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特区财会三十年的不解情缘

马彦钊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晃我与《特区财会》杂志结缘已经三十年了。《特区财会》是深圳市财政局主办的刊物,创刊于1985年,是国内经济特区最早的经济类刊物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南京的一所部属财经院校会计系任教,备课、讲课、科研、写论文几乎就是我工作的全部。1990年,为了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学校图书馆新订阅了一批国内外的会计专业杂志,其中就有创刊不久的《特区财会》。与当时内地的学术刊物比较,《特区财会》版面设计精美,印刷质量优良,新颖、活泼的办刊风格以及时有介绍港、澳财会方面的文章,自然吸引了很多年轻教师和学生。为此,我几乎每期都认真阅读。</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刚经历了1989年的那一场政治风波,国内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步伐明显放慢,不同观点的学术探讨也几乎停止。深圳作为全国最早也是最大的经济特区,便成为观察和了解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窗口和风向标。那时候,在内地高校工作,了解经济特区以及港澳地区的信息是极其有限的,也是极为不便的。《特区财会》便成为我了解全国和深圳经济特区财政税收、财务会计改革的重要窗口,为我们在封闭的内地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提供了许多来自开放前沿的第一手鲜活信息。当时,国内仍然采用来自苏联计划经济时代的会计核算制度,企业的会计报表还称作资金平衡表,而不叫资产负债表,会计科目的设置与使用、会计报表的编制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相差甚远。鉴于《特区财会》立足于特区,面向全国和港澳地区发行, 1991年10月我试着给杂志投了一篇《会计标准国际协调的途径及美国在国际协调中的作用》的文章,不料想很快就被刊登了。《特区财会》的稿费标准远高于国内其它同类型杂志,当收到那接近百元的稿费汇款单时(相当于我当时接近一个月的工资),我兴奋异常,对迅速崛起的深圳产生了憧憬和期待。1992年春节期间,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并发表重要讲话,很快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心潮澎湃,到深圳创业的激情被迅速点燃。1992年暑假开始,我毅然决定辞去教职来深圳创业。</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刚来到深圳,举目无亲。我按照《特区财会》杂志上的地址,找到了在红宝路5号的深圳市财政局,然后与杂志编辑部的几个年轻人进行了交流,他们热情地告诉我:深圳正打算在全市范围内举办全国首届会计师资格考试培训,缺乏师资,你可以试试。从此我便在深圳扎下了根。《特区财会》成就了我与深圳一生的情缘。</p><p>三十年来,《特区财会》始终勇立改革潮头,与时代同频共振。立足于开放前沿,搭建起港澳、深圳与内地的学术、业务交流平台。以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精神,为探索和建立中国特色财政税收、财务会计制度,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中国特色会计准则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我一直在深圳市国资、国企工作,始终是杂志忠实的读者、作者,2012年杂志更名为《深圳财政与会计研究》,我也被聘为杂志的编委会成员,直到现在。二十多年来,我时常参与杂志组织的许多重要的学术讨论、交流,也为杂志提供一些深圳国资国企改革的重大信息,我的一些学术理论研究文章和业务建议也时常在杂志上予以发表。2018年第4期杂志刊登了对我的专访《坚守职业道德,牢记稳健原则,促进企业发展》,使我有机会与广大同仁一起交流在深圳二十多年的创业感悟。</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深圳财政与会计研究》已经成为我的专业学术家园和工作交流、咨询的平台。衷心感谢杂志历届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祝愿杂志在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祝愿杂志学术之路常青,越办越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