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一面镜子一一《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一一一一作者卫创新

卫星

<h1>  武汉疫情期间,窝在家里,足不出户,一头扎进了明史堆中,拜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以下简称《明朝》。)书中写了明朝17位皇帝,276年历史,波澜壮阔,跌宕起伏。 全书共分七部, 每部300一一330页,作者是当年明月。我一看就料定这是个笔名,并猜测他是个无名小卒,初生牛犊;并不是文坛老将,耆宿鸿儒。</h1><p><br></p> <h1>  假如作者是郭沫若,余秋雨,钱钟书,王蒙等大腕,他的姓名本身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品牌,有相当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完全可以堂而皇之公开亮相,何必故弄玄虚,遮遮掩掩,怀抱琵琶半遮面,用什么笔名呢?查百度,方知当年明月的真名叫石悦,1979年生,湖北宜昌人,大学学历,现任山东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处长,2006年创作《明朝》时才27岁。《明朝》问世后,一炮打响,一举成名,好品如潮,赞誉迭起:“这样的奇文,亘古少有,多一字狗尾续貂,少一字言犹未尽。” “是我认为读过的最好的书。” “建议将《明朝那些事儿》纳入中学课堂,成为每个中学生必备的书。”作者“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工人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戏剧演员的幽默,”来书写明朝历史。</h1><h1> 褒扬太多,挂一漏万,限于篇幅,点到为止。</h1><p><br></p> <h1> 当年明月在五岁时和父亲逛书店,看中了一套介绍中国历史的《上下五千年》,定价5.60元,可他父亲当时一月的工资只有30元,为了满足儿子读书,父亲咬咬牙为他买了一套。(早年我也买过一套,此书用粗线条、蜻蜓点水式、宏观地介绍了中国历史。)中国历史的沧桑厚重,博大精深,(不像美国历史那样短浅,从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算起,满打满算,1776一一2020,也只有244年历史,还没有中国一个王朝的时间长,唐289年,明276年,清267年。)深深吸引了他。在上中学之前,他把《上下五千年》反复读了12遍,长大后又读了《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最后他发现明史最有意思,最吸引人,于是他又重点研究了民史有关资料,在阅读参考了明史的62部专著之后,去粗存精,沙里淘金,浓缩提炼,再度创作了《明朝》。当年明月的创作过程,验证了我的一个观点,你要写下一万字的作品,至少要查阅十万字的有关资料。</h1><p><br></p> <h1>  作者早年在阅读历史著作时,厌恶那些学院派的老学究们,故弄玄虚,故作高深,把生动鲜活的历史硬是压缩成了干巴巴的时间、地点、人物、概论,令人生厌,敬而远之。作者是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式,即写史就是写人,写人就是写心,创作出了《明朝》。全书的厚重,沧桑,风诡云谲,尔虞我诈,哪像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书写,倒像一个饱经沧桑的古稀老人所为。该书面世之后,两年之内连印八次,销量超过1000万册,本人获取版税4100万元,光明正大、堂而皇之成了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通观全书,作者是用现代语言讲述历史故事,幽默轻松,妙趣横生;又不乏深刻犀利,见解独到。讲述一个庄严宏大的主题,可以在庄严肃穆的讲坛上,西装革履,衣冠楚楚,板着面孔,一本正经地宣讲;也可以坐在老槐树下的石头上,穿着二道筋背心,趿拉着拖鞋,煽着芭蕉扇,嘻嘻哈哈,像拉家常一样调侃。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后者。《明朝》的写作方式正像后者。全书的一面是权术,阴谋,黑暗,无耻,血腥,酷刑,砍头,凌迟;另一面是正义,真理,道义,善良,正直,血性,担当,忠烈……</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论皇帝</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为了自保,为了皇位,他必须学会权谋诡计,六亲不认,铁石心肠,心毒手狠。他要比最蛮横的恶霸还蛮横,比最无赖的流氓还无赖,比最狡猾的狐狸还狡猾,比最凶残的狮子还凶残。好人、善人当不了皇帝(朱允炆就是例子),皇帝成不了好人、善人(朱元璋、朱棣就是例子)。他要洞察任何人的觊觎之心,警惕任何人的篡位野心,他不相信任何人,防范任何人。孤家寡人是对皇帝最精准、最贴切的称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杀功臣,并不是朱元璋开创的先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历代帝王对此秘而不宣,心领神会。为了自己的统治,为了皇上的权威,有条件要杀,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杀。只不过有的手段高明些,隐晦些;有的手段拙劣些,露骨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莫须有”,不是岳飞的专利,历朝历代的功臣都可享此殊荣。在岳飞身前的就不用说了,在岳飞身后的可以开列出一串长长的名单一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李善长,陈桓,蓝玉,谢成,周德兴,唐胜宗,陆仲亨,于谦,胡宗宪,杨继盛,夏言,李默,沈鍊,杨涟,袁崇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限于篇幅,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朱元璋的一首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杀尽江南百万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腰间宝剑血犹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山僧不识英雄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只凭哓咣问姓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注:哓哓,人们在争吵时发出的声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一这是他在未登帝位之前写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般的草莽英雄,看不对知识分子,因为他们的粗豪气质与知识分子的迂腐酸馊格格不入。而朱元璋对知识分子敬重有加,谦恭对待,他懂得“知识就是力量,”并向他们虚心学习,重用他们,最终问鼎,走向帝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好的皇帝如同足球场上的好裁判,时刻注视着全场的一举一动,他不知疲倦地奔跑,到处都有他的身影,却从不轻易打断比赛,即使出现违规行为,也能够及时制止,使比赛能够正常进行。不使自己成为场上的主角,不干扰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增加他们的负担。治民若水,因势利导,才是皇帝治国的最高境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一解读明宣宗朱瞻基,朱棣的孙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有一个雄心勃勃,独断乾纲,有绝对权威的皇帝,也许是幸事,也许是坏事。因为一个功率强大的发动机,可以装到一个收割机上,也可以装到一个战车上;他可能把国民带入天堂,也可能把国民拖入地狱(例如希特勒)。如果是后者,宁愿他不作为,靠边去歇凉,也比他胡作为、乱作为、瞎作为强。历史上“萧规曹随”,恬淡清静,无为而治,并没有什么大手笔,大动作,反倒促进了社会进步,国力增强,受到史学家好评。</span></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免死铁券:对一些劳苦功高的大臣,朱元璋最高的奖赏就是给他发一张免死铁券,什么金券银券,都没有这个铁券厉害。那些有幸获得皇上奖赏的铁券,就会放在家里的大堂上供起来,逢人还要向对方展示、炫耀一番。如果大臣将来犯了法,当锦衣卫的屠刀架在脖子上的时候,他只要拿出免死铁券,就可免于一死。其实这是皇上给下属开的一张空头支票,解释权在皇上。就像现在商铺搞的什么优惠活动,解释权在老板。你如果触犯了王法,他只要把你关进大牢,稍微使点手脚,你就会一命呜呼:不是我不守信用,那是你消受不起!</span></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海瑞</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骂人不难,要想骂出水平而且不带一个脏字很难,而骂的能够出书,并且成为畅销书,就难乎其难了。纵观中国100多年,能达到这个水平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鲁迅,一个是李敖。如果时光倒流回明朝嘉靖时代,海瑞也算一个。 △ 嘉靖45年,收到了海瑞的奏折:“陛下,您修道炼丹不就是为了长生不老吗?但您听说过那位古代圣贤说过这种东西,又有那个道士没死?之前有个陶仲文,您不是很信任他吗?他不是教您长生不老术吗?他不也死了吗?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陛下,你以为自己总是不会错吗?只是大臣们都阿谀奉承,刻意奉迎而已,不要以为没人说你错,你就没错了,你犯过的错误,那是数不胜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您奢侈淫逸,大兴土木,滥用民力,20多年不上朝,也不办事,导致朝政懈怠,法纪松懈,民不聊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其一,嘉者,家也。靖者,净也。嘉靖,家家净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其二,盖天下之人,不值陛下久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翻译成现代白话,就是:在您的英明领导下,老百姓都成了穷光蛋,他们早就不鸟你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一一这哪里是什么奏折?这分明是讨伐嘉靖皇帝的檄文!批判稿!敢如此对待皇帝,活得不耐烦了吧?嘉靖皇帝读后,气得差点吐血,暴跳如雷,大叫:快去把海瑞抓回来,不要让他跑了!下人回答:海瑞不会跑,人们都叫他海疯子,他在上奏折之前就买好了棺材等死,准备收尸。当时的首辅(相当于丞相)徐阶曲线救国,力保海瑞,学习阿庆嫂,绕着弯弯说:海瑞不怕死,他买好了棺材,就等着你杀他。你要是杀了他,正好上了他的圈套,成全了他的美名,却有损于你的英名。在徐阶的苦心劝谏下,嘉靖才慢慢消了火气,保了海瑞一命。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海瑞老家在海南岛,父亲死的早,母亲一手把他拉扯长大。为了养育成人,海母让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儒家经典,希望他长大后清正廉洁,洁身自好,报效国家,造福百姓。所以海瑞有道德洁癖,眼里揉不得沙子。有次他回家,看到七岁的女儿正在吃面饼,就问谁给你吃的?女儿答是伙夫给的。海瑞大发雷霆,训斥女儿:你一个女儿家,怎么能随便吃男人的东西?就是饿死也不能吃!谁知女儿秉承了他的血脉,倔劲上来,硬是绝食了七天,活活饿死。海瑞对待女儿都如此冷酷,对待其他贪官更是严惩不贷,毫不留情。往往他到某地任职,人还未到,风声先到,吓得当地手脚不干净的官员纷纷辞职,乌纱帽不要了,以免海瑞到任后没有好果子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海瑞临死的时候留下的遗言是:“把六钱银子上交兵部。”因为冬天天冷,明朝给官员下发的冬季取暖费,虽银子不多,却体现了皇恩浩荡。海瑞经过仔细核算,认为多发了六钱银子,所以他交代下人要交回去。海青天呀海青天,为什么临终不留下豪言壮语?什么“为国为民,清正廉洁”呀,什么“要把有限的生命,献身于无限的党国”呀,以供后人学习铭记。 △ 海瑞死后,当时他任职的南京市民,无论见过海瑞与否,都在家自发地为他守孝,嚎啕大哭。出殡时为他送葬的人排了上百里,整整一日,无人离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于 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能够干干净净度过自己的一生,是值得尊敬的人;如果他还能做出一些成就,那么他就是一个伟大的人一一于谦就是这样的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在明军的主力精锐被蒙古铁骑全歼之后,面对着蒙古20万大军,当时朝廷百官纷纷建议朝廷南迁,得于苟延。于谦能够站出来独撑危局,带领北京老弱病残士兵和百姓,守护京城,击退了蒙古铁骑,功高盖天,青史留名。就是这样一位英雄,却被明英宗朱祁镇冤杀,令人捶胸顿足,扼腕叹息!朱祁镇一一凭什么号称明英宗?英在哪里?仅冤杀于谦一事,堪当明昏宗!另在土木堡战役,你竟成了蒙古人的俘虏,是你一生的耻辱!也是大明的耻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皇帝永远是对的,自己在位时不能认错,只好让儿子明宪宗朱见深接班后为于谦平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于谦的一生,如同他的诗一样,坦坦荡荡,光明磊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石灰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千锤万凿出深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烈火焚烧若等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粉身碎骨浑不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要留清白在人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一岂止是写石灰,完全是写自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于谦对文天祥的赞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殉国忘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舍生取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宁正而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不苟而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自题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拔剑舞中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浩歌振林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丈夫意如此</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不学腐儒酸</span></p> <p> 张居正</p><p> △ 张居正家里挂着一副对联:</p><p>日月共明 万国仰大明天子</p><p>丘山为岳 四方仰太岳相公</p><p>注:太岳,张居正的字。</p><p> 这副对联用黄金打造,十分豪华气派。若在以前,仅凭此联,那要杀头的。但当时的万历皇帝竟长达30多年不上朝,内政外交,国计民生,全由张居正说了算,所以他敢于弄出这么一副涉嫌潛越,却又平安无事的一副对联,堂而皇之正大光明悬挂于自己家的正堂上。</p><p> △ 张居正,感谢你越俎代庖,独撑危局,如果靠那个渎职皇帝,明朝要早亡3O年!</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戚继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如果要排一个三千年来世界畅销书的排行榜,《孙子兵法》至少可以排在前50名。这本书早已冲出中国,走向世界,当年拿破仑读过,希特勒读过,当然,戚继光也读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戚继光读《孙子兵法》,不是单纯读,而是边读边批。(这点同老夫相似,读书时手持一笔,把书中生字生词标注上。有什么感悟、质疑、补充、修正,随时批注到书中的空白处。)比如孙子说:敌人气焰嚣张,就不要去打。戚继光却这样批注:越是气焰嚣张,越是要打!(当以数万之众,堂堂正正,彼来我往,短兵相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孙子说:诈败的敌人,你不要追。(佯北勿从。)而戚继光批注:保持队形,注意警戒,放心去追!(收整军队,留人搜瞭,擂鼓追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孙子说:穷寇勿追。戚继光批注:乘胜追击!毛伟人也有诗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类似之处,数不胜数。用马克思主义的话说,戚继光对孙子兵法不是盲目崇拜,而是批判性吸收,取其精华,指导战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在中国战争史上,以统帅姓氏命名的军队只有两个,一个是宋朝岳飞的岳家军,另一个是明朝戚继光的戚家军。把东南沿海危害几十年的倭寇彻底荡平,把小鬼子打发回了老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戚继光享年60岁,临死留下遗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十年间,先后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常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而戚继光敢放出如此大话,是中国军人的骄傲,是戚家军的骄傲!老夫我乃井底之蛙,孤陋寡闻,不知毛伟人手下的十大帅十大将,临终有什么遗言?不知是否敢言:征战一生,“未尝一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宫中的小人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历朝历代的后宫中,无非写着八个大字:争风吃醋,勾心斗角。每个人都在算计着别人,每个人都在提防着别人的算计;每一个人都巴望着皇上的临幸,每一个人都嫉妒着别人的被临幸。直到纪姑娘的出现,(史书上都未记载她的名字,只知道她是从广西来的。)似乎在晦暗的后宫中照出了一束亮光。她是那么清纯,那么善良,清得像山涧中的清泉,纯得像雪花般的纯洁,善得像菩萨般的善良。她没任何非分之想,也不和任何人争宠吃醋,却被明宪宗朱见深相中,为皇上生下了皇子。在万贵妃恃宠而横,自己不能生育,却要赶尽杀绝所有后妃的皇子时,(逼迫她们喝下打胎药。)纪姑娘生下的皇子在十分凶险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当朱见深的身体每况愈下,却发愁没有接班人之时,是那位小太监张敏冒着生命危险,保住了皇上的接班人朱佑堂,而后吞金自杀。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在充满着阴谋、暗杀、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后宫中,也散发着良知、正义、善良、操守,人性的光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让我们记住这两个小人物吧: 不知名的纪姑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小太监张敏。</span></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宦 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宦官是封建社会的一大毒瘤,宦官参政,宦官乱政,如影相随,祸国殃民。唐朝的宦官骄横到了可以废立皇帝的程度,可见他们有多霸道,有多蛮横。朱元璋登上帝位之后,深知宦官干政的危害,特地在宫门口立了一面三尺高的铁碑,上铸八个大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成为一个基本国策。可是他的皇位传到了第六代朱祁镇手中,早已忘记了朱元璋的初心,忘记了老祖宗的碑训。直到后来大太监王振乱政,气焰嚣张,他觉得宫门口这块铁碑过于扎眼,对他不利,是个无形的紧箍咒,于是下令拆除了这块铁碑。作为皇上的朱祁镇也未加制止,老朱同志的最高指示到此画上了句号。</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明朝最有代表性的三个大太监,当属王振,刘瑾,魏忠贤。结党营私,培植党羽,为非作歹,一手遮天,使国家受到了巨大创伤,连皇帝都成了蒙古人的俘虏。三人均是再世时,飞扬跋扈,不可一世;死时凌迟伺候,遗臭万年。 得逞时,不要猖狂,目中无人;得意时依然低调,谦恭为人;是我们在这三人身上应汲取的教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附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推荐阅读本人拙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朱元璋反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朱棣的两张面孔》</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一2020.2于广州</span></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