良。林祖后人现达30世多,良祖后人现达25世多。</p><p>  滕马村自17世以后辈份排序如下:17宗、18延、19昭、20世、21运、22鸿、23锡、24灿、25恒、26贞、27崇、28慎、29绍、30懿、31训、32恩、33远、34庆、35永、36兴。</p><p><br></p><p><br></p> <p>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始迁一世祖马大公自陝西扶风经洪洞县迁至滕州石井村(东马村),二世祖马清,三世祖马壮,四世祖马良,死后皆葬马家村西。五世祖弦公,葬租茔前新阡主穴。至十二世祖世杰(四世祖良之后)时徙居和福村,遂后安家于此,及寿终仍葬在七世祖文术公墓西北。到十三世祖源先公(死后始葬和福村东新茔主穴),传下四子,长曰咸成,次曰咸公,三曰咸陈,四曰咸宜。(此为滕州大坞和福宗亲记)</p> <p>  马 大 公明初始迁现山东省滕州市(原滕县)滨湖镇马村</p><p>  2清-3壮-4长子林-5献-6志-7文-8三-9应-10华-11-12-13-14-15-16-17宗-18延-19昭-20世-21运-22鸿-23锡-24灿 (同世多个排字待补);</p><p>        4次子胜-5东-6田-7佑-8卿-9富-10兴-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同世多个排字待补);</p><p>        4三子俊-5雄-6迁-7文-8志-9应-10寅-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同世多个排字待补);</p><p>        4四子良-5弦-6暹-7文-8三-9应-10孔-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同世多个排字待补)……</p> <p>关于马姓大公族人分布,家谱记载“(滕)邑西马家村”祖居地以及迁往沛县一支外,各序文及五修、六修“族谱列名”中还提到“本邑城东北党郎山村”(今东郭党山);“本邑城西严村”、“七所楼”、“杨奋村”(今级索镇杨岗);“峄邑城西北辘轳井村”(今峄城区)、“峄邑城西北大暨河村”(今羊庄大计河)、滕东北黄家庄、东高庄、马庄;本邑城东马河口、艾虎村(今山亭爱湖村)、徐庄;城北王村(今北辛马王居);城南彭庄;城东南常山村、南宿村、杜家堂、茅山村、东于村、无梁店等村。外省则有江苏邳县王湾村、铜山县铙钹、上马家等,可看出马氏大公一族由滕西马家村祖居地向四边扩散的情形。</p> <p>马村始迁一世祖大公后人大致分布:</p><p>1、四世祖林公后:主要居于滕州市滨湖镇原望庄片西马村。</p><p>2、四世祖胜公后:主要居于滕州市级索镇前杨岗村。</p><p>3、四世祖俊公后:主要居于滕州市滨湖镇南徐楼村、严村。</p><p>4、四世祖良公后:主要居于滕州市滨湖镇东马村、严村;</p><p>大坞镇和福村;</p><p>羊庄镇和山亭区西集镇附近,大计河处南陈楼村、杜堂村、茅山村,常山村、南宿村、东于村、余粮店;峄城区某处;</p><p>还有滨湖镇七所楼村几户。</p><p>5、其他分布暂不明确所属分枝:</p><p>滕州城南彭庄</p><p>东郭、党山处黄家庄、东高庄、马庄。</p><p>北辛街道马王居。</p><p>山亭区马河口村、艾湖村、徐庄。</p><p>邹城市石墙镇深井村。</p><p>济南某处;德州某处。</p><p>微山县南阳镇。</p><p>淮庆。</p><p>江苏沛县某处。</p><p>江苏邳县王湾村、铜山县铙钹、上马家</p><p>…………</p> <p class="ql-block">上述不完整,且不一定正确。有的村名也不一定准确,村庄现所属地也许有误,各处是大公之后哪一分枝也不怎么清楚。这也是制作本美篇的一个目的,望热心马氏宗亲、族人给予指点、补充、核实、纠正。</p><p class="ql-block">大公20世孙马涛恳盼。</p> <p>始迁祖大公祖茔及祠堂资料</p> <p>老谱上的嘉庆年滕沛马氏宗祠图和始迁一世祖大公墓。</p> <p class="ql-block">戊戌年(2018年)清明祭祖祭文</p><p class="ql-block">敬溯吾族,马服开创。扶风茂陵,马氏发祥。</p><p class="ql-block">元代末年,天下大殃。兵燹迭起,频繁灾荒。</p><p class="ql-block">洪武二年,奉谕离乡。大俊明禧,寻地四方。</p><p class="ql-block">祖选石井,湖畔立邦。掘地为井,筑土成墙。</p><p class="ql-block">兄弟分迁,支派流芳。大公厚德,马村名扬。</p><p class="ql-block">勤耕重读,注重农桑。六百余载,业兴家旺。</p><p class="ql-block">世代子孙,忠厚贤良。外辱来侵,血酒疆场。</p><p class="ql-block">英才辈出,为国争光。先祖莹地,路坦河畅。</p><p class="ql-block">背靠青山,广袤坦荡。面朝大河,脉廪宽广。</p><p class="ql-block">惜年久远,岁月沧桑。祠堂被毁,坟茔草荒。</p><p class="ql-block">祖碑久远,字迹不详。四海宗亲,思源揣想。</p><p class="ql-block">迢迢千里,寻根荒凉。敦亲敬祖,万代繁昌。</p><p class="ql-block">今逢盛世,族运恒祥。重立祖碑,齐心向往。</p><p class="ql-block">奔走相告,共相榷商。立碑祭祖,香火盛旺。</p><p class="ql-block">凡居本土,拜谒有常。侨居外地,寻根共享。</p><p class="ql-block">子孙今朝,共聚一堂。祭祖立碑,代代不忘。</p><p class="ql-block">愿祖有灵,安息尚飨!</p> <p class="ql-block">通过阅读《滕县马氏续修族谱序》(马村大公枝)一书部分章节,并进行仔细对比研究,现对大公分枝建祠修谱大事按时间顺序整理。由于明末清初之前没有相关记载,或因族谱等资料的丢失损坏,又有各种序中内容存在口头访问、当世老人大致回忆之成分,加之本人阅读理解、研究比对的水平有限,所以该整理内容仍有不准确、不恰当、不完整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和马氏宗亲指正修改。好在此番也理出一个大概,时间事件顺序清晰。所提及先人多为执笔写序人,只能说是某次建祠修谱中的参与人,所以其他主要参与者可能无从考证。</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1、</i>“八世族祖(马 )锡、麟等兄弟蓬起,始修谱碣,而又时值明末,盗贼纷炽,身家犹难自保,然后知先祠未创,家乘寥落……”,估计明末这次活动结果不好,不过为后人开了好头。</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2、</i>吾族谱系创修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间,后因兵燹,族谱所存之少……</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3、</i>我先人马璟等人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建祠修谱,创修家乘,然规模不过粗就。</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4、</i>清朝乾隆四十二年(1777丁酉年),马骏、马狷、马凤彩参与修谱。“自始祖以来原有谱牒,屡遭兵火,湮没无存……(乾隆)丁酉冬马骏、马狷锐意编修,于是访故老,考碑碣,乃援笔书之,汇成一帙……”</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5</i><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继乾隆二十八年首建祠堂后,嘉庆六年(1801年)又重修家祠,与上次“规模不过粗就”相比,此次“灿然其大备。”本次也续了族谱。</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6、</i>嘉庆十七年(1812年)马璟、马兴歧参与修谱。“吾族谱系创修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间,后因兵燹,族谱所存之少……遂取旧谱补而重修”。此句是针对康熙十五年首次写谱而言。</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7、</i>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马志清、马尚忠参与修谱。“爰命族人酌议较理先祠,经繙阅矣。而更益之以两庑,增之以门屏……”,由此知本次不仅续了家谱,而且又修了家祠。由以上所述可知,这是第三次修家祠。</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8、</i>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马源存、马鹤鸣、马彦宾等参与再修族谱。</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9、</i>到了民国十八年(1929年己巳年)滕西马家村牵头又修族谱。</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10</i><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新中国的1962年再修族谱。</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11、</i>上世纪六十年代,家祠毁。</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12、</i>公元1992年,东马村牵头再修族谱。</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13、</i>期待2022年的马村大修族谱和2020年起的“大、俊、明、禧”四始迁祖合谱。</p> <p class="ql-block">上述中先人马璟出现两次,也许是误载,也许是两个人物。我更认同以下猜测:这是同一人。前后两次相差49年,1763年,马璟作为年轻人,参与修谱,1812年,他又作为年长者参与修谱并作序。</p> <p class="ql-block">由上述知:1992年版家谱载文内容,只是在修谱的次数上有差别,这主要是由于之前多次谱序有描述不清的地方或后人理解偏失所造成。</p> <p class="ql-block">1992年出版的家谱载文:滕州马村马氏族谱的创修,我先人於乾隆二十八年建祠修谱,规模不大,嘉庆6年重修,道光17年十二世祖尚忠公再修,至1992年已7次修谱。</p> <p>本美篇中图片、资料取自网络,大多源于马氏热心人作品,一并感谢。</p> <p>特别真诚期待:各位老师、各位马氏宗亲助我完善作品,以求更好地讲述马氏家族发展历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