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天赋和伯乐 ——记青州京剧票友界的领军人物马传根 (文 陈沛)

范西老幹部

&nbsp; &nbsp; &nbsp; &nbsp;马传根是青州京剧票友界公认的领军人物。他为我市京剧事业发展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br>&nbsp; &nbsp; &nbsp; &nbsp;但聊起京剧,马传根说得最有感情的,不是他的成绩和贡献,而是他一路遇到的伯乐:张清林、陈学汉、周国庆、徐慧卿、皇甫大华、赵睛秋。<br>&nbsp; &nbsp; &nbsp; &nbsp;他是个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汉子。<br>&nbsp; &nbsp; &nbsp; &nbsp;马传根,回族,1954年生于青州东门卫里巷。这一带是回族聚住区。而青州回族普遍爱好京剧,马传根的父辈喜好京剧,左邻右舍也都爱好京剧。从小耳熏目染,马传根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京剧,特别是马派老生。青州回民中,出了很多业余的京剧票友,像丁连生、马传禄、刘志堂、赵忠亭等,都属于名票。他们与北城满族京剧演员的赵艳琴、佟文英、赵小翠、赵海亭等一块排戏,成立研究社,建南戏院子(大众剧场),为青州的京剧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br>&nbsp; &nbsp; &nbsp; &nbsp;说到回民的京剧票友,就不能不说马仲三。说起马仲三的轶事,马传根绘声绘色。<br>&nbsp; &nbsp; &nbsp; &nbsp; 马仲三老家是辘辘把街(现名棋盘街)。马家开着点心铺,还有磨房加工粮食等买卖,家大业大。马仲三的父亲也喜欢京剧,为支持儿子唱京剧。马家置办了所有京剧戏装、道具,直到现在,马家的戏箱和部分戏装还被京剧团使用着。从马仲三年轻,马家就定期雇洋车,到北关西大街接刘兴文、到朝阳接黄剑虹及其他的京剧名票。接来,方桌上摆上点心,沏上好茶,让他们陪马仲三唱京剧,排戏。老爷子在一旁兴致勃勃看。有文武场伴奏,有名票引路,再加上本身条件好,脑瓜灵,马仲三技艺大进,后来曾到济南大同剧院挂牌演出,轰动济南。马仲三曾被华东局部队看中,动员他参军,到部队从事文艺。但他母亲坚决不让,命运由此改变。<br>&nbsp; &nbsp; &nbsp; &nbsp;马传根的家境远不能跟马仲三家相提并论。小时候,他常到有钱的人家去蹭听京剧。那家有一台老式的电唱机,这在当时很稀罕,也就是那时候的熏陶奠定了现在的基础。马传根生得晚,学得都是现代京剧,什么《沙家浜》啊,《红灯记》啊,一边听一边跟着唱,但从来没跟胡琴唱过。有个名叫张清林的,发现马传根嗓子特别好,唱得也特别有味,说:“你这嗓子,在青州不好找,我给你找个拉胡琴的,你跟着唱吧。”就带他去朝阳冠街找到当时青州的知名琴票陈学汉。陈学汉是张清林的朋友,京胡拉得好。他让马传根一唱,立刻认定是块料,值得好好培养。从此马传根就经常到陈学汉家中唱京剧。陈学汉与北门里的杨会亭(操京二胡)、钱局巷的查希彥(操月琴)以及王府村的房崇新、房崇建兄弟等票友,经常一起唱戏,也都是建国后青州京剧票界的高手。<br>&nbsp; &nbsp; &nbsp; &nbsp;陈学汉不但京胡拉得好,还是京剧的行家里手,精通乐理。哪一句怎么唱,哪一个字怎么吐音,气口、咬字,都仔细教导马传根。跟着电唱机唱,和由琴师伴奏并指导着唱,完全是两码事儿。马传根虽然没正式入京剧行,却自幼有名师指教,比许多专业的京剧演员还“科班儿”呢。陈学汉还领着马传根到各个活动点演唱。<br>&nbsp; &nbsp; &nbsp; &nbsp;后来,有一个比较固定的演唱地点是卫街冯宅对门脱大娘家。那儿规模就略大些了。拉的,唱的,往往济济一堂。在脱大娘家,给马传根拉琴的是青州名票温联源。每天晚上街坊邻居都到脱大娘家听戏,那时候和马传根一起唱戏的还有沙作军、张德忠、马厚新、杨志忠等。后来文化馆的周国庆、徐慧卿发现马传根是个好苗子,让他参加文化馆的排练,在人民影院演出了《龙江颂》《平原作战》,马传根分别饰演的阿坚伯和赵勇刚,颇得好评。在文化馆教京剧的老师徐慧卿,唱程派青衣,会唱,会拉,会导戏,是公认的京剧高手,原是京剧团的,因技艺全面,被调到文化馆工作。马传根受徐慧卿老师影响很大。<br>&nbsp; &nbsp; &nbsp; &nbsp;唱戏,演戏,只是业余爱好,不能当饭吃。在上山下乡的洪流中,1974年马传根到东坝公社插队,一直在公社文艺宣传队担纲主演,到各村巡回演出,曾排练演出《沙家浜》《杜鹃山》等现代京剧。一天,哥哥马传深忽然骑着自行车来找他,说文化馆的周国庆老师找到他,让他下乡找马传根,到文化馆参加面试。说,省吕剧团来青州挑学员,报名的倒不少,400多个呢,可挑来选去人家竟没相中一个!说:“你们县文化历史这么悠久,怎么没一个条件好点儿的呀?”周国庆老师说:“条件好的,倒是有一个,小马,但下了乡了,不一定够条件,要不,我想办法把小马找来,你们看看?”省吕来的人是皇甫大华和赵晴秋,说,那就叫他来听听看看吧。那时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周国庆辗转找到马传深,让他赶紧把马传根找来,省吕的老师在文化馆立等。兄弟一辆自行车往城里赶,一边骑一边嘀咕:“哥,那是省吕剧团啊,咱能行?”“行不行的,有枣无枣打一杆儿吧。行就行,不行拉倒。”<br>&nbsp; &nbsp; &nbsp; &nbsp; 当时文化馆是平房,在南屋面试,没有钢琴,省戏校的皇甫大华老师踏着一架脚踏风琴,让马传根唱。这架风琴颇有来历,是教堂的,辗转来自英国。红卫兵斗神父,炸教堂,文化馆趁着乱,将这台脚跳风琴抬了出来。马传根唱的是《沙家浜》郭建光唱段《朝霞映在阳澄湖上》。马传根放开嗓子,一张嘴,两个老师就在一旁点头。只唱了两三句,皇甫大华就说:“好了好了,停了吧。”以为没戏了呢,却又给量了量身高。问:“你喜欢的是京剧,若是学吕剧,你愿意么?”马传根虽然年轻,却深知户口的重要,不假思索说:“愿意。”“那,咱们到你家里看看吧。”兄弟俩领着一行人来到卫街,见了马父马母,简单聊了几句,撂下活:“那行,你等着复试吧。”<br>&nbsp; &nbsp; &nbsp; &nbsp;——后来才知道,所谓“到家里看看”可不是一般的礼节和客套,而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几乎同时,县里某宣传队一个领舞的,被某上级文艺团体看中,也提出“到家里看看”,可一看之下,否了。原因是她母亲很胖。果然,这姑娘没几年就胖得不能跳舞了。马传根的父母亲都是本分人,若是人家来一看,是酒鬼呀,或者油二晃三,说话不着吊啊,马传根的印象分就会大打折扣。<br>&nbsp; &nbsp; &nbsp; &nbsp;“等着听通知”说说容易,等起来很熬人。一等不来,二等不来。烟厂招工,机不可失,先从乡下上来再说,于是户口落到了卷烟厂四车间,电工,也挺不错。事后才知道,当时省吕召学员有一条杠杠:下乡或就业要满两年,而马传根下乡才一年半。就为这,县里分管的扣住,不放人。为挖人才,还惊动了大人物,省京剧团《奇袭白虎团》主演严伟才的宋玉庆,红极一时,任省文化厅厅长。有一次他到临朐县视察,专门向潍坊市的有关领导过问此事,潍坊市的领导又找了益都县革委的领导,马传根的户口才从卷烟厂落到了济南。<br>&nbsp; &nbsp; &nbsp; &nbsp;事后得知,招收的22名学员中,马传根是唯一未经过复试的。<br>&nbsp; &nbsp; &nbsp; &nbsp;在文革那样的年月,这一事件令我们感叹人才之难得,以及专业人士对于人才的重视;也感叹机遇和伯乐对于人才成长的重要。<br>&nbsp; &nbsp; &nbsp; &nbsp;三年戏校,五年省吕,马传根的才华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示,成为省吕剧团重点培养的年轻演员,曾获山东省青年戏曲表演一等奖,经常在济南南郊宾馆为中央首长演出,前途无量。著名演员、省吕剧团团长郞咸芬与他住楼上楼下,又是潍坊老乡,所以照顾有加,前景一片光明。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随着儿子帅帅的出生,与妻子两地分居的生活,给他们的小家庭造成很大困难。省吕曾想把他妻子调去干行政,但限于编制久拖未成,无奈,1984年,马传根告别省吕,回到青州。<br>&nbsp; &nbsp; &nbsp; &nbsp;未曾想,这却成为他回归京剧、在京剧领域大展宏图的契机。<br>&nbsp; &nbsp; &nbsp; &nbsp;齿轮厂占风气之先,把马传根抢去,让他组织“齿轮厂京剧团”,要求是专业水平。并给他财权、人权。他到济南买服装道具、乐器。把温联源从服装厂调到齿轮厂当琴师,把刘兴文的儿子刘广生从酒厂调来,当鼓佬。从各厂调有基础的人作演员,农村的人才不能招工,就以农民合同工的方式招,1985年,齿轮厂三十多人的京剧团宣告成立。马传根把青州市京剧团退休的刘兴文、刘兴武、朱德华、韩桂芳等专业演职人员一骨脑聘为顾问,请他们来指导排戏。领导支持,组织得力,行当全,顾问水平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方荣翔、马长礼都亲自加以指导,齿轮厂京剧团顿时名声大噪,他们先后排出了《群英会》《空城计》《铡美案》《玉堂春》《铁弓缘》等全本戏,应邀到潍坊等地演出,在青州更是演出数十场,反响很大。 <br>&nbsp; &nbsp; &nbsp; &nbsp;这期间,马传根还组织专业和业余演员,成立了青州市京剧协会,并担任副会长。<br>&nbsp; &nbsp; &nbsp; &nbsp;1990年,马传根被调入民委,开始了人生新一段旅途。这个伯乐是张连杰。起缘也与京剧有关,在云门剧院看京剧,张连杰与马传根坐在一块儿,闲聊中涉及此事。<br>民族工作就是搞活动。书画展,文艺汇演。多才多艺的马传根开展得有声有色,游刃有余。忙里偷闲,他录制了《马传根京剧唱腔选》,并在电台播出,社会影响极大。他多次代表青州参加潍坊市文艺演出并获奖。1996年参加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与朱德真演唱了京剧《十五的月亮》获一等奖,并在山东电视台播出。2005年,组织创建了青州民族艺术团,担任艺术顾问,并任文武场伴奏。<br>&nbsp; &nbsp; &nbsp; &nbsp; 2015年,马传根退休后,组织创建了青州民族京剧社,任社长、琴师。先后组织参加了北京长安大戏院京剧演唱会和中央电视台《过把瘾》栏目。其中,《过把瘾》是栏目组看了长安大剧院的演出录像,点名请马传根参加的。马传根唱的是马派名剧《淮河营 》,演出非常成功。演出后,北京市老市长张百发和马连良的侄子专程到后台看望马传根,握着他的手说:“你唱的马派老生够味!”<br>&nbsp; &nbsp; &nbsp; &nbsp; 民族京剧社是目前青州市各票友活动团体中,规模最大,条件最好,活动开展最好的。成立以来,先后与北京、天津、济南、唐山、常州、等地的票友进行了艺术交流,提高了水平,增进了友谊,宣传了青州。日常活动一直延续到现在,每周一三五下午的活动开展正常,参与者动辄数几十人。<br> 此外,精力充沛能力过人的他,还策划组织拍摄了若干电视片,并在戏曲故事片《大寿传奇》、电视剧《青州人家》《天地苍茫》担任制片人,组织策划排练了大型现代吕剧《情满人间》,准备代表省里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多次参加全市重大演出活动,被潍坊市评为优秀文化人才。 <h3></h3><h3>&nbsp; &nbsp; &nbsp;&nbsp;<br>&nbsp; &nbsp; &nbsp; &nbsp;令马传根欣慰的是,他不但能置身于自幼喜爱的京剧之中并取得相当成就,能为青州京剧的普及和发展做出贡献,他的儿子马帅,在他的影响和培养下,成为北京京剧院一名优秀的青年鼓师。1983年,儿子马帅出生在了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里。当时马传根还在山东省吕剧团工作,而且是省吕剧团重点培养的青年演员。但由于儿子的出生,夫妻两地,又因是回族生活不便,所以忍痛放弃了对艺术的追求回到了老婆孩子热坑头的家乡青州。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帅逐渐长大,在这个家庭里愿意听不愿意听的都是京剧。就连老爸用自行车带着他都得听着京剧走,而且爷俩还边走边念锣鼓经。通过耳熏目染,马帅从小就有着对音乐节奏的天赋和感觉。从八岁学习二胡、京胡、打击乐,为以后的艺术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初中毕业,那年15岁,省戏校招生,专招音乐班。他本来是想考二胡专业,到了济南他老爸多了个心眼儿,让他考打击乐。因为打击乐是冷门儿艺术,毕了业好找工作。当时马帅也知道父亲的心思,考二胡怕干不了京剧,所以他听从了老爸的安排报考打击乐。那年打击乐要4名,由于马帅有学器乐的基础,顺利通过考试并名列前矛。进校后4名学习打击乐的学生要选一名学司鼓,司鼓老师张景学一眼就看中马帅是块干司鼓的材料,当场拍板马帅学司鼓。从此,马帅也就走上了京剧司鼓的道路。经过5年戏校刻苦的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山东省艺术学院免考入取让他上大学。但是,他爸马传根心气很高:“干京剧就得上北京,咱报考京剧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怀着父亲对京剧的执着和对儿子的希望,马帅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国戏曲学院,成为了全国著名鼓师耿连军先生的学生。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耿老师的亲授下,文戏、武戏学了二十多出,司鼓的实践经验及理论也有了很大提高。就这样,经历了四年的大学生涯顺利毕业了。五年中专四年大学,九年司鼓专业,就是原来的老科班富连成也就是学7年,可见马帅这九年是咋走过来的。有句老话叫“艺不压身”,学到身上就是自已的,“九年科班苦,换来今后甜”。马帅就带着这九年学来的手艺踏上了寻梦的道路。大学毕业后还有一关是落实单位,在京剧界要想出人头地那就是京、津、沪,解放前的京剧演员要想出名那得先在天津唱红,到北京出名,去上海挣钱。这些事马传根都明白,他要让儿子在北京发展。而他的目标就是北京京剧院, 北京京剧院名家荟萃,人才济济,是全国最具实力的院团。中国曲院学院的学生毕业后首先要报考各大院团找工作。马帅只报考了北京京剧院,考试那天的评委可都是些京剧界大腕儿。有京胡泰斗燕守平、著名鼓师金惠武等艺术家。马帅凭自己九年科班扎实的基本功,在艺术家们面前尽显才能,受到了评委们的高度赞扬并正式招入北京京剧院成为一名专业鼓师。来到京剧院工作,可不是在学校,那是藏龙卧虎之地,京剧表演艺术家成堆的地方,给这些人伴奏可不是件容易事。尤其是北京京剧院,演员要求艺术水准高,鼓师又是一个乐队的核心人物。好在马帅有着九年科班功底和舞台实践经验,很快就适应了剧院的工作环境,并以出色表现奠定的地位。在国内各大剧院演出之余,他还先后随团出访过美国、法国,德国,芬兰,巴西,日本,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曾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戏曲晚会、京剧名家演唱会、九九重阳节京剧演唱会、全国记者节京剧演唱会。多次和京胡名家燕守平、艾兵、王福隆合作。在中央电视台空中剧院为诸多京剧名家司鼓伴奏。他伴奏的剧目有很多获得梅花奖和全国大奖。现在已成为一名国家级优秀青年鼓师。</h3><p></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