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者/智银高</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编 辑 智喜国</b></p><p class="ql-block"><b> 美篇制作 智万生</b></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前 言</b></p><p class="ql-block"><b> 侄儿《我的父亲》美篇制作完成后,作为作者叔叔,文中主人公弟弟,总觉的文章,揭示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内容较少。因此,我把二0一六年探亲时,与大哥长谈内容,以问答形式,作为对文章的补充。</b></p><p class="ql-block"><b>一,问:大哥你经历了新旧社会,一路走来,吃了不少苦,你怎么想的? 你最关心的事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b> 大哥说:比起无数为国牺牲的先烈,我那点事,不算事。旧社会穷人那么多?谁吃过低保?谁有过退休金?说来道去,还是社会主义好。现在我天天看《新闻联播》《海峽两岸》。要说最关心的事、那就是早点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巳九十高令、到了垂暮之年的大哥还这样关心国家大事。真让我刮目相看!</b></p><p class="ql-block"><b>二问: 你这一生你最遗憾愧疚的事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b> 大哥说: 在农村这二十年,耽搁了孩子读书,五个孩孑,有三个沒怎么读书。所以,一九七八年把柱高转到你那里读高中,他有机会参军入伍经受锻练,从一个战士晋升到付师级文职军官。巧梅从农村回来,也是怕耽误她她的前程,让她读了高中。现在她出息了,成为内蒙古诗词学会最年轻的会员,她的许多作品,在自治区,市级刊物上发表。 大哥的远见卓识,难道不是祖辈传承下来兴学重教基因吗!</b></p><p class="ql-block"><b>三问,你这一生最高兴的事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b> 大哥说:你二哥少小离家参军南下,转业在桂林。你十五岁工作,又调石家庄,我在集宁。咱们三兄弟聚少离多。晚年我最珍惜,最高兴的事是骨肉团聚。这几年只要你俩来,包头,呼市,张家口,集宁周边旗,县亲人都来了,每天少则十几人,多则三,四十人,一聚就是一个月,四十天。我每天尽管忙忙乱乱,但我和你嫂子最开心,最快乐。难怪我儿时,大哥家南来北往人那么多。都是因为大哥忠厚,淳朴,善良,重情重义的情感啊!</b></p><p class="ql-block"><b>四问,这些年,你最愿意干的事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b> 大哥说:这些年我衣食无忧.空隙时间就想做点公益。如:为20多户邻里查水表,收缴水电弗,打扫街道,清除积雪。为孤独老人写信,写对联,有时邻里间闹纠纷,也找我调解。我成了大家的贴心人,这条街一提“智大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哥是一个平平凡凡马车工人。但深受人们爱戴。不免我想到: 人的一生什么是成功?它不是体面的工作,不是做多大官位,不是有多少金钱或财富,真正的成功,是一个人的人品。是在人们心中那杆枰,就是“人心,民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智 万 生 2020.3.1日</b></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我 的 父 亲</b></p><p class="ql-block"><b> 作者/智银高</b></p> <p class="ql-block"> 父亲 智有祥 别名万全 一九二七年正月十七(农历)出生于山西忻州游邀村智衙巷,卒于二0一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终年九十岁。 </p> <p> 儿时的父亲,是曾祖德海先生的长孫,深受曾祖,祖父的关爱。那时,曾祖德海先生己是牛叫村远近颇有盛名的私塾书先生,祖父在口外集宁打拼,创办了广兴店,使家境逐步富裕。父亲就是出生在这个三代同堂、书香门第的大家庭中。</p> <p> 父亲从小聪明伶俐,少年时英俊帅气,又是长孙,深得曾祖父、祖父们宠爱。二、三岁开始就在曾祖父怀里背颂《三字经》《百家姓》,进了学堂又熟读了《弟子规》《四书五经》。深受孔孟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熏陶。一生“和为贵”、与人为善。曾祖严谨施教,祖训、家教。造就了父亲的人生。</p><p> </p> <p> 父亲的婚事赶在家族的兴旺时期。在曾祖主持,父母包办下,时年十五岁的父亲与董村十七岁的大家闺秀刘翻转结成连理。由于曾祖是忻州城出名的私塾先生,人气汪,三个亲弟兄,四个叔伯弟兄,是村中的大户,又是给第一个孙孑办喜事,婚礼格外热闹。虽在抗战年代,给愁苦的小山村人们增添了一丝喜气。</p> <p> 父亲进入成年,一直到二〇一五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命运多舛。特别是在政治运动频繁的年代,屡遭不平,他总以平淡的心态,忍辱负重,顾全大局,这都源于他传承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彰显了他诚实、善良、勤劳、守信、乐善、简朴、孝悌的品格。面对灾难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个性。</p> <p>这是父亲解放初的照片</p> <p> 一九四六年三月,爷爷在集宁辛勤经营的广兴店倒闭,财产损失殆尽,爷爷上吊自尽。那时,时年十八岁的父亲在丰镇福聚店住地方(即当学徒),母亲在山西老家伺侯曾祖,时年十六岁的二叔在张家口,奶奶和时年三岁的小叔在集宁。一家人过着流漓漂泊的生活。</p> <p> 爷爷离世,父亲撑起了支离破碎的家。这一年,国共和谈破裂,蒋介石挑起内战,国民党大肆抓壮丁,伪保长带着顽固军天天到店里抓人,父亲知道躲不过去,连夜跑到张家口顶替二叔在张家口矿产调查所当了勤务员,(二叔去了北京)这本是权宜之计,因为妻儿,老母和幼小的弟弟还等着他养家糊口。 这时,战事越来越吃紧,1948年5月,他随矿产调查所集体转到傅作义华北剿共司令部,当了一名上士文书。在他当兵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遭受了一次终身难忘的磨难。有一次,他在送口令时,不慎把口令丢失,长官发现后,说他私通解放军,被打的死去活来。这件事给他留下了终身难忘的教训立誓以后再不伺候公家。这六个月的上士文书让父亲一生吃尽苦头。</p> <p>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张家口解放前夕,父亲开小差偷偷跑回丰镇。一九四九年集宁解放后,父亲,奶奶、三叔,母亲带着文林(大哥)相继从丰镇,忻州老家回到集宁。刚解放的集宁,土匪、惯盗横行,社会祑序很乱。到一九五二年几年中,家中不幸接踵而来。父亲集宁在一马路百货公司傍建的烟屋(木屋)被土匪砸了,将新进、库存的香烟抢劫一空。接着家中进了贼,盗走家中值錢的衣物。为了维持一家人生活,父亲举债拴车买马,不几天买的骡子又暴毙。屋漏偏逢连夜雨,随后半年六岁的大哥病亡,出生六个月的姐姐注射药物过敏而亡。一家人陷入了无妄之灾,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境地。</p> <p> 一九五二年在玫瑰营经商的五爷爷,看见父亲生活沒了着落,为减轻父亲负担,让奶奶三叔到玫瑰营落户 。父亲从包头姨妈家借钱重新添置了牲口。从此,他一生没有离开赶馬车。</p> <h3>父亲赶马车情景</h3> <p> 一九五六年父亲响应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政策,带着举债买的胶车、牲口加入马车社(即集宁第二运输公司),成为一名国家职工,每月56元的工资加上母亲在集宁被服厂打工的收入维持着一家人(包括在玫瑰营的奶奶,叔叔)的生活。</p> <p> 一九五八年农村实行公社化后,在农村的奶奶由于家里没有劳力,与正读初一的叔叔先后迁回集宁。一家人终于团聚了。</p> <p> 一九五九年四月叔叔由居委会举荐,被市劳动局调配到乌兰察布气象局参加工作。叔叔工作后,一家人艰难的生活有了好转。但是,父亲在张家口,傅作义部队六个月的上士文书的差事,又一次给他带来了磨难。</p> <p> 一九六二年春天,父亲所在单位清理城市农村人口。父亲因历史问题被趕到包头固阳县兴顺西公社羊场卜子村务农。从一九六二年到一九八一年落实政策返城,整整二十年。父亲忍辱负重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农村。</p> <p>这是父亲一九六二年被下放到农村,与母亲我、二弟的照片</p> <p> 这二十年,我们几个孩子受到的影响最大,失去了和城里孩子一样读书受教育、就业的机会,更让我心痛的是我大妹智银兰,因为家里困难,沒读过书、早早成了家中主要劳动力。由于农村缺医少药,出嫁后十九岁的大妹因分娩大出血身亡。</p> <p>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父亲在农村二十年,由于待人诚实厚道,做事认真可靠,又能写会算,得到村民和干部的信赖,并没有因所谓历史问题遭到歧视,躱过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生产队还把经济主要来源,到白云铁矿搞运输重任交给父亲。二十年父亲为生产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收支帐务一清二楚,从未发生过一点差错,</p> <p> 一九七八年国家落实政策,当三叔把信息反馈给父亲后,父亲即赶到集宁要求落实政策。三年中,父亲从原单位到市交通局、市信访办、市委一值尚未解决。最后由三叔出面、找到乌盟行署秘书长、鳥盟落实政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才得以落实。 </p> <p>这是父亲三兄弟 (右边是三叔)</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八〇年底除我因已婚,按照政策不能返城外,剩下的家人全部返城。父亲仍回到原单位赶马车,并安排弟弟成高也在父亲单位上班。</p> <p> 俗话说,搬家三年穷,回城后的父亲除了要上班养家糊口外,还面临着盖房子、儿女就业、结婚,还有两个孙女上学等问题。他像大山一样撑起了这个家。每天赶马车下班之后,不是和泥打坯,就是捡砖头,为筹措建房料奔波。</p> <p> 在集宁的所有亲人,为父亲建房竭尽全力,当时,在计划经济管理下、建材紧缺,三叔从察右中旗着买来了椽子,檩子,栈子,梅成姑姑为父亲到城建局审批了建房用地。在集宁二建、集铁房建工作姑舅、叔伯弟弟明子、三子、生虎,妹夫大康叫来了各自的好友砌墙、抹灰,压栈。一九八二年秋,土木结构,红砖挂面的四间正房终于建成,一家人总算有了安身之处。</p> <p>这是一九八二年落实政策、返城自建的四间正房。</p> <p> 父亲返城遇到的一桩桩、一件件困难,在家人、朋友的帮助下一一化解了,这彰显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智家人守望相助,代代相传的精神和美德,也显现父亲人格的魅力。同年,冬天在三叔家读书的弟弟柱高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武警战士。在部队里他自立,自强,贫寒家庭从戎的他,从一名战士一直晋升到师职大校级军官。这之前,妹妹也结婚成家,由母亲带大的两个孙女巧梅,巧英分别上了高中、技校。一家人总算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p> <h3>父亲落实政策后,回集宁一家人留念</h3> <p> 一九八六年父亲工作单位集宁市第二运输公司破产倒闭,父亲下岗了。后来虽然由市劳动局办了退休,但单位已破产,一直没有工资。父亲失业之后没有怨天忧人,而是在家里开起了小卖部,每天除进货,还抽空捡破烂,捡煤渣,再加上分别在桂林,石家庄工作的叔叔经常接济,就这样又过了二十多年艰难的日子。</p> <p>这是父亲、二叔与三叔三婶、姑姑合影、左二是三叔、三婶</p> <p> 二〇〇一年母亲患病,使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父亲以他的耐心和爱心,细心伺候了母亲九年3285个日日夜夜。父亲每天早晨坚持用热水给母亲洗头,使母亲一头银丝变成了黑发。可惜的是,母亲还是在二00八年的十月十六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父母六十九年恩恩爱爱忠贞不渝,不畏艰难的夫妻生活,感天动地的真情,成为我们智氏家族流传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结尾)</p><p class="ql-block"> 二002年政府给父亲办了城市低保,二〇一五年四月,当地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又按破产企业职工给父亲发了退休工资。享受了国家老有所养的好政策,终于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我的父亲虽然一生磨难无数,但是他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励我们年轻一代不怕困难,办事脚踏实地,做人诚信大度,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诗</p> <p><br></p>