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峨眉山村位于平谷区南独乐河镇,仅靠山南的金昌(金海湖-昌平)公路 。为啥叫峨眉山呢?网上搜索说:<br><br> 早在唐贞观年间,这里已形成村落。其村名是演变而来的。村北山形似蛾,两谷分向左右如同美女细弯的眉毛,故取“蛾眉”的谐音称“峨嵋山”。山景秀丽,“峨嵋耸翠”曾是清代平谷八景之一。村子因山而得名。明朝天顺年间,这里曾建有峨嵋山营,建筑石城屯兵,守卫北寨长城口。当时为河北蓟县的管辖地界,后来,平谷县来此定居的人越来越多,为管理方便,平谷人聚居区域定名为西文家庄,峨嵋山营被定为蓟县籍人居住地。四十年代后,这里统称峨嵋山。抗日战争时期,曾一度化名高峰。 明代峨嵋山营遗址。明天顺七年(1463)石城南门上有一块刻有“峨嵋山营”的石刻匾额。匾为青石质,高64厘米,宽160厘米,厚20厘米。边框外凸。正中“峨嵋山营”四字双勾楷书,两侧竖排小字记有守将姓名和修建峨嵋山营的年代。匾额现存于县文化文物局院内。<br><br> 村中人畜饮用的水为源于峨嵋山东沟灵泉的矿泉水。在峨嵋山中的灵泉峰下,有一座龙王庙,庙下有一眼泉,就是灵泉的源头。传说,古时候,这里极为干旱,一条小白龙看到此情此景不禁心生同情,化作一个小伙子来到山边,看到一位老大爷正在嚼着草根润嗓子,便告诉老人,只须拔下他脚前石缝中黄蒿草,就能见到水,老人半信半疑,用手拉住黄蒿草使尽全身力气拔去,蒿草下的泉水喷涌而出,老人惊喜万分,转身想找小伙子,小伙子却早已不见了踪影,当地人为了感念小白龙的恩情,就在泉上建了一座龙王庙,以表怀念之情。这眼泉水也就被称为灵泉。<br> 2002年,经与北京市道教协会协商,北京燕兴隆集团董事长、农民企业家张书英决定无偿捐赠600多万元人民币,对当初的兴隆观进行复建,恢复其千年道场的模样。<br><br> 经过4年时间的重建修复,素有千年古刹之称的平谷兴隆观于2007年3月4日(正月十五)开光迎客。开光法会的同时,宗教局给予兴隆观颁发“宗教活动场所证书”,并从北京其他道观征请了8名道士,常驻该地,弘扬道教文化。</h1> 为回报家乡峨眉山村的燕兴隆集团董事长、农民企业家张书英投资修复兴隆观,这是坐落山脚下企业,隔门相望,厂内园林绿化的好。 从峨眉山村朝北走很快就能见到兴隆观 1973年6月的水渠渡桥 <h1> 峨嵋山“兴隆观”始建于唐咸通年,兴胜于明清两代。1942年毁于日军战火,2002年由燕兴隆集团董事会成员在原遗址上捐款修复。“兴隆观”与峨嵋山下的寺院——“兴善寺”齐名。过去每年的四月初八——四月十八,各方百姓纷纷来此山朝拜,香火十分旺盛。道观修复后,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首肯,每逢道场或斋礁之日,善男信女云集于此,促心向善、顶礼膜拜,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br>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县志》记载,平谷区(名胜栏)所记“兴隆顶”:“在县城东北二十里,建碧霞元君殿,其后建玉皇殿,山半有观音庙,又前为山神庙,其下为回香庭,其南建戏楼。每岁四月十八日演剧为庙会,远近男妇携酒而游者纷如蚁聚,东西山麓几无隙”。<br><br>原有布局:(由下往上)<br>1、山神殿:正房一间、供奉神像两尊为山神、土地<br>2、文昌殿:正房三间、前出廊,神像五尊为文昌帝君、孔子、朱熹、天聋、地哑<br>西配殿:三间房,神像四尊为胡三太爷、胡三太奶、药童、药女<br>东配殿:三间房,道士僚房<br>三官殿(已修复)正房三间、前出廊,神像三尊为天官、地官、水官<br>山门<br>钟楼、鼓楼:一钟、一鼓<br>元君殿:正房三间、前出廊,神像五尊为碧霞元君、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兴娘娘、天花娘娘<br>东西配房:六间,道士僚房<br>玉皇殿:正房三间、前出廊,神像七尊为玉皇大帝、侍男、侍女、张天师、许天师、葛天师、萨天师<br>药王殿:东配殿三间,神像三尊为孙思邈、张仲景、扁鹊<br>财神殿:西配殿三间,神像五尊为文财神、比干、武财神、赵公明、关云长(关公)</h1> 进入殿内捐赠了100元,小道姑说要送我一个道观纪念品。跟她聊了聊,问为什么这么年轻漂亮就要出家啊?她说因为家庭问题,是婚姻问题还是父母问题没再问。她说在山东学习过道教知识,是山东派来的几位之一,去过白云观和丫髻山。兴隆观要比丫髻山有名气,云云。 山前的平谷 金昌公路将平谷、顺义、昌平链接(接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