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寸草心,难报三春晖

国政

<h3>2020年2月11日清晨六时,我们亲爱的慈母孔若仪因心脏病突发,永远地离开了她的孩子们,驾鹤西去。照耀我们家七十余年给我们温暖和光明的阳光隐去了,留下无尽的黑暗和悲痛!</h3> <p>1924年1月9日,老妈出生在东单火神庙,父亲孔令保、母亲桂连珍(满族正蓝旗),与大伯孔令福、大妈未分家,同居一院。姥姥先后生了十一个孩子,存活的有三个哥哥和五个姐妹,老妈在女孩中排行老二,长辈都称她二姑娘。</p> <p>老妈原名孔淑贞,后二舅妈家一位老学究建议改名孔若仪。老姨孔若良最小,她的名字淑良也随老妈改为若良。姥爷和大姥爷都有工作,当时家境还算殷实,经常会给孩子们买些时髦的玩具,如手摇无声电影放映机,上弦的小机器人,冬天还在院里泼水冻成冰场让孩子们滑冰。老妈胆子小,滑冰、骑车都沒敢学,但酷爱京剧。大姥爷无出可却偏疼二姑娘,老妈常说小时候就她一人穿上了价格不菲的玻璃(塑料)凉鞋,别人不许碰的点心匣子她可以随便吃。家中规矩甚严,称长辈一定是“您”,还要磕头行礼,过生日一定吃“打卤面”,这一习惯一直保留到妈去世前的最后一个生日。</p> <h3>日军侵华时期,由于东单一带常有日本兵找酒馆闯入院内,大姥爷和姥爷花了三百银元买下了祿米仓武学胡同14(现3号)号院,1939年全家迁居至此。这处宅院是两进的三合院,东临明英宗时大太监王振的家庙“智化寺”。老妈上完小学即缀学在家了,三姨、四姨在日商“高岛屋”打工。</h3> <p>1947年10月27日,经三姨的同学杨慧敏的姑夫介绍,妈与时任十一战区保定绥靖公署上校专员的父亲方荣欣结婚,婚后住在东裱禙胡同,后又迁至西裱禙胡同。父亲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即加入了邓寅达先生创立的中国农工民主党,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北平解放初期,农工民主党恢复党务工作领导小组就设在我们家中,老妈也就在那时加入了农工民主党,由于是建国前参加革命,改革开放后成为离休干部。</p> <h3>1949年8月10日,老妈的第一个儿子,就是我出生了,当时父亲以民主党派联络员身份参与全国政协筹备工作,故给我取名“国政”。妈常不无自豪地对我说:怀着你时,我去怀仁堂看程砚秋的“锁麟囊”,见到了毛主席、朱总司令和周总理。妈和爸对共产党、新中国的感情之深是远超过我们这代人的。这是我出生两个月时,妈抱我照的第一张照片。老妈有个一生未变的好习惯,凡是重要事项日期必有记载,看!这张照片右下角处有1949年10月字样。</h3> <h3>我一岁的照片,可以看出妈的幸福和爸的满足。妈常向我忆起她年轻时缺乏育儿经验,在我出生第九天就昏睡不醒、也不吃奶(老妈曾多次自诩奶水之足,一个乳房管够,姑姥姥作证,另一个乳房的奶水她喝了,够营养!)慌了神的妈抱着我直奔东堂子胡同私立儿童医院,时任院长的诸福棠、主治医吴瑞萍、邓金鍌均出自协和医学院,给我接诊的是“小儿王”邓金鍌,他摸摸我额头、按按肚皮,翻开眼皮看看,既沒有验血,也沒有透视更无核磁,只对老妈说:这大热天的,你给孩子裹着被子还包着油布,孩子中暑了。包块布单,回去吃点小药就好了。名医就是不凡,到家就好了!</h3> <h3>这张照片亦然,照片下面记着1953年,我应已四岁了,老妈身着当时流行的列宁装,我满脸幸福地依偎在妈的怀里,即使成为古稀老翁的今日,我见此照仍会热泪盈眶!</h3> <h3>妹妹方敏和弟弟方国文相继出生于1955年和1957年,从此我们这个五口之家(还有姑姥姥和保姆)一直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直到老父过世。妈妈休息时常带我们去北海、中山公园、动物园游玩。悠闲地坐在草坪上的妈和妹妹、弟弟笑容满面,轻松愉快的心情跃然纸上。</h3> <h3>在1958年前,我们一家辗转搬迁了几处住址:多福巷、演乐胡同、武学胡同、竹竿巷,但都在东城区,1957年9月迁至西便门外国务院宿舍,一住就是三十多年,这处宿舍是苏式建筑,木地板、落地窗、大浴缸……,至今已列为民用建筑文化遗产,电视剧《我爱我家》片头第一个外景就是我们家。</h3> <h3>老妈1952年1月参加工作即在市政四公司任会计,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常要跑工地,这幅和国文的合影就是那段时期典型的发式和装束。</h3> <h3>1961年,爸妈带我和妹妹去颐和园游玩,在“听鹂馆”前的合影,虽然这张照片未注日期,但我衣襟上别着一枚五色球拍组成花瓣型的“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纪念章,那是中国同时获男团、男单、女单冠军的难忘年代。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老妈总是把有限的口粮,少得可怜的肉、油给我们吃,自己则因营养不良患了浮肿病,医院配给她的“糠麸粉、卵磷脂”也省出来给了我们兄妹,母爱如山,长大成人后我才有了刻骨铭心的体会。</h3> <h3>老妈倚在中山公园花架旁的留影,时兴烫发的年代应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正是“英姿勃发”的年纪。而且老妈也很爱打扮,当日产尼龙沙巾刚一上市,老妈就拉上我去百货大楼排队买了一条,十元,相当于北京一位市民一个月的伙食费。</h3> <h3>从爸妈胸前佩戴的毛主席纪念章可以看出这是“文化大革命”中一家人难得的一聚,当时老爸去了宁夏平罗五七干校,而老妈住在房山的工地上,和工人一道修桥铺路,尽管交通不便,但妈不放心我们几个孩子,每月都要赶回家安排好我们吃穿再匆匆返回房山!</h3> <p>全家聚在一起满面春风的合影是在1978年,恢复高考后我和国文成为第一批进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我考上《北京经济学院》(现首都经贸大学),国文则考入《中国戏剧学院》,爸妈也觉得面上有光。其实爸妈一直以来对我们的学习並不苛求,但言传身教的家风使我们对知识的追求是一以贯之的。</p> <h3>孔家四姐妹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于天安门前的合影,四姨因病早逝,老妈这个大姐和两个妹妹情深意重。孔氏家族的血浓于水,老妈经济条件好些,妹妹和侄子、甥男、甥女有困难时她都会全力出手相助。孔氏一族都尊老妈为族长。</h3> <h3>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老妈在故宫太和殿前的太狮前留影。</h3> <h3>八十年代初期,爸已是农工民主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这是我们小家庭、郭峰和方明宇与爸妈在北戴河政协疗养院休养时的留影,也是我们全家首次齐聚海滨的欢乐时光!</h3> <h3>方敏和王京京婚后两亲家初次见面,由于双方老人都担任过领导干部,相见甚欢,两家的关系也十分亲密。</h3> <h3>1983年,全国政协组织委员赴各地考察,妈随爸一同前往,这是与时任统战部副部长的刘延东在井岗山“五大哨口”之一黄洋界的合影,毛主席著名诗句“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即是当年红军反围剿胜利的写照。</h3> <h3>老妈作为首长夫人和老爸从北国一路南下来到海南岛,在五指山铁道隧道工地考察。</h3> <h3>妈爸在福建泉州开元寺石坊前合影。全国多地建有开元寺,唯此为大,且山门与佛殿合一,因弘一法师(李叔同)纪念馆建于寺内,故名闻遐迩。</h3> <h3>在中朝边界的鸭綠江畔,老妈穿上了朝鲜族的短上衣和长裙,这是她仅见的少数民族着装照。</h3> <h3>鼓浪屿码头老妈老爸留下的合影,这座位于鹭岛厦门的钢琴之城我至今也没造访过,有机会应沿着爸妈的足迹走一遭。</h3> <h3>茂密的棕榈、湛蓝的海水、明媚的阳光是海南岛的标志性景致,老妈和老爸倘佯在海边的金色沙滩上,此时我们兄妹均已参加工作,妈可以放心游玩了。</h3> <h3>胸前佩戴全国政协考察团的胸牌,头戴有“椰树”标记的遮阳帽,南海之滨放飞心情的旅游是妈最享受的时光。</h3> <h3>高大的椰子树下,神采飞扬的爸妈好令人羡艳。</h3> <h3>七十岁的老妈搂着八十岁的老爸,即使年轻时也很少见到二老如此亲蜜的姿势,心情之好溢于言表。</h3> <h3>老妈和爸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西子湖畔留影,老妈长期居住在北方,去往人称“生居苏杭”的吴越之地也是很难得的一次旅游。</h3> <h3>老妈和老爸在云南昆明大观楼前的留影,正如大观楼的海内第一长联所言: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h3> <h3>全国政协连续几次组织政协委员及夫人暑休,2003年是最后一次,老妈素有收藏纪念册和文件的习惯,这也是老妈记忆力惊人的源泉之一。每每谈及曾有的经历,无人记得,老妈随手一翻就是明证,不服不行。老妈多次提醒我看看老爸留下的书籍、文稿,而我却一直未动手,直到老妈离去才发现这些书籍、文稿之珍贵,有不明之处也无从去问了,悔之晚矣!</h3> <h3>即或证件和文稿的存放处,老妈也记得一絲不苟,並且大都有文字记录,不由我们兄妹自叹不如。</h3> <h3>老妈的记忆力非常人可及,一是她的天赋异禀,二是长年从事财务工作,工作性质要求一絲不苟,三是事无巨细,记录在案,她手旁常备笔记本,上书人名、地址、电话、生日、偶发事件,各种备考资料……我们凡事不清楚问老妈必有答案,而老妈交待要办的事,几个月后仍会追问。这是一张关于杨家将名字的短文,老妈在空白处还写了“8月24日中央二台3:00闯关东(电视剧)”;五味中药名;“8月29日11:20蒸小窝头”等字样,由此可见“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子”一说不虚,方家(包括台湾亲戚)、孔家几代人姓名、出生日期如数家珍自不待言,统战部和党派领导只要出现在电视画面上,老妈马上能叫出人名,不仅如此,诸多文艺、体育明星老妈也是脱口而出,甚至连其配偶的名字也一並介绍,且决无差错,如今老妈走了,再也沒有活字典可问了!</h3> <h3>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政协组织参观京九线及南国风光的行程表老妈也保存了二十余年,並捆扎起来,妈去世后我才一一翻阅,老妈的优良传 统我们並沒有继承下来,因老妈在世时就是活史书,有不明之处有问必答,待到老妈远行才深切感受到老人家不在留下的巨大空白。</h3> <h3>老妈几次提及爸有周恩来总理亲笔签署的任命书,我们都不以为然,在整理遗物时,见到委任方荣欣同志为国管局副局长的任命书上周恩来的签字赫赫在目,不禁肃然起敬,悔当初未在老妈在世时一起瞻仰!</h3> <h3>妈已年逾九秩仍能与时俱进,不仅订了“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作家文摘、北京电视报”等四种报纸,还订了《读者》杂志,天天翻阅,而且对习近平主席的著述老妈也认真研读,我们这些后生晚辈反不如老妈,真是惭愧惭愧。</h3> <h3>这张摄于2005年的照片是我们全家唯一一张十三人俱全的全家福,当时方敏提议趁国文一家回国之机在中国照相馆所拍摄,又是老妈在照片背书7月9日使我们记住了具体日期。老妈居功至伟,即使在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上也令人永志不忘!</h3> <h3>每年老爸诞辰,农工党领导都会来家里贺寿。爸晚年患了老年痴呆症,都是老妈陪同接待,这是蒋正华主席、李蒙副主席和老妈亲切交谈。</h3> <h3>老爸与中共的关系自解放前至去世前六十余年极为紧密,农工党内有人曾一度想取代老爸的常务副主席之职,並在各省、区、市代表团长中大肆活动,中共中央统战部派三局局长到会召集农工中常委宣布:农工党常务副主席人选是要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的,各代表团长闻后纷纷表示遴选老爸连任。统战部长刘延东升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后的2010年春节到家探望老爸,特别说明自己调国务院工作,不再主管民主党派工作,此次春节看望民主人士,唯老爸一人而已,我们听了也深为老爸自豪,老妈的心情之好肯定更甚于我们!</h3> <h3>2010年10月,老爸不幸离世,我和弟弟国文不离老妈左右,使老妈的哀痛有所减轻,相信儿女的关心能让老妈感到亲情的温暖和安慰。</h3> <h3>三姨孔淑洁和姨夫胡名庭解放初即赴江西龙南工作,这是多年未见面的两姐妹和连襟(解放前老爸与三姨夫曾在一起共事)亲切会面。</h3> <h3>维刚是二舅的二儿子,原在清洁车辆场工作,老妈对这个侄子格外关切,通过老爸将他调农工党中央司机班工作,而二哥也与二姑关系最密切,老妈生前即常来探视,老妈过世时,正逢新冠肺炎流行,他屡次来电欲前来吊唁,但因小区封锁只能遥祭以待时日。</h3> <h3>刘燕是四姨的长女,幼时常在我们家居住,和二姨关系极睦,退休后不时来家中探视老妈,並陪老妈去世贸天阶等现代商业中心领略新商业的业态。</h3> <h3>晚辈孝敬长辈,正应了孔家宅门上的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维琳的儿子唐亮请老妈和亲戚共聚“金钱豹”自助餐厅。</h3> <h3>2011年,身患癌症和老年痴呆的老爸已于前一年仙逝,老妈一直提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她不只一次对我们说:我就怕走在你爸前头,沒人照顾你爸(其实我们也会照顾,但决沒有老妈照顾得精心周到)。老爸也是有福之人,先于老妈十年走了,妈才过了十年的轻松日子。妈和老姨、方敏一起游历江浙、沪、杭、宁波一带,去了鲁迅先生的故居绍兴。</h3> <h3>老妈对鲁迅的作品一向很喜欢,在工农中学速成班学习时就给我讲过鲁迅的文章。这次浙江之行到“百草园”一游也是了其夙愿。</h3> <h3>浙江绍兴东昌坊口是鲁迅幼年的故乡,《社戏》、《闫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作品均写的这段童年生活,老姨推着轮椅,老姐俩同游此地。</h3> <p>老爸年轻时曾随母亲在舅舅家寄居,与舅舅一家感情深厚,但解放前由于战乱失散,多年失联。直至1961年侨领陈嘉庚去世,老爸作为民主党派代表扶柩南下,舅奶奶一家在报纸上见到方荣欣的名字,才通信恢复了联系,1963年表姑陪舅奶奶来京住了月余,其后四位表叔也相继到京看望表哥,我也曾去杭州表姑和江叔叔(表姑夫,也是叫惯了难改口了)家,那时表姑已有二子一女了。</p> <p>此次老妈南行有老姨、方敏、王京京陪同到了西子湖畔,舅奶奶已作古多年,但表姑、江叔叔一家热情接待了老妈一行。</p> <h3>2010年老爸去世后,老妈心无挂碍放心出游,和老姨、方敏一同南下探亲赏景,到了昔日“十里洋场”的上海。</h3> <h3>老妈虽然小学毕业,但受老爸影响,写得一手好字,这是手抄北宋王安石为推动变法写的一首诗,老妈常慨叹我们兄妹三人的笔书均不成器,看来“书画同源”並不确切,国文绘画的天赋来自老妈,但字亦平平。</h3> <h3>妈对娘家人始终呵护有加,谁有困难妈都会及时接济。娘家人也对老妈尊崇备至。这是二维和维琳两家人与二姑、小姑的合影。妈对方家的亲戚也是时时记在心上,杭州、台湾的亲戚自不待言,即使在福建光泽生活不富裕的大表弟,妈也沒忘了每年春节如爸在世时一样寄五百元红包的惯例,直到今年去世前最后一个春节仍拿出五百元让我邮了过去。</h3> <h3>老爸去世后,老妈每年的寿辰即成为全家最隆重的聚会之日,方敏负责买蛋糕,总是挑大寿桃造型,祈望老妈长命百岁!</h3> <h3>老姨、陈叔叔(老姨夫,称谓惯了也改不了了)来我们家最勤,但全家与老妈老爸齐聚一堂的机会也是很少有的。</h3> <h3>三舅的二女儿维莲与其女儿葵花在老妈八十八岁寿辰上与二姑合影留念,由于葵花寓居国外,这张合影也是仅有的珍贵纪念了。</h3> <h3>老姨、陈叔叔和外孙女欣欣陪老妈去“蓝色港湾”品尝美食,並游览亮马河一带现代化商城,让老妈也接触一下与传统商业迥然不同的新业态。</h3> <h3>2018年9月,三姨阔别数十年后重返故园,老妈出面在“大宅门”召开欢迎盛宴,难得的方家与孔氏族人齐聚一堂,这张集体照已成绝版了。</h3> <h3>我开车送两位孔家姑奶奶重返武学胡同14号(现3号),她们未出嫁时的娘家,故居重游,想必感慨万千。</h3> <p>孔家三姐妹难得的京城一聚,三姨的两个女儿胡娟、胡红陪伴左右,似乎能听到她们在“凯德贸”商城内的笑语欢声。</p> <h3>老妈和三姨姐儿俩在商城内並排坐在一起,不知能否记得上次何年何月並肩而坐。</h3> <h3>外孙王啸野是老妈从他出生一直带到上幼儿园,自然宠爱有加,他也和姥姥感情极深!每逢周未必来姥姥家,而姥姥也必为他准备火腿沙拉、饮料等美食,姥姥去世后,他专写了一篇缅怀的文章,声泪俱下,读来令人无不动容!</h3> <p>方明宇是方家长子长孙,又是老妈亲自去三零九医院抱回来的,自然是奶奶的宝贝,还记得老妈第一眼见到小孙子先打开被子:真是个孙子!春节正值一月二十五日,他忙于工作未及赶回家,但在老妈去世前的一月二十七日,赶过来看望奶奶,成为奶奶生前与家人的最后一张合影!</p> <p>2020年是农历庚子年,春节团聚时老妈还精神矍铄,看起来不像年近百岁之人,无人料及天有不测风云!但老妈在癸亥年即多次提及自己在2019年过了两次腊月初四生日,明年沒有生日了。谁能想到一语成谶呢?</p> <h3>庚子年春节的全家合影,恰好国文也在国内,儿女、女婿、大儿媳和外孙都在老妈身边,这是全家与老妈最后的留念了!</h3> <h3>老爸去世后,老妈以前政协常委遗孀身份屡屡参加全国政协春节团拜会,老妈的气度仪容越来越雍容,俞正声主席和汪洋主席都对老妈大加赞赏。图为汪洋主席向老妈亲切问候!</h3> <h3>俞正声主席与参加团拜会的老妈握手並亲切问候!</h3> <h3>在今年春节团拜会上,汪洋主席还称赞老妈老当益壮,精神面貌绝非一般老人可比。</h3> <h3>老妈作为有七十多年党龄的老农工党员,与统战部长杜青林在春节团拜会合影。</h3> <h3>农工党副主席刘晓峰看望老妈,並赠送自己在青海等地的摄影作品集给老妈欣赏,老妈的神态俨然是个行家里手。</h3> <h3>老妈和老爸一样,爱党爱国家,2019年她腰部摔伤住在康复医院,散步时见到一面国旗,立即兴致勃勃的站在国旗前留影。老妈从来是“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作人”。早在1990年我们从国务院宿舍搬家到翠微西里,原住房按规定须交还国管局,但不交者也无人追究,老妈毫不犹豫把一百多平米的住房和六十多平米的小院交还;次年方国文出国后芙蓉里一套八十平米的住房,说是借住但不交也不会有人追究,但老妈依然交还。这两处房现价值不会少于两千万,但我们都赞同老妈的作法並打心底里敬佩老人尊规守矩的“慎独”精神,老妈是我们一生的楷模!</h3> <h3>作为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老妈在2019年国庆节获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章》,这是国家对老妈为新中国建设所作贡献的最高葆奖。</h3> <h3>老妈获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章》后,特意用绶带将纪念章佩在胸前,在老爸遗像前合影,告慰老爸在天之灵!</h3> <h3>2019年除夕,老妈在儿女、女婿、外孙簇拥下度过了最后一个除夕团圆之夜。</h3> <h3>老妈生日是在腊月初四,这是全家为老妈庆祝九十六岁生日定制了蛋糕,老妈在许下心愿后吹蜡烛的瞬间。我想老妈的心愿一定是希望全家平安健康!</h3> <h3>老妈从1952年参加工作即市政四公司,也是公司的元老了,公司每年在老妈寿辰时都会派人前来慰问!</h3> <h3>母亲节不是中国传统节日,但国文每年都会想着给老妈献上一束红玫瑰和香水百合的花捧,老妈也会笑吟吟地接受儿女的祝福与孝心!我和妹妹、弟弟都有同感:老妈越到晚年越慈祥仁爱。她在去世前几天还对我说:“我感觉挺幸福的,儿子、女儿、女婿、儿媳都很孝顺,保姆小王伺候得也好……我就是舍不得你们几个孩子……”;她还要把从不离身的柜子钥匙交给我:“这个家以后就你们管了,我也管不动了……”。妈走后我才意识到老妈自觉来日无多,向我交待后事了,我竟愚钝的以为来日方长,老妈是在发感慨之言呢!</h3> <h3>老妈在2019年过了两次生日,2020年则沒有生日,她常为此忧心忡忡,但终于平安进入了2020年,老妈很高兴地坐在轮椅上让保姆王春玲推着到楼下,在2020年迎春置景前留影。</h3> <h3>老妈平素喜爱养花:盆载一品红、蟹爪莲、芍药、水仙、吊兰……,但近两年自感精力大不如前,花也越养越少。但爱花的习性不改:看到楼下桃花、牡丹盛开,她一定会去照几张照片自己观赏!</h3> <h3>老姨和陈叔叔带外孙女欣欣看望二姨婆,小姑娘在美国就学很快就毕业了,还和二姨婆相约回国再见,沒想到竟成永诀。</h3> <h3>老妈在小区门前为迎接春节布置的假山花树前满面春风的笑容。</h3> <h3>2020年春节,老妈和家人一起过了最后一个节日,当时还其乐融融,但那时她的身体已很衰弱,食量大减,腰背疼痛。去世前一周我清医生来家检查时,医生说心脏还没有心衰迹象,但有杂音。我每次问老妈哪不舒服,她说翻身时腰部疼痛,坐立走路都不疼,此时正值新冠肺炎爆发期,我们想等传染期过了带老妈去医院详细检查,沒想到老人病情发展如此迅猛。</h3> <h3>这张全家的合影也成为老妈和我们的最后留念!</h3> <h3>我和郭峰作为长子、长媳和老妈在春节前的合影。</h3> <h3>老妈直到临终前,写出字仍遒劲有力,这是她信手在一张农工党的信笺上写的“庚子年”三字,全然不象出自风烛残年老人的手笔!</h3> <h3>就在老妈临终前一天晚上,她把二十四本《读者》让保姆捆扎整齐交给我,她嫌保姆找的绳子短,特意自己选了一条扎生日蛋糕盒的缎带,並对我说:“这是我攒了两年的《读者》,你带回去看吧”,谁料到这竟然是妈给我的最后遗物。妈在去世前十小时还惦记着我这个大儿子呢!看着最上一本封面“孔若仪2/12”的手泽,我泪如雨下,母亲的恩泽,子女是永远无以为报的!</h3> <h3>2020年2月11日,不到六点钟,保姆就跑来敲门说:大哥,你过来看看吧,老太太不好了!我忙冲到老妈床前见她头上沁出冷汗,喘气很厉害:我喘不过气来。我立即打120叫救护车,小王忙问:救心丹在哪儿?老妈此时神智还清醒,她说在梳妆台第二个抽屉,小王让老妈含了十颗速效救心丹,我再问老妈医保卡在哪儿,她已不能回答了,救护车很快到达,救护人员上来就开始作心肺复苏,但心电图只是一条直线,老妈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就溘然长逝了!</h3><h3><br></h3> <h3>闻听噩耗,方敏一家和小宇都赶到翠微西里和老妈告别,因是传染病时期,孔家亲友未能前来瞻仰遗容,留下的是一片哀思。</h3> <h3>远在美国的国文一家也为老妈设了西式灵台,遥寄哀思。</h3> <h3>国文怀抱全家照片,沉痛哀悼老妈去世,他也沒料到才离家十余日,竟和老妈人仙两隔!</h3> <h3>何菲也在老妈去世前回国探望老妈,在老妈生前见了最后一面,她满面热泪抱着象征老妈属相的福字猪,点起思念的烛光。</h3> <h3>方成远(毛毛)从万里之外写给奶奶的心声:挚爱和怀念奶奶,奶奶永远活在自己心中!</h3> <h3>毛毛含泪肃立在奶奶手捧鲜花的遗像前,老人家笑盈盈地看着方家年少的后代,奶奶对方家是功德圆满了!</h3> <p>非常时期,在家中设了一个简易灵堂,孔家群内诸多晚辈以双手合十的表情表达对孔家族长离世的哀痛心情和为老人家祈祷冥福!</p> <h3>希望老人家在天堂安好!</h3> <h3>灵车徐徐驶入人生的最后一站——八宝山。</h3> <h3>望着殡仪馆工作人员推着老妈的灵柩渐行渐远,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呵护我们方家子孙七十一年的老妈再也不会回到我们身边了,我们在六、七十岁的年纪成了失恃的孤儿。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